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 重点摘要!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699345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 ㊣ 重点摘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心理学 ㊣ 重点摘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心理学 ㊣ 重点摘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心理学 ㊣ 重点摘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心理学 ㊣ 重点摘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 ㊣ 重点摘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 ㊣ 重点摘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育心理学 重点摘要!第五章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p173180)1. 巴夫洛夫(Ivan P. Pavlov)是俄国的生理学家,发现狗的消化腺分泌量的变化,与外在刺激的性质、出现的时间有密切关系。之后他作了著名的以铃声、灯光作为外在刺激,引发狗的唾液分泌的实验。其理论为经典(古典)条件作用 (classical conditioning ) 。 实验设计:(1) 无条件(非制约)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 US 或 UCS):本来就可引起个体某固定反应的刺激,如引起唾液分泌的食物。(2) 无条件(非制约)反应(unconditioned resp

2、onse, UR 或 UCR):由非制约刺激原本即可引起的固定反应,如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3) 条件(制约)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CS):原本为中性刺激,如与食物相伴或稍前出现的铃声。(4) 条件(制约)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 CR):条件作用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亦即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2. 华生(John B. Watson) ,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主张教育万能,其对于行为主义学习里论,有以下四点要义:(1) 心理学之成为一门科学,要采用科学方法,研究个体表现于外的行为。(2) 经点条件作用研究所得行为原则,不但可以了解

3、动物行为,也可以解释人的行为。(3) 人类一切行为,其构成基本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是多种反应的组合。而反应中,除少数是基本的反射之外,全都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与其环境中各种刺激之间的关系,经由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过程所形成的。(4) 只要能了解环境刺激与个体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激,经由条件作用,建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组合成预期的复杂行为,也可根据条件作用法则(消弱) ,消除个体已有之行为。3. 经典条件作用中的一般行为法则:(1) 强化与强化物(reinforcement):强化作用指在条件作用中,影响刺激反应连结强度,或增强条件反映出现频率的一切程序。强化物又称强化刺激。(2) 类

4、化与辨别:类化(generalization)是经条件作用形成条件反应后,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其它刺激,也会引起相似的条件反应。也称刺激类化或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 。辨别(discrimination)是个体只对条件作用中受到强化过的条件刺激反应。类化与辨别交互运用,才能构成精准的学习。(3) 消弱与自然恢复:消弱(extinction)若条件反应形成后,虫负担毒出现条件刺激,而不呈现强化刺激,则原来形成的条件反应将会逐渐减弱,最后终于消失。自然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以形成的条件反应如产生消弱之后,若再行提供强化刺激,条件反应将恢复

5、。如不经强化程序也可能自动恢复,此一现象称为自然恢复,而条件反应会较先前弱,如长期不再强化,条件反应终将全部消失。2(4) 二级条件作用与二级强化:二级条件作用(secondary-order conditioning)形成条件反应后,所采用的条件刺激即可充当无条件刺激之用,与另一条件刺激形成另一个刺激反应的连结。而充当无条件刺激的原条件刺激,则称二级强化物(secondary reinforces) ,而一开始的强化则称原级强化(primary reinforcement)以此类推,也可以形成更进一步的条件作用,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higher-order conditioning)4.

6、经典条件作用在教育上的涵义: 经典条件作用式的学习,是刺激替代历程,符合教育上以旧经验为基础,学习新经验的道理。 (但对学校的知识学习,较少有应用价值。 ) 刺激反应联结,可以解释教育上许多基本学习现象,如学校恐惧症(school phobia)或教室恐惧症。 经由刺激联结学习到的情绪反应,除负向的情绪外,也可能学习到正面情绪。 经由经典条件作用学到的情绪反应,也可能因刺激替代作用而类化。 消弱法则,可用来矫正学生的偏差行为。操作条件作用(p.181189)5. 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 ,人称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经由动物实验建构学习定律者,心理测验研究的先驱。

7、他的理论不称行为主义,而称联结主义。他不采用刺激替代的原理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从动物的多种反应中,选定其中某项希望其学习的,每当该反应出现即给予奖赏,加强以后出现的机会。 猫与迷笼的实验。6. 桑代克学习理论要义:(1) 试误学习(trial-and-error learning ):学习的历程,错误会慢慢减少。(2) 三大法则: 练习律(law of exercise):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随练习次数多寡而分强弱。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视个体的准备状况而异。 效果律(law of effect):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因反应之后是否能获得满足的效

8、果而定。最主要!(3) 同元素论(identical elements theory):训练迁移(学习迁移) (transfer of learning)只有在前后两次学习材料有共同元素时,才会发生。7. 斯肯纳(B. F. Skinner)是操作条件作用的创始人,极端行为主义的代表。8. 操作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的区别(1) 经典条件作用:个体行为中本已具有刺激反应的联结,经过刺激替代的方式,从而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 个体的反应是被动的,故此种条件反应又称反应性反应(respondent response) ,或泛称反应性行为。(2) 操作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min

9、g):只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多个自发性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结。 个体学到对某刺激作固定反应,自始即非该刺激引起,只是个体操作其环境时,所表现的自发性反应之一,称操作性反应(operant response)或操作性行为。9. 斯肯纳赋予强化操作性定义:视为在条件作用中,凡能使个体操作性反应的频率增加3的一切安排,均称为强化。10. 正强化物:个体反应后在情境中出现的任何刺激(如食物) ,其出现有助于该反应频率增加者。负强化物:当个体反应后在情境中已有刺激的消失(如停止电击) ,而其消失有助于该反应频率者。11. 负强化不同于惩罚: 最主要的区别:负强化是加强某种适

10、当行为;惩罚是制止某种不当行为。 在教育上使用惩罚时,只有在积极的目的下,使之符合负强化的原理,惩罚才会产生教育价值。 对于使用惩罚者的建议: 实施奖励或惩罚之前,先让全班学生充分了解奖惩的行为标准。 惩罚只限于知错能改的行为。 使用惩罚时必须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多使用剥夺式惩罚 ,少使用施予式惩罚 。12. 后效强化(contingent reinforcement):因努力而成功,将会继续努力;因逃避而免于惩罚,将会继续逃避。13. 斯肯纳箱(Skinner box):说明了个体的一切行为改变(指学习) ,乃是决定于其本身对环境适应的结果,是受外在因素控制的,是没有自由的,因此斯肯纳的学

11、习理论被视为环境决定论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 。14. 强化程序(程序) (schedule of reinforcement):采用后效强化原理从事操作条件作用学习实验时,在提供强化物的时间上,做各种不同的安排,从而观察个体正确反应的出现率和强化实施的关系。 立即强化(immediate reinforcement)与延宕强化(delayed reinforcement):前者指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强化物,后者指正确反应后,过一段时间再给予强化物,前者优于后者。 连续强化(continuous reinforcement)与部分强化( partial re

12、inforcement):前者指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均给予强化物,后者选择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物,后者优于前者。15. 连续渐进法(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程序请见 p.18816. 塑造(shaping):以分解动作的方式,逐步渐进,最后将多个反应连贯在一起形成复杂行为的方法。17. 行为矫正方法:代币法社会学习论(p.190206 )18. 斯肯纳根据动物实验研究的缺失: 理论观点狭隘无法解释人类的复杂学习。 学习如果只靠经验,效果是有限的。 (惩一警百、杀鸡儆猴) 学习不全是在控制情境下自动产生的。 (必须考虑个人的主观意志)19. 班杜拉(A. Ba

13、ndura) 。社会学习论的创始人,极端行为主义的修正者。20. 班杜拉的学习三元取向(1)环境因素 (2)个人对环境的认知 (3)个人行为,故其理论4楷模行为表现 2.保持阶段 3.再生阶段 4.动机阶段 经模仿学得行为观察学习时,个体必须注意楷模的行为特征,并了解其含意。把楷模的行为保留在记忆中。纳入记忆后,就记忆所及,将楷模的行为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愿意在适当时机将学得行为表现出来。又称为三元学习论 (triadic theory of learning ) 。21. 班氏认为学习的产生非系于强化:强化只是个体对环境认知的一种讯息。而他相当重视个体学习时本身的自主性,即使个体未曾亲身体

14、验,单凭观察别人的行为后果,他也会学到何时何地该表现何种行为。22. 社会学习论强调,在社会情境中,个体的行为因受别人的影响而改变。 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即可获得学习。又称替代学习(vicarious learning) 。 模仿:个体在观察学习时,向社会情境中的某个人或团体行为学习的历程。模仿学习有不同的方式: 直接模仿(direct modeling):最简单的模仿学习。 综合模仿(synthesized modeling):模仿学到的行为,未必是直接得自一个楷模,而是综合多次所见而形成自己的行为。 象征模仿(s

15、ymbolic modeling):所模仿者,不是他的具体行为,而是其性格或行为所代表的意义。 抽象模仿(abstract modeling):所学到的是抽象的原则,而非具体行为。23. 模仿学习绝非机械式的反应:因每个人的反应是经过他认知判断后才表现于外的,也就是人在学习情境中观察模仿时,在接受刺激到表现出反应之间,有一段为中介作用(mediation)的内在心理历程。而刺激对学习者而言,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和意义: 名义刺激(nominal stimulus):刺激所显示的外观特征,是客观、可测量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功能刺激(functional stimulus ):足以引起个体

16、产生内在的认知与解释,对每个人来说,未必相同。24. 最能引起儿童模仿的楷模: 心目中最重要的人 同性别的人 曾获得荣誉、出身高层社会、富有家庭的儿童 同年龄、同社会阶层的儿童,喜欢互相模仿 不喜欢模仿有独特行为、曾经受过惩罚的人25. 观察学习的四阶段历程: 1.注意阶段5行为学习论在教学上的应用(p.198206) 操作条件作用在教学上的应用26. 编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简称 PI):将学校教科书改编为何于学习心理,便于学生学习,从而提升教学学果的一种教学法。编序教学最重要的工作是编序 ,可归纳为以下: 先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entry behavior)和终点行为(terminal behavior) ,终点行为如叙述明确可视为行为目标 (beh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