再谈和谐化设计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730574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谈和谐化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再谈和谐化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再谈和谐化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再谈和谐化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再谈和谐化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谈和谐化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谈和谐化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谈和谐化设计-以茶具为例序言 :作者曾于 2006 年 2 月在设计在线刊发 产品的和谐化设计 一文。基于该文 产品 的范畴过大,面太广,不利于观点的阐释,作者遂以茶具这一具象产品为例,分别从 形神兼备 、 物我合一 、 情景交融 三个方面来论述其和谐化设计的具体问题,目的在于由点及面,广泛推动产品的和谐化设计。故以 再谈 题之!和谐化设计,即设计在处理人、物和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时,使各个对立因素在动态的发展中求得平衡,并将具有差异性、甚至矛盾性的因素互补融合,建构成一个有机的、谐调的整体,最大化地满足产品之于人功能和情感的双重需求。基于茶具,其和谐化设计不是简单的造物,乃是创造出演绎 茶的

2、文化根性,孕育着人的丰富情感以及强大功能性、审美性、经济性的和谐整体。1、茶具和谐化设计的演变茶具,归属于饮具,是相对于食具、坐具而来的,与咖啡具、酒具并列。同椅子一样,茶具设计历来倍受关注,和谐的思想也一直贯穿其中。从最初片面的、简单的和谐设计观慢慢演变为今天的和谐化设计,是一个从知到 行 ,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探索过程。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对茶具哪些宜茶或 不宜茶做了精辟的分析,指出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另外,此时还普及了饮茶专用的盏(饮杯),且发明了盏托,不但达到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实

3、用目的还增加了装饰性。表明人们不光是饮茶,亦在品茶(含茶具)。事实上,宜或不宜 以及品均蕴涵着和谐的思想。至宋代,斗茶之风盛行,讲究茶叶本身的色、香、味、形,更讲究茶具功能、外观和造型的谐调。到清代,一盏一盖一托的茶碗套具开始流行。这套乾隆御制的诗款茶具就是其典型代表(如图 1)。民国初年,则流行兼顾杯、壶之优点的盖水杯,容量适中、使用方便,其形式在变化中一直保持至今,被广泛应用。图 1 乾隆御制的诗款茶具 图 2 女王牌茶具无独有偶,在西方,茶具的和谐化也一直受到特别的青睐。早在 18 世纪下半叶,魏德伍德就通过设计赋予茶具不同的趣味价值 。依据市场口味的不同,合理协调茶具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4、。在设计中,既讲究适应批量生产的理性 ,也尊重富有 艺术趣味的感性。从充满罗马式古典气息的 炻器饮具到至今还在生产的女王牌茶具(图 2),均体现了这种和谐。工艺美术运动期间,从阿什比的融合纤细、起伏线条和强烈功能的银质水具 ,到德莱赛包罗各式文化、材料、风格和技艺的饮具,均体现了美与技术结合、师承自然 、 忠实材料与实用的和谐设计观。综观早期的茶具设计,虽然和谐的思想一直有所体现,但它不等于今天的和谐化设计,二者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探索过程。这期间承载着人们对茶具审美情趣和情感追求的提高、茶文化的丰富、生活态度的改变以及科技的发展、人文艺术的繁荣等。因此,我们今天谈到的茶具和谐化设计,有别于

5、过往那种和谐思想的简单应用及局部体现,而是超越茶具本身,延伸至人- 物-环境系统的设计。2、多元的重构- 茶具和谐化设计的具体体现伴随着和谐化设计的深入,茶具设计的重心已经不再是有形的茶具个体,而越来越转移到多元的具象关系上。这些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就是茶具和谐化设计的具体体现。若按照物质与精神两大层面来划分,则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2.1 形神兼备 -茶具内在实用功能性与外在艺术审美性的统一茶具作为饮茶之物,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可用,即实用功能性。表现为容量适中,好拿、好放、好喝,把手距离恰当,壶嘴粗细适度,倒茶水要流畅,能耐骤冷骤热等。在设计中就要求整合加工工艺、材料等要素,依据人机工学原理,使茶

6、具与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相协调,重点考究在使用过程中握、端、提、拿 等手部特征以及 喝的嘴部习惯。同样,茶具设计亦崇尚可观、可赏,即艺术审美性。以流盼之形,演绎茶具的艺术神韵,让人在天机参悟中解读,在理法参悟中确立,在气韵参悟中明了。如图 3,这是意大利设计师利努.萨巴提尼设计的茶具和咖啡具系列。其有机的造型、光洁的质感,由形及神,形神兼备的和谐之美尽现无余。其中,形指由功能决定的造型,而神 则是形态展现的神韵。 那么,这种神韵 该如何塑造呢?事实上,它源于 形、情、味、势的有机结合。通过线型的曲直、张驰、急缓、长短、强弱、软硬,面的曲直、大小、多少、光滑与粗糙,色彩的明暗、淡浓、冷暖、轻重

7、、饱满程度,以及材质的肌理、质感等来表现。其中,既讲究形体的变化,又注重整体的统一;既讲究对称,又注重对比;既讲究花草、字画、虫鱼百兽的装饰性,又注重运用不同材质进行配套设计。因此,茶具设计讲究从物趣 到天趣 ,以人趣为物趣 ,由形及神,彰现茶具形态的神气、灵魂。乃是茶具和谐化设计的第一个重要体现,即形神兼备。图 3 茶具和咖啡具组合设计 图 4 TAG CUP 的杯子2.2 物我合一 -茶具与人的情感关联茶具和谐化设计除了崇尚可用、可观、可赏之外,亦讲究可感、可读,可存人间真情。通过美好的情感体验将人与茶具关联在一起,使原本没有生命的茶具能够表现人的情趣与感受,变得有生命起来,承载人的感情,

8、并让人对其产生依恋。通过情感联系,实现茶具与人的同化,即物我合一。这种情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使用者或受众的情感。表现为茶具使用的舒适、气氛的愉悦以及对特殊群体如老人、小孩、病人、残疾人、孕妇、左撇子等的关怀。因而,细部的着重处理如把手的弧度、壶口的倾斜角度和隔热、耐温,以及季节、气候、环境的变化对茶具的特殊要求等就成为设计的关键。例如,这款名为 TAG CUP 的杯子(图 4),曾获得日本优良设计奖。它就具有良好的隔热性,可防止手被烫伤,无论水温多高,都可以四处拿动,给予了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其二,设计师的情感。一直以来茶具都是托物言志、 缘物寄情的重要载体。设计师习惯于将自己的情绪、感

9、受以及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形态、色彩等造型语言符号化的再现在茶具上。进而茶具就超越了真实的形体,成为包含着深刻思想和情感的象征符号。事实上,设计师的情感有两种:一是对自身的,即表达个人对茶具的理解、饮茶的偏好、艺术的修养以及情绪感受等,往往表现为茶具设计风格的差异,如:雅各布森对茶具细节处理的精练,科拉尼对茶具造型设计的有机等。二是对社会的,即以一种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在茶具设计中积极倡导生态的平衡、人类的健康以及社会的和平,唤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让人在使用茶具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所以,通过在人与茶具间建立的情感联系,让茶具成为心灵沟通的纽带,唤起人类思想的共鸣,真正实现物我合一,也是茶具和谐化设计

10、的重要体现。2.3 情景交融 -茶具与环境的气氛烘托毕加索曾说:艺术家必须懂得如何让人们相信虚伪中的真实。之于茶具,这种真实乃是其背后的故事或文脉而烘托出的情景交融 的意境。这里的情指茶具个体的具体情形,而 景则是茶具所处的场景与环境。而这种意境的产生源于茶具与其使用场景中各要素的和谐。随着使用场景的不同,茶具也应该有所不同。于是,就有了一般居家茶具,茶楼茶具,情侣茶具,庭院休闲茶具以及专业品茶的茶具等等。古人习惯于在茶具上题写、雕刻诗文,目的之一在于烘托茶具使用的人文氛围,让人陶醉在引起诗意反应的人文意境中。同样,人们亦崇尚在茶具上绘制、雕刻诸如松、竹、梅以及花、草、瑞兽之类的图案,意在烘托

11、在乎山水之间,在乎诗文之间,临江溪,对青山的自然意境。这款南朝青瓷双鸡头壶(如图 5),壶嘴处双鸡头并行排列,作引颈高歌状,与其对称的另一面为双竹节壶把。二者遥相呼应,造型生动有力,与浑圆的壶身相配。置于庭院小桌,双鸡头流泻而出的茶描绘出了一幅浓浓春意,清秀溪水,一泻千尺,雄鸡高歌的美丽画面,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呢?图 5 南朝青瓷双鸡头壶 图 6 自鸣式水壶再来看看 1985 年格雷夫斯为 Alessi 公司设计的一款自鸣式水壶( 如图 6)。壶嘴处被设计成小鸟的形状,当开水沸腾时水壶就会发出小鸟的叫声。设计师将自然中富有生命意义的造型元素运用到设计中,使用户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趣味,陶醉于虚构

12、的自然氛围中。总之,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导致人变得心浮气躁,作为生活 道具的茶具就迫切需要创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这种 意境的诞生乃是和谐化设计的又一重要表现。3、结语和谐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关乎人类与自然,关乎现在与未来,关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需要由客观的物象和其表现的情感意境共同诠释、展现。茶具的和谐化设计是茶文化整体浓缩的物化形态。需要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基础。在设计中,考察人们的生理需要、身体结构、动作过程直至喝的自然环境,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持;考察人们的心理、情感、道德和价值取向直至喝的社会环境,则需要人文科学的支持;构想解决方案并通过物质形式加以实现的过程,如结构、材

13、料、加工、装饰等,包括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消除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技术科学的支持;而满足使用者的情趣、激发使用者的愉悦、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则需要艺术科学的支持等。总而言之,茶具的和谐化设计是跨学科、多层面的系统工程。其最终目的在于创造人化的器具,实现物质和精神范畴内诸多要素的和谐。之于茶具本身,是茶文化的符号再现;之于人,是抒情怀、道心曲、剖灵魂、展风韵的物象。参考文献:1.法马克.第亚尼 编著. 藤守尧 译. 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2.洪再新.中国美术史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 中国美术出版社 ,2004.103.陈汗青 编著.产品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14.杭间 何洁 靳埭强 主编.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5.法罗兰.巴尔特 著,孙乃修 译,符号帝国,商务印书馆,1994.26.柳冠中.设计设计学-人为事物的科学. 美术观察,20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