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学案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729200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士塔》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道士塔》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道士塔》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道士塔》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道士塔》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士塔》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士塔》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册第三单元学案 编辑:韦俊亭 校对:韦永升111 道士塔余秋雨一、明确学习内容1了解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流失的背景史实、明确其悲剧性。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3了解作者余秋雨。4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培养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二、思考与讨论:1.“历 史 有 记 载 , 他 是 敦 煌 石 窟 的 罪 人 ”, 请 大 家 在 课 文 当 中 找 到 王 圆 箓 的 罪 状 。2.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 。为什么说他只是一个小丑?3. 如果当初发现藏经洞的不是王圆箓,而是其他什么人?结果会是如何?4. 如果敦煌文物没有被外国冒险者运走,

2、结果又会如何?为什么作者“我有时甚至狠狠的说一句:宁肯放存在伦敦博物馆里!”第三册第三单元学案 编辑:韦俊亭 校对:韦永升25. 课 文 第 28 段 , 仅 用 了 三 个 字 “我 好 恨 ”。 作 者 恨 什 么 ? 这 句 话 表 现 出 作 者 怎 么 样 的 心 情 ?三、拓展与提升1. 文化遗产介绍文 化 遗 产 , 概 念 上 分 为 有 形 文 化 遗 产 、 无 形 文 化 遗 产 。 文 化 遗 产 包 括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和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是 具 有 历 史 、 艺 术 和 科 学 价 值 的 文 物 ; 非 物 质 文

3、化 遗 产 是 指 各种 以 非 物 质 形 态 存 在 的 与 群 众 生 活 密 切 相 关 、 世 代 相 承 的 传 统 文 化 表 现 形 式 。 从 二 零 零 六 年起 , 每 年 六 月 的 第 二 个 星 期 六 为 中 国 文 化 遗 产 日 。2. 中国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1)长城 ( 2)北京故宫 (3)北京颐和园 (4)北京天坛(5)敦煌莫高窟 (6)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7)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8)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9 )孔府、孔庙、孔林 (10)武当山古建筑群 ( 11)西藏布达拉宫和大昭寺 (12)平遥古城 (13 )丽江古城 (14)苏州古典园林

4、 (15 )明清皇家陵寝 (16)龙门石窟 (17)大足石刻 (18)都江堰 青城山 (19)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20)山西云岗石窟 (21)澳门历史城区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1)泰山风景名胜区 (2)黄山风景名胜区 (3)庐山风景名胜区 (4)峨眉山-乐山大佛 ( 5)武夷山 世界自然遗产:(1)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2)九寨沟风景名胜区(3)黄龙风景名胜区 (4)三江并流 人类口述和物质文化遗产:(1)昆曲 (2)古琴 (3)木卡姆第三册第三单元学案 编辑:韦俊亭 校对:韦永升3道士塔同步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得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莫高窟(k) 炽热( ch) 憨

5、厚(hn) 圆寂(j)B.婀娜(lu) 悲怆(chun) 蹊跷(x) 官邸(d)C.坍圮(dn) 尴尬( ) 歆羡(xn) 凛冽(l n le)D.朔风(su) 倾泻(qn) 拎来(l n) 蘸一蘸(zhn)阅读下文,完成 24 题。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 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 子,行迹万里,宦海沉浮,文化人格的土纳几乎是一个混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而当文 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时嶙嶙峋峋地 有着

6、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评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 孟頫,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 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 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深化的结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可以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 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

7、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的行书中一辨认出他师法过的汉代书家的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他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是敢于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第三册第三单元学案 编辑:韦俊亭 校对:韦永升4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总摄着全盘,再

8、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支毛笔,就负载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节出自余秋雨文化苦旅。笔墨祭 )2. 第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什么?3. 第段末尾说“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请简要说明这种“重要特征”的内容。4第段开头说“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 , “中国文化”这里指什么?为什么说是“可敬可叹

9、”的?请摘引原文加以简要说明。答:“中国文化”这里指_ 说“可敬”是因为_ 说“可叹”是因为_ 5.下面是对本文的一些理解,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几项( )A 文品与人品、书品与人品是不完全一致的,其关系曲折错综。B 傅青主认为赵盂頫的书法有甜媚之弊,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C 包世臣说:“乍看全是赵盂頫。 ”这个“赵孟頫”和后面的“一种字形”所指相同。D 文章举苏东坡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要完全摆脱传统的影响很不容易。E 末段中说:“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 ”“华丽的重担”这个比喻的是个人的名和利等等。F 文章最后说:“请看,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一枝毛笔”比喻“

10、书法” , “文人”泛指所有的“文化人。 ”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雕栏玉砌应犹在_ _。问君能有几多愁? _ _第三册第三单元学案 编辑:韦俊亭 校对:韦永升5_ (李煜虞美人 ) (2)_ _,_ _,西风紧,北雁南飞。_?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 )同步练习参考答案1. 答案:C 提示:A 项全都正确;B 项,lu nu,xq;C 项,dn tn,xnxin,leli;D 项,sushu。2最恨中国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听任文物被毁坏掠夺。3丰富的中国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是割不断、摆不脱的。4泛指整个中国文化。丰富的中国文化遗产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官。文化个性在传

11、统的总摄下层层减损,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5. A C F(B 项“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不是傅青主的观点;D 项应为“文章举苏东坡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化的承传性” ;E 项中所说的“个人名利”问题原文没有论述)6.1只是朱颜改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碧云天 黄花地 晓来谁染霜林醉思考与讨论参考答案1. 粉刷墙壁(第二节第三段) 、砸碎塑像(第二节第 4 段)出卖文物(第三节 6-11 段) 、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2.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王道士不懂得文物的价值,更不明白什么是爱国,他的行为于国于民罪不可赦,但比起卖国求荣

12、的统治者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所以他只是那个时代的怪胎,是那个时代给他提供了祸及千古且千载难逢的“机遇” ,他成了错步上前的小丑。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我们去向谁声讨呢?3.结局还是一样。敦煌文物被毁盗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政府官僚的腐败。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一个小丑。 (也可以结合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圆明园被掠烧一事,指出敦煌文物被盗也是一个必然的结局)4.作者虽然十分不愿意让这些外国人们盗走属于中国的文物,但是一想到由于中国官僚制度的腐败无能,文物落到他们的手里,也只是换一个“被糟践”的结果,与其这样,还不如看见敦煌文物安然的保5.作者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他的心境是极其苍凉悲怆的。他想要保护国第三册第三单元学案 编辑:韦俊亭 校对:韦永升6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们的驮队,却最终无能为力,因为即使真的那么做了,但是在那时的中国社会,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落后,这些文物也只是落个“被糟践”的结果与其这样,还不如看见敦煌文物安然的保存在外国的博物馆内。但是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又无法使他的内心平静下来。理解了作者的这种心境,我们理解起这篇课文来就会容易的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