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705358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的开发及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的开发及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的开发及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的开发及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的开发及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的开发及应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摘要:行道树具有对道路的遮荫、降温、隔音、保护路面等功能,并且对城市绿化容貌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传统的行道树支撑系统由于缺乏美观性、影响路面空间等缺陷而在使用上存在局限。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临近,需要开发一种新型隐形支撑技术让有限的路面与空间资源得到利用,并使城市道路景观更为流畅美观。本文首先论述了传统行道树固定支撑的方法并指出了传统行道树固定支撑方法的缺陷,然后提出了开发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的要求和目标,之后分析了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开发的工艺流程和实施方案,最后阐述了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在世博园区的应用情况。关键词: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开发;应用1引言

2、道路绿化是城市的绿色血脉,对于展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整体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行道树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骨干材料,在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行道树是按一定方式种植在道路两侧,造成浓荫的乔木树种,它以“线”的形式联系着城市中分散的“点”和“面”的绿化,构成完整的城市绿化系统。 1但是新栽植的行道树由于根系尚未扎入新环境土层,容易发生倒伏和歪斜,并进而影响其生长势,因此为了有效固定行道树,提高成活率和尽快恢复树木生长势,就需要对行道树进行支撑固定。传统的一些行道树支撑系统具有占用路面空间和不美观等缺点,因此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本文探讨了一种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的

3、开发,以及其在世博园区内的应用情况。2传统行道树固定支撑的方法及存在问题21 传统行道树固定支撑的方法行道树固定支撑的方法很多,传统的乔木固定支撑常用以下几种方法:(1)单边支撑方法:单边支撑主要通过在行道树旁边以行道树可能倾伏的相反方向以单柱桩绑定支撑的方法。单柱状也称为护树桩,单柱桩的扎缚材料应在距离护树桩顶端 20cm,呈“”字形扎缚三道加腰箍,从而保持主干直立。有些单边支撑系统还设有扁担桩,扁担桩是离地面 1.1 米高处在主干内侧架设一水平的横档,时,进一步缚牢苗木主干和护树桩,从而保持主干直立。(2)井字四脚支撑方法:这种方法是在树木栽种好后,先做一个井子横担,一般横担长 50-75

4、cm,然后用标绳将其扎牢,一般井字横担的高度控制在树身的三分之一处,即约 1.6-1.8m 处,四个支撑点连起来可以成正方形,支撑柱与地面成 75 度角,支撑柱与横担用铁丝固定,支撑与横担固定后,两边端点距离相等,绑扎树木处应垫物填充。(3)拉索支撑方法:对弯曲、倒伏的树木可以使用拉索进行支撑,拉索一般采用镀锌韧性钢网索固定树干,拉索与地面的幅度视植物枝干的强度而定。22 传统方法存在的主要缺陷传统的行道树固定支撑方法虽然也可以起到支撑固定倒伏、弯曲行道树的作用,对于提高树木存活率和恢复树木的生长势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存在的缺陷也是显然易见的。第一,缺乏美观性,与设计构想有所偏差。传统的固定支

5、撑方法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美观性,使行道树失去了对道路的美化作用,在整体视觉效果上缺乏流畅感。此外,使用传统的一些固定支撑的方法,往往会使行道树的设计布局效果大打折扣,导致与原初设计构想产生偏差。第二,占用有限的路面空间。由于采用井字四脚支撑或拉索支撑等传统支撑方法会导致占用较大的路面空间,这就使有限的人行通道空间受到了占用,对于一些需要较大人流量的人行通道尤其不适用。第三,存在安全隐患。由于采用传统的行道树固定支撑方法需要占用较大的路面空间,这就导致道路在有较大人流通过的时候可能导致拥堵,容易绊倒或碰撞游客,从而产生安全隐患。 3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的开发31 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的开发要

6、求和目标随着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世博园区内道路绿化工作也日益紧迫,由于届时在世博园区内人流量将比平时大增,因此必须保证道路具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从园区内的景观要求考虑,也需要对行道树的固定支撑等进行改进。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隐形于地下的固定支撑系统,来满足世博园区内道路绿化的交通与景观功能。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开发目标包括:第一,满足对于行道树的固定支撑作用,确保行道树的保护作用。第二,采用地下支撑系统,保证足够的路面空间。第三,满足世博园区内的整体绿化景观效果的要求。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开发的要求:(1)采用地下支撑系统,无乔木倒伏现象;(2)按照规范要求施工,无返工现象。

7、32 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开发方案在确定了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开发要求和目标之后,参与世博园区绿化建设的相关单位进一步确定了这一地下支撑系统的开发方案,包括选材和工艺流程:第一步:确定地下支撑系统的选材方案。根据国内外有关地下支撑系统选材的相关资料,公司提出了三种方案,分别是:木结构地下支撑、整体钢结构地下支撑、钢架、绑带结合地下支撑。之后,分别对三种方案进行了可行性评估,木结构地下支撑虽然制作上非常简单而且成本较底,但考虑木质材料容易腐烂且承载能力较差,而世博园区内地下支撑系统至少需要作用三年以上,所以在选材上不宜采用木结构地下支撑。整体钢结构地下支撑虽然承载能力强且不会腐烂,但考虑到其

8、制作和安装工艺复杂且经济成本很高,因此在选材上也不采用整体钢结构。而采用钢架、绑带相结合地下支撑结构,其经济成本相对适中,具有制作和安装工艺相对简单,可以满足承载要求且不易腐烂等优点,因此最终决定选择钢架、绑带结合地下支撑为最佳方案。第二步:确定施工工艺流程。地下支撑系统已在国外广泛运用,在参考和借鉴国外相关技术基础上,确定了如下施工工艺流程:(1) 根据树径和根系大小挖掘树穴,用于安放地下支撑钢架;(2) 安装方钢支架;(3) 调整支架与泥球之间的间距,使之与泥球保持适宜宽度;(4) 击打进周围土层固定支架;(5) 通过设备吊装入乔木;(6) 确定朝向,剪除草绳;33 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

9、在方案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我公司以及相关参与单位在方案实施前调查了国外的地下支撑系统应用情况2,3,并分析了自主改良后的地下支撑系统在具体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问题及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问题 1:地下支撑系统的材料固定支撑作用至少要保持 3 年;对策:对承载受力大的地下支架部分使用钢材,连接固定部分采用绑带绑扎形式,绑带的材料选用尼龙,详见图 1,经调研,两种材料在土壤中保证质量最小期限为 3 年。采用两种材料不同形式组合,钢材承载力大,置于泥球底部,尼龙绑带捆绑固定,与泥球柔性接触。图 1:钢架及绑带材料问题 2:泥球大小需配合相应规格的支架;对策:将支架做成可伸缩性形式,可根据泥球大小调节支

10、架宽度,详见图 2,如图设计出的支架伸缩性强,便于操作使用。图 2:可伸缩性支架问题 3:用绳索固定捆绑泥球时,泥球容易松散;对策:泥球主要受力部位在泥球上半部,用塑料网包裹,尼龙绑带固定,并在绑扎受力点垫上宽木条加大受力面,不易损坏泥球。问题 4.支架固定、绑扎需用较长时间,影响进度。对策: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技术,对支架固定、绑扎的流程进行不断优化,最终确定以下流程,这一操作流程相对简易且清晰。挖掘树穴,泥球两边各留 40-50cm;将支架放置树穴底中央位置;根据泥球厚度确定支架埋设深度;根据泥球大小调整支架中心宽度;用锤子由内向外击打支架四只固定角,伸入周围土层中;乔木吊装,将泥球放在架子

11、中央;用塑料网包裹泥球上半部,防止泥球松散;用尼龙绑带将支架与泥球围绕根茎顺序缠绕固定;给泥球覆土至根茎高度。4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在世博园区的应用41 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的总体效果在世博园区内对行道树实施了地下支撑方案之后,对其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观测。结果发现,采用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的乔木,其枝下视线通透,行道树整体景观效果流畅,树下行走空间宽畅,且未发生因风雨影响而倒伏、倾斜的现象,按规范要求操作无返工现象。与传统的地上支撑比较,采用地下支撑的行道树景观效果更好,人行通畅,无绊倒、阻挡行人等安全隐患,达到了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开发的要求和目标。42 新型行道树地下支撑系统应用中发现的

12、问题及改进方向第一,由于园区内特殊地理条件,土内石方较多,常碰到地下支撑打不进去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今后在使用地下支撑系统时,要先对打入地下支撑系统的土质进行考察,如果土质过硬,打凿地面所付出的经济成本过高,则要考虑是否继续采用地下支撑系统。第二,由于行道树对苗木土球的要求很高,使用中发现苗圃苗的效果最好。针对这一问题,今后需要对苗木的土球进一步改进,对土球的土质进行改良,使其具有更好的粘性,从而保证土球对苗木的包裹,适应更大范围的苗木。第三,由于绑带是靠人工收紧,尺度太大,需改良。考虑今后在钢架上设计自动收紧装置,从而使固定绑紧的工艺过程更加便利。5结语与展望行道树新型地下支撑系统的应用,

13、突破了我国国内对于乔木支撑的惯性思维,有利于我国园林行业提高科技含量,在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水平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前景。但是这一地下支撑系统还存在经济成本高的问题,工艺要求相对复杂等局限,如何对其降低成本,改进工艺要求,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参考文献:1 张晓冬,吴涛. 城市街旁绿地设计简析J. 山西建筑, 2007,(08):892冯玉婷,李晓琼. 城市绿地设计对城市生活的影响J. 山西建筑, 2008,(17):78-79.3崔惠,刘波. 新中大道绿化设计及施工实践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8,(05):45-47.4邱志奇. 浅谈道路绿化设计J. 安徽建筑, 2007,(04):90-92.5朱春艳,张戎. 浅议开发区道路景观设计以江阴开发区西区花港路景观设计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 2008,(02):77-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