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反思之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710196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研反思之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科研反思之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科研反思之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科研反思之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科研反思之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科研反思之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研反思之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研反思之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宋晓燕人们常用“书声朗朗”来形容学校特有的氛围,岂知这“朗朗”之中大有文章。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朗读教学有着独特的魅力,课文读好了,许多问题就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我所教的班级留守儿童居多,大多数学生无心上学,更不用说让他们正确的朗读课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朗读教学呢?为此我拜读了大量的教育资料,并将其法方灵活的运用到我的朗读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学年来学生朗读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此来谈谈我对朗读教学的近期心得体会。(一)创设朗读情境,培养学生情感就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来看,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在语文教学

2、中,情感教育也非常重要。而朗读教学就很好地担负了这一重任,它对于培养学生情感中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以及进一步陶冶高尚情操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根据该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常常会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后再加强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随之学生可悟出其中的感情,这样就能更好的去赏读文章,提高其领悟能力。比如我在上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3、,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第四段,我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

4、、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氛围中,受到情绪上的感染,读者听者都会很快进入对文中事件的体验中,从而增强了朗读教学效果。(二)明确朗读任务,保证朗读时间以前我在语文教学中一味的顾着“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五分钟,

5、使得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其朗读效果定是不佳,为此后来我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做了一些要求,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前,要求他们把课文读完、读好,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试读、初读后应要求学生美读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还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这样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比如我在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时,我采用的教学策略,那就是

6、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段,划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一教学策略体现在在教学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羡林旧地重游德国的感受和者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别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并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和“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

7、又看别人的花。”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朗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 (三)示范学生朗读我相信大部分学生是爱读书的,但并非每个学生都会读书(或是说不会进入作品所渗透的感情中朗读作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得根据课文的文体特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可持续提高。比如在学习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时,因为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大部分学生利用注解和工具书就能疏通课文,所以我就把教学重点定在朗读这一环节上。初读和疏通课文之后,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揣摩杨氏之说话的神态、语气。大家都认为杨氏之的语气应是调皮的聪慧的,要能读出他的顽皮以及应对及时

8、,孔君平的语气是长辈的,要读出他的玩笑口吻。接着让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读,然后指名朗读,师生就该学生读出的人物语气进行评点。时机成熟了,我才范读,最后让学生再试读。同时我就引导学生在诗句的重音、停顿、感情升华处进行勾划,用“/”表示间隔,用“”表示升调,用“.”表示重音,边读边标出,甚至鼓励学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学生学习古文的激情就出来了。这样就抓住了难点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得到长进。(四)创新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一个有营养的鸡蛋如果每天都以同一种方式烹饪,相信很快就会吃腻。朗读教学也是一样,如果形式过于单调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采

9、用了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如我在教学第三单元的课文时,学生对课本内容很感兴趣,借此机会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喜欢的内容排演话剧。对于这种表演形式的朗读,学生们很敢兴趣,连平时不敢放声朗读的学生,也能欣然接下任务。后来他们在表演课上的精彩表现,赢得了大家赞许的目光。从此这些学生敢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更有信心参与朗读中来,学习语文的兴趣渐渐增浓。学生们每天取得的进步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我除了要加强自身朗读能力外,还要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使朗读真正点亮语文课堂,用精彩而实用的朗读实现所要追求的有效课堂。总之,我认为朗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有效法方法,还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在今后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情况下,还要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他们在朗读中神采飞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