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静静的顿河》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711645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赏析《静静的顿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赏析《静静的顿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赏析《静静的顿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赏析《静静的顿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赏析《静静的顿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赏析《静静的顿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 国 文 学 史 作 业赏析静静的顿河姓名:贺 康 虹班级:中文 1001 班学号:201002040113 赏析静静的顿河1、文本创作历程及取得成绩简介:静静的顿河共有四部,是作者肖洛霍夫在十四年间完成的,四部文本分别于一九二八、一九二九、一九三三、一九四零年出版。第三部文本与第四部文本发表时间间隔较长,是因为作者在发表第三部文本之后遭受到了不少苏联文学家的评判,甚至被称作是“异见分子” 、宣扬“富农思想” 、 “布尔乔亚的同路人” 。这使得肖洛霍夫的创作之路变得艰难,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真金不怕火炼,在一九四零年发表之后,在一九四一年年获得“斯大林奖金” 。 (注:布尔乔亚,是资产阶级的

2、另称,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布尔乔亚是资产阶级中富有阶级。 斯大林奖金:是前苏联在 1939 年人民委员会设立的,从 1941 年起开始颁发,一年度一次,旨在鼓励在文学和科技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其奖金共分为三等:10 万卢布、5 万卢布、2.5 万卢布。 )1965 年,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肖洛霍夫在描写俄罗斯人民生活中一个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 。2、作家生活经历和文本关系:肖罗霍夫 1905 年出生在顿河旁边的村庄,他的大半生都在顿河边度过,所以他深深地爱着葛利高里这片土地,深深地爱着这条母亲河,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在文本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正是他对这片

3、徒弟的深爱,才能使得文本中的情感如此贴近生活,如此真挚。肖罗霍夫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期,他见证了历史的巨变,俄国国内战争,俄国卫国战争,世界大战,在这几场人类大战中,始终有一个主题阶级斗争,这种斗争是残忍的,有的人为了这些战争死得其所,所得重如泰山,可惜的是,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就那样无声无息的走了,就那样的走了,这些战争甚至是反人道主义的。作者以上的这些生活经历都在文本中又体现,我觉得“生活就是作品的奶妈” ,这话不假,一个人要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必须紧紧依偎在生活这个奶妈的怀抱里,汲取营养。 静静的顿河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金,它自然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这种金子的来源就是肖罗霍夫的生活经历,

4、他生长的土地养育了他,更是给予了他创作的源泉。3、文本的叙事特色和语言特色:作者文本叙述的主线索是主人公葛利高里的爱情及其一生。在我看来,肖罗霍夫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他把顿河旁边的村庄故事和在参加军营故事相互穿插,而这两种故事之间的转换,作者并没有做特殊的处理,只是以简单的章节进行转换,我觉这种故事转换方式并不够巧妙。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情节转换就比较巧妙,比如有一个片段,写的是新月去北大上学散文情景,作者想要把文本镜头转回到新月的家中,他并不是通过简单的镜头切换,而是通过在北大有个建筑名叫“博雅” ,而新月家的住宅就叫做“博雅”宅,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开始叙述新月家的故事了。故事的开始,会有一个过渡

5、,这个过渡就是这个故事发生地点的环境描写,通过环境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所要叙述的故事发生的环境,或者是这个环境的美好,或者环境的恶劣,都和故事内容相符合,这种环境之下的故事更加深入读者之心。除了对环境的描述,对与人物描写,肖罗霍夫也有很妙的手法,文本中每次出现一个新人物,都会对其外貌进行描写,这种描写由两种手法表现出来,第一种直接是作者的描述,第二种是通过文本中其他人物之口来进行描述。作者在叙述文本故事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加进去许多歌曲,这些歌曲多是表达了哥萨克男人的勇敢和妇女们的对劳动的热爱,还有对美好的爱情向往。肖罗霍夫在叙述文本故事时候,对于故事发生的背景,只是做了简单的镜头切换,并没有花

6、费多少手笔进行渲染,而是把更大的精力放在表现文本的主题思想。对于故事,只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一一叙述。这就是简单朴素静静的顿河的叙述故事的方式。有的人批评说这部作品叙述手法太过简单,而我的看法是:在文本故事发生的大历史背景之下,我们并不能去苛求作者用多么巧妙的叙述手法来引起读者们的注意,而通过文本所表现的巨大的主题已经能够吸引读者了。读过静静的顿河之后,我读的是汉译本,所以真心体会不到文本中有什么语言特色,或者说只能自己的俄语水平为 0,所以无法体会原文本文字的美妙之处,甚感不安。希望以后有幸读原文本。现在就我读的汉译本发表一下自己的疏见。语言平实,具有平实的风格,具有生活气息,肖罗霍夫的文本语言

7、具有另外一个亮点,就是作者对于顿河和草原的描写,很巨像,很形象,这源自于肖罗霍夫度对于顿河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4、文本所表达的思想主题:静静的顿河之所以能够取得很大成就,就是因为它所表达的主题深刻,而又紧紧地贴近历史,这部作品深深阐释了作家不仅是写故事的人,更是生活的歌者。读过文本之后,我从中读到三个主题:爱情、战争、人道或者说是人性。先说说爱情吧。主人公格里高利一生只爱过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是邻居司捷潘的老婆,这位女人值得同情,在我读过文本之后,就知道这位女子又多么了不起了,这位名叫阿克西尼亚女人,在她十六岁的时候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强暴,后来她嫁给斯捷潘,斯捷潘知道她已经不是处女身,就对她

8、痛下毒手,每天都毒打这位女子。这就是我为什么同情她的原因,失去贞洁并不是她自己的错,但斯捷潘身为丈夫,不问青红皂白,就那样不爱惜自己的妻子,这是可耻和可悲的。斯捷潘去五月训练营期间,给格里高利和娜塔西尼亚之间的爱情发生提供了可能性,我在这里之所以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叫做爱情,说明我很赞同他们两个人相爱,格里高利无疑是很爱娜塔西尼亚的,格里高利家长再发现他儿子的不正当的爱情之后,为了阻止这份爱情的继续,就给格里高利找了一个妻子,这位妻子年轻漂亮,可是格里高利却不喜欢,还是一如既往地和娜塔西尼亚约会。而娜塔西尼亚也无疑是爱格里高利的,最好的证据就是文本的第一部的第十四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念他。亲爱

9、的奶奶,.我真想趴在地上亲吻他的脚印” 。这是阿克尼西亚说的话,这么深刻的字眼,多么震撼人心的爱,多么浓烈的爱呀!格里高利还有另外一段爱情,或者准确的说只是娜塔莉亚单恋格里高利,这位富豪家的女孩,从第一眼看到格里高利,从娜塔莉亚看格里高利的眼神和表情,就能够知道娜塔莉亚有多么喜欢格里高利,在她嫁给格里高利之前,有人劝说她,不要嫁给格里高利,但是她最终还是嫁给格里高利了,但是可悲的是,格里高利从来没有喜欢过这位善良的姑娘,格里高利一直劝说娜塔莉亚回娘家,但是这位姑娘一直执着地继续着她的爱情,最后因为自己愚蠢行为导致自己丢掉生命。我认为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有三点:一、娜塔莉亚自己的盲目无知,她只是凭

10、着一眼之缘,就要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一个男人,并且没有听别人的劝说;二、格里高利的无责任感,他既然娶了这位妻子,就要履行自己丈夫的责任,可现实中却没有;三、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婚姻在当时的俄国并不自由。格里高利并不喜欢娜塔莉亚,可是他只能屈从父母,娶了这位妻子,进而导致了这段可悲的爱情。阿克尼西亚的可悲一生也有这一点原因,假如阿克尼西亚能够自由恋爱,能够找到像格里高利那样爱她的男人,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但是现实的是,历史不能被假定,还是面对现实,接受它的教育吧!爱情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之一,我觉得作者也是很赞成格里高利和阿克尼西亚之间的爱情的,虽然阿克尼西亚是有妇之夫,但是婚姻的不幸,她完全有资格去追

11、求自己的幸福,这就是肖罗霍夫的爱情观念。再说说战争吧。主人公格里高利是哥萨克,哥萨克在战争面前,他们毫无惧色,他们深爱着顿河,深爱这片草原,他们为了保护草原可以牺牲自己。格里高利有多爱自己的家乡,从文本中就能够清晰地看到:“哼,我离开家上哪儿去?再说,今年我就就要入伍啦。这怎么行.离开土地,我哪儿也不去, ”。这是阿克西尼亚劝说格里高利和她一起远走高飞时候,格里高利所说的话,这些话实在有魅力。爱情是可贵的,但是在格里高利面对要离开家乡时候竟然变得如此苍白无力,是的,格里高利深爱着这片土地,土地就是他的根,离开这片土地他没有办法生存,这就是家乡的力量,深沉的爱,这使得我想想起来艾青的一首现代诗我

12、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为什么艾青和肖罗霍夫能够写出如此了得的作品,他们有深刻的生活感,有着对土地的热爱,或者准确地说,是有感情寄托的载体,正是感情的充沛,才能使他们能够写出如此美好的作品。战争主题还没有说完呢,呵呵。当俄德交战之时,需要哥萨克站出来的时候,格力高里义不容辞的奔赴前线,这种勇敢是很值得让人尊敬的。但是作者在文本当中并没有用过多的文笔来渲染哥萨克们的勇敢

13、,而是更多地描述了战争的残酷。文本中有许多这样的片段,当格里高利与战友们一起冲刺杀敌的时候,战友落马,被后面冲上来的马匹就那样活活地踏死,格里高利只是回头看了一眼,可是这种流血的记忆却在格里高利的心中刻了下来。第二片段:当一个溃败的德国士兵和格里高利相遇之时,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格里高利皱起眉头,挥刀劈去。这一刀是抡圆了劈下去的,一下子把头盖骨劈成了两段。接着看,这个片段是格里高利杀人之后的文本描述:他的脚步又乱又重,就像肩上压着不能胜任的重负似得;憎恶,惶惑在折磨着他的心灵。他把马镫抓在手中,半天也抬不起那只沉重的脚。我认为当格里高利面对战争时,他就表现出自己矛盾的一面了,这也反映出战争的残酷

14、,人类为了生存而战,但是战争又恶狠狠的夺走了无数生命,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格里高利在战争中无情的杀敌,但是战后就觉得心灵上受到折磨,格里高利他知道在战场上杀敌,但是并不知道在为什么而战。而这种困惑的答案就在文本当中:“一些还没有熟练掌握杀戮其同类本领的人们怀着极端的恐怖,在战场上偶然相遇,便厮杀、混战,胡砍乱杀了一阵,自己人也人马俱伤,被杀死别人的枪声吓坏了的人们四散逃去,精神受到严重创伤。 ”5、结语 静静的顿河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跟作者的成长经历是息息相关的,在这部成功作品中作家给我们很好的阐释了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艺理论。还有一个原因是:作品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之上,作家站在历史的高度,肩负了人民和历史的责任,反映历史的大主题,这就是静静的顿河成功之道和它的魅力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