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和黄鳝身上的黏液有什么作用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711782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泥鳅和黄鳝身上的黏液有什么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泥鳅和黄鳝身上的黏液有什么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泥鳅和黄鳝身上的黏液有什么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泥鳅和黄鳝身上的黏液有什么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泥鳅和黄鳝身上的黏液有什么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泥鳅和黄鳝身上的黏液有什么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泥鳅和黄鳝身上的黏液有什么作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泥鳅和黄鳝身上的黏液有什么作用润滑体表,使其行动更加敏捷自如,同时也可保护体表免受病菌侵染。鱼身上都有粘液的,主要是起保护作用鳝鱼的身体是圆筒形,适合穴居生活,对进出洞穴,减少摩擦十分有利。它真有点儿“隐士”气度,没有特殊的攻击本领,也无强有力的防御武器,惟一的技能是“三十六计,逃为计” ,它既无脑鳍,又无腹鳍,就是背鳍和臀鳍也退化得仅留下一点点皮褶,鳞片消失得肉眼都难看见。可是全身能分泌出非常油滑的粘液,不小心,它就能从你手中溜之大吉。鳝鱼身上的粘液,主要功能是:预防细菌、病菌侵染身体,减少疾病;阻止寄生动物植物的纪缠,有利成长;油头滑面,有利于它在泥中通行无阻。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营底本生

2、活喜生活于淤泥较厚的静水中。栖息于稻田、池塘,湖沼和江河等有软泥的地方。由于生活于光线较差的淤泥中,眼睛退化,只有靠触须来寻找食物。泥鳅可生活在溶氧极小的水或淤泥中,除进行鳃呼吸外,还可用皮肤和肠直接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当水温高、气压低或密度过大、水中溶氧不足时,可跃出水面吞吸空气,行肠管呼吸。泥鳅的适宜生活水温为 20-30。当水温过高或过低,以及天旱水浅时,往往潜入泥层度过不良环境。通常除遇到缺氧、染病和气候恶劣等原因外,几乎不到水的中、上层活动、冬季池水干涸时,钻入软泥中,靠少量水分保持皮肤湿润,并行肠呼吸维持生命。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是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体、水丝蚓、藻类以及高等

3、植物碎屑、水底腐植质等。幼体阶段捕食动物料,然后转为杂食性,成鳅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水温在 15以上时,食欲逐渐增加,上升到 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生长迅速。一旦超过 32,食欲则减退。平时多在夜间摄食,生殖期间则在白天,而且雌鱼摄食明显增加。1栖息 泥鳅属温水性底层鱼类,多栖息在静水或缓流水的池塘、沟渠、湖泊、稻田等浅水水域中,有时喜欢钻入泥中,所以栖息环境往往有较厚的软泥。较适水环境酸碱度一般为中性和偏酸性。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但也能为避开不利环境而逃逸。在天早水干或遇不利条件“休眠”期间,就会钻入泥层中,只要泥中稍有湿气,少量水分湿润皮肤,泥鳅便能维持生命。一旦条件好转,便会复出

4、活动摄食。 2呼吸 泥鳅对缺氧的耐受力很强,高水不易死亡,水体中溶氧低于 016 毫克升时仍能存活,这是由于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泥鳅肠壁很薄,具有丰富的血管网,能够进行气体交换,具辅助呼吸功能,所以又称为“肠呼吸” 。当水中溶氧不足时,它便会浮出水面吞咽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废气从肛门排出。人工养殖时,投饵摄食后泥鳅肠呼吸的次数会增加。据称,泥鳅耗氧量的1 3 是由肠呼吸取得的。 3温度 泥鳅生长的水温范围是 13-30,最适水温是 24-27 。当水温降到 5-lO或升到 30以上时,泥鳅便潜入泥层下 20-30 厘米处,停止活动进行“休眠” 。一旦水温达到适

5、宜温度时,便又会复出活动摄食。 4食性 泥鳅是偏好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鱼类。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摄取食物的种类有所不同。幼鱼阶段,胃中的浮游动物,特别是桡足类明显较多。成鱼阶段,胃中的昆虫幼虫,特别是摇蚊幼虫明显高于幼鱼。泥鳅的食性很广,在泥鳅胃中的食物团里腐殖质、植物碎片、植物种子、水生动物的卵等的出现率最高,约占70,其他如硅藻、绿藻、蓝藻、棵藻、黄藻、原生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等占 30。人工养殖中能摄食商品饵料。 泥鳅在一昼夜中有两个明显的摄食高峰,分别是 7-10 时和 16-18 时,而早晨 5 时左右是摄食低潮。 泥鳅与其他鱼龟类混养时常以其他鱼类的残饵为食,可称为池塘的“清洁工

6、” 。泥鳅肠道短小,对动物性饵料消化速度比植物性饵料快。泥鳅贪禽,如投喂动物性饵料时会因贪食过量,而影响肠呼吸,并产生毒害气体而胀死。当水温为 15时泥鳅的食欲增高;水温 2427时最旺盛;水温 30以上时食欲减退,在泥鳅生殖时期食量比较大,雌鳅比雄鳅更大,以满足生殖时期卵黄积累和生殖活动的需要。 5光照 泥鳅一般白天潜伏水底,傍晚后活动觅食,不喜强光。人工养殖时往往集中在遮光阴暗处,或是躲藏在巢穴之中。 6生长 泥鳅生长快慢和饵料、饲养密度、水温、性别和发育时期有关,人工养殖中个体差异也很大。在自然状况下,刚孵出的苗体长约 03 厘米,1 个月之后可达 3 厘米,半年后可长到 6-8 厘米,

7、第二年年底可长成 13 厘米体长、15 克左右的体重。最大的个体可达20 厘米、100 克体重。人工养殖时约经 20 天左右培育便可达 3 厘米的鳅苗,1 足龄时可长成每公斤80100 尾的商品鳅。 7繁殖 泥鳅一般 1 冬龄性成熟,属多次性产卵鱼类。长江流域泥鳅生殖季节在 4 月下旬,水温达 18以上时开始,直至 8 月份,产卵期较长,盛产期在 5 月下旬至 6 月下旬。每次产卵花时也长,一般 47 天时间才能排卵结束。 泥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而有差别,卵径约 1 毫米,吸水后膨胀达 1.3 毫米,一般怀卵 8000 粒左右,少的仅几百粒,多的达十几万粒。12-15 厘米体长泥鳅怀卵约 1 万

8、-1.5 万粒; 20 厘米体长泥鳅怀卵达 24万粒以上。体长 9.411.5 厘米雄性泥鳅精巢内含约6 亿个精子。而雄泥鳅体长约达 6 厘米时便已性成熟。成熟个体中往往雌泥鳅比例大。 泥鳅常选择有清水流的浅滩,如水田、池沼、沟港等作为产卵场:发情时常有数尾雄泥鳅追逐一尾雌泥鳅,并不断用嘴吸吻雌鳅头、胸部位,最后由一尾雄鳅拦腰环绕挤压雌鳅,雌鳅经如此刺激便激发排卵,雄鳅排精。这一动作能反复多次。产卵活动往往在雨后、夜间或凌晨。受精卵具弱粘性,黄色半透明,可黏附在水草、石块上,一般在水温 19-24时经两天孵出鳅苗。 刚孵出的鳅苗约 3.5 毫米,身体透明呈 “痘点”状,吻瑞具黏着器,附着在杂草和其他物体上。约经 8 小时,色素出现,体表渐转黑色、鳃丝在鳃盖外,成为外鳃。3 天后卵黄囊接近消失,开始摄食生长、约经20 多天,苗长 15 毫米,此时的形态与成鳅相似,呼吸功能也从鳃呼吸转为兼营肠呼吸功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