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导学案0708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729724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导学案0708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导学案0708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导学案0708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导学案0708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导学案0708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导学案070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导学案070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校 南票区 联合中学 科 目 八年 地理 课 题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课 型 预习展示课 教 师 申 东尹连国 班 级 小 组 学 生 时 间 编 号 07一、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能初步分析其成因2、让学生学会阅读等温线土、气温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土、能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正确分析。3、培养学生树立人与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观念。致。受降水的影响,我国北部地表的景观变化趋势是 - - 。在民居上表现为 ,在交通工具上表现为 。我国东部地区农业以 为主,西部地区以 为主,南方地区一 田为主,北方地区以 田为主。3、仔细读图 2

2、.15、2.17,看看葫芦岛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别是 和 。对学 群学 本组疑问二、展示预设1、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与地势有关系吗?说说你的理由。2、分析一下说说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四、总结提升1、夏季,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 )A 东北平原 B 新疆吐鲁番 C 青藏高原 D 海南三亚2、葫芦岛市属于干湿地区中的( )A 湿润地区 B 半湿润地区 C 半干旱地区 D 干旱地区认真阅读气温和降水图,从中分析、总结规律是学习本课的关键。三、学习内容忆一忆:1、我国领土的最南端是 ,最北端是 ,南北纬度相差近 度。2、纬度差异较大对我国的气候有什么影响?学一学:一、南北气温

3、的差异(读图 2.13、2.14)1、我国 1 月份 0C 等温线大致沿 一线分布,此线以南月份的平均气温在以上,此线以北月份的平均气温在 以下。2、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是 。3、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 。4、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 ,主要受 因素的影响;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出现在 地区,主要受 因素的影响;夏季最热的地区是 ,主要受 因素的 影响;、 和 号称我国的三大火炉。所以,我国气温分布受 、 、 三个因素的影响。5、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共划分 、 、 、 五个温度带,另外还有一个 区。6、温度带的分布(结合地图记忆各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温 度 带 分 布 范 围

4、(填主要地形区) 作 物 熟 制寒 温 带中 温 带暖 温 带亚 热 带热 带高原气候区二、东西干湿的差异(读图 2.16、2.17)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 ,其中 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 一线平行,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 ,最少的地方是 。五、基础达标:1、下列城市 1 月平均气温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 广州 武汉 哈尔滨 B 海口 北京 武汉 C 昆明 沈阳 上海 D 沈阳 成都 海口2、华北平原在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上属于( ) A 亚热带、湿润地区 B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C 中温带、干旱地区 D 热带、干旱地区3、关于我国气温叙述正

5、确的是( )A 冬季我国南北普遍低温 B 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C 夏季我国所有的地区普遍高温 D 无论何时,黑龙江的漠河是全国气温最低处4、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因素是( )A 海陆位置 B 纬度位置 C 地形因素 D 洋流因素5、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四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A 北京 B 武汉 C 哈尔滨 D 广州2、根据一个地方 与 的对比关系,我国划分为 、 、 和 四个干湿地区。其中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毫米降水量线一课后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1 月 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B.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6、通过的地方C.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D.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2.与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相符的是()A.从东北地区向西南地区递减 B.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C.从中部地区向东、西部递减 D.从南部高原向北部平原递减3.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A.台湾的火烧寮B.海南岛的五指山C.广东、福建沿海D.青藏高原东南边缘4.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降水量的多少 B.蒸发量的多少 C.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D.拥有河流数量的多少5.第 41 届世博会 2010 年 5 月 1 日10 月 31 日在上海举办,上海所属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分别是()A.热带、湿润地区B.亚热带、

7、半湿润地区 C.暖温带、半湿润地区D.亚热带、湿润地区6.下列城市与年降水量分布图的组合,正确的是()(2009江苏海安)读图,回答 7、8 题。7.该地建筑物为平顶,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风力大B.气温高 C.日照强D.降水少8.这类传统民居最可能出现在()A.广东B.云南C.浙江 D.新疆9.(2010江苏南京)下列四地(图 2-36)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D 图是西双版纳的景观图。二、综合题10.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植被类型的变化是_。(2)图中地和地的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和所处的温度带有何不同?耕地类型:是_,是_。主要粮食作物:是_,是_。温

8、度带:是_带,是_带。(3)从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看,两地与两地的主要区别是:两地:_;两地:_。(4)将下列城市与对应的干湿地区连线。A.广州a.半湿润地区B.北京b. 半干旱地区C.兰州c.湿润地区D.乌鲁木齐d.干旱地区学 校 南票区 联合中学 科 目 八年 地理 课 题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课 型 预习展示课 教 师 申 东尹连国 班 级 小 组 学 生 时 间 编 号 08一、学习目标1、学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认识我国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和寒潮、梅雨、旱涝、沙尘暴等的危害。2、结合地图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3、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人与环境协

9、调发展的观念。4、下面是四人的旅游体会,你能猜出他们的去处和当地的气候类型吗?A“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二、展示预设1、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阿拉伯半岛的纬度大致相同,但气候差别很大,你能说一说原因吗? 对学 群学 本组疑问2、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总结提升1、春节期间,哈尔滨冰天雪地,广州却温暖如春,两种景观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因素 D、季风影响2、下列地区中受寒潮影响最小的是()A、吐鲁番盆地B、海南岛 C、

10、四川盆地D、长江中下游地区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三、学习内容忆一忆: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学一学:三、季风气候显著(读图 2.19、2.20、2.21、2.22)1、受 和 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2、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北方严寒的 和 一带,冬季风带来的气流是的,这也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3、夏季风能带来丰富的水汽,主要来自东部 洋的东南季风和西南部 洋的西南季风。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 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或影响不到的地区称为 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 岭- 山-

11、山 4、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的降水自 向 逐渐减少,且主要集中在 季。南方雨季开始 ,结束 ,雨季 ;北方雨季开始 ,结束 ,雨季 。5、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造成 灾害。如果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势力强,就会出现北 (旱或涝)南 (旱或涝)。如果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势力弱,就会出现北 (旱或涝)南 (旱或涝)。6、梅雨通常出现的时间是每年的 月,地点是 ,因此时正是梅子成熟时节,故称梅雨。伏旱通常出现的时间是每年的 月,地点是 。7、我国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 ,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是 。8、我国的灾害天气很多,如寒潮、旱涝、台风、沙尘暴等,其中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是

12、。四、气候复杂多样(读图 2.26、2.27)1、我国所有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气候、 气候、 气候、气候和 气候。2、造成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主要因素有 、 和 。3、我国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变化大,与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气温冬季 ,夏季 。五、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影响我国的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包括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B、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北冰洋C、在夏季风影响下我国夏季各地高温多雨 D、我国境内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2、关于夏季风强的年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南旱北涝 B、南涝北旱 C、梅雨太多 D、梅雨太少3、下列关于我国气候优缺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新疆属干旱地区,所以没有森林分布 B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C 青藏高原气温低,不能种植粮食作物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