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改)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679067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城市是人类集中的生活居住地域,是一种现代的人居环境形式。在一个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总用地的 4050。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第一节 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1、 居住区 :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人口 3000050000 人,户数 1000015000 户,用地 50100

2、公顷。 居住小区 :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规模:人口700015000 人,户数 20004000 户,用地 1035 公顷。 居住组团 :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人口 10003000 人,户数 300700 户,用地 46 公顷 住宅街坊: 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它的规

3、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沿街建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 住宅群落: 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合厂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上面提到的用地规模 主要以一般的多层住宅区为基础数确定,人口规模是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划分以及各类设施配套的重要依据,高层高密度的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将分别相应地减小,低层低密度的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将分别相应地增大。居住区规划的分级要求足以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所使用的频率和人口规模为依据的,其中既考虑了居民使用的便利,也兼顾了设施设置和运

4、营的经济性。第二节:社区 指在 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ze)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1、住宅区规划(包括城市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目标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是建构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所谓“场所精神”便是一种在空间山进行的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一定的地域之内具有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良好的服务、居民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安定是社区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之。 良好的邻里

5、关系是形成社区的基础,而邻里单位则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住宅区规划理论,它对现代居住区规划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3、邻里单位及其原则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1 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2 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

6、区的一个最小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提出的原则是对居民生活需求的反映。第三节 1、住宅区物质系统:1 住宅与住宅用地:以不同的居住人口规模要求配置相应等级的服务、通路、绿地与场地设施。2 道路停车用地:按通路的空间位置和服务人口以及相应的道路宽度,分为宅间路、组团路、小区路、居住区道路四级。3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项目的设置和规模,与其所服务的人口相对应,并要求按“分级”配置与布局。4 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2、社区系统:社区的构成四系统可分为 1 社区生活保障系统 2 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 3 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 4 社区运营系统3、社区网路系统建构的四要素:1 各系统中应具有层次

7、分工 2 各系统均应是可无限扩展的 3 各系统间应具有相互作用4 所有居民对整个网路权益共享。具有这样一种特征的社区网络系统的建立,将会更有效地保证社区四大系统的良性运行,不断达到居民所希望的生活品质并辐射到整个社会4、系统的整体性:住宅区的各类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与其周围地区和整个城市相应的各项系统密切相关。在物质系统的构成上,它是城市物质系统的基本单元;在物质系统的空间布局上,它是城市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方面,它又是整个社会网络的重要节点。第二章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1、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是住宅区规

8、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而在住宅区规划中充分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核心内容。2、住宅区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全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建设与运营的经济性以及景观形象的塑造等要求,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社区发展。生态优化和共享社区的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及相应的住宅区规划设计原则,建设文明、适居的居住社区。3、AMaslow 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学说,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住宅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如下四个方面

9、:1 适居性: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居住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内容。2 识别与归属: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反应出人对居住环境所体现的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的需求。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因素。3 文化与活力:融合共处的人文环境是社区发展的基础,社区应该肩负起沟通住户的责任。5、场所的意义?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场所必定与某些事件、某些意义相关,其主体是人以及人与环境的某种关系所体现出的意义,不同的人或事件对场所的占有可以使场所体现出不同的意义。场所不仅是一种空间,他的存在在于人么赋予这一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由此,它成为了人么生活的组成部

10、分。6、居住环境的文化意义?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是营造文明社区的重要条件,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和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融合共处的人文环境是社区发展的基础。第二节生态优化原则?1、屋顶绿化系统:屋顶加建 u 型混凝土板槽,覆土 200mm 以上,可满足草皮、花卉、蔬菜的种植2、窗墙保温系统:墙体加入保温材料,外窗采用在一般外窗增加一道平移式遮阳窗 3、屋顶雨水收集、储存与处理系统:屋顶 U 型混凝土板槽底部铺设一层砂石过滤层,集中地下水池,用于清洁用水 4、分质供水系统:两套供水管网,一套用于饮水。一套用于清洁卫生 5、太阳能供暖系统:

11、利用设在屋顶上的太阳能集热片和储存器,按时或按需要为住户供应暖气和热水。6、自然降温通风系统:在住宅间建一个地下沟槽,经风道及泵吧地下的自然冷气送到住户 7、人车分行系统:人行与车行路网交叉布置。1993 年世界人居奖(World Habitat Award)的丹麦哥本哈根郊区巴来拉普(Ballelup)斯科特帕肯住宅区,日常综合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减少了 75,只相当于原来的 25。整个小区有完整独立的供热、供水、排水、通风、停车系统等生活设施系统。并由计算机统一控制各系统的运作及系统间的协调。2、共享社区原则对居住区的财富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共享要求住宅区规

12、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3、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及其对住宅区的规划作用?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公众参与包括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发展决策、社区后续建设和社区信息交流等社区事务内容,它反映了居民应该享有的公平的权益,同时也是使居民热爱社区、关心社区、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和建设文明社区的一种重要方式。4、住宅区的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背景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可持续的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13、利益的基础下,能够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发展” 。观点是基于人类生活的地区面临污染、地球温室化、异常气象、水上流失等工业时代以来,人类持续破坏性开发所带来的严重问题而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将破坏性开发转变成为非破坏性开发。这一转变不只是节约和再利用,更包含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再认识和再构成,这样, 自然、他人、自身将会在新的和谐中共存。5、景观环境是住宅区生活品质的重要构成部分。居民在择地居住时,景观环境的优劣是主要的决策因素之一。 “组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重要前提, “入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目的。要达到景象共享,可以根据用地条件,通过形态与空间的合理布局所形成的景象通视来实现。带

14、形的景象布局形态在许多情况下,更有利于较多的景象入景。不同特征的景象区段增加了住户的选择性,同时也更富有人性。营造一个带风景的社区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第三章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1、结构的基本性质?整体性:要求对象的内容或元素完整全面,系统性:要求对象的内容或要素在整体上具有相互的关联,规律性:要求系统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基本关系,可转换型:要求在基本关系的作用下具有构成各种具体结构的机能,图示表现法:要求能够用图形、图表或公式来表现出研究对象的结构特征和内在关系2、规划结构应该包括有规划对象全部的构成要素,反应各系统在构成配置与布局形态方面的内在的和相互间的基本关系

15、,同时可以在定量要素方面用图表、在定性要素方面用文字、在空间形态方面用图形来表现。住宅区构成要素:归为用地、设施、空间、景观3、住宅区规划结构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的作用?住宅区规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力求不断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其间决定是否能够或有效地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因素是规划结构。在住宅区规划结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由规划的基本要求表现出来的结构的规律性和可转换型。结构的规律性和可转换型在住宅区规划中主要体现为对构成要素根据确定的目标进行重组的基本规划要求与因素,其中包括(规划结构的基本因素?)用地规模与配置、设施分级与布局、空间层次与组合、视觉景观与形象。4、用地规模与配置基本要求:为了

16、是住宅区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要求住宅区的人口或用地达到一定的规模,这一要求对周围设施不足或没有设施的住宅区而言,如在城市边缘地区新建的住宅区,尤为主要。5、用地配置:包含住宅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停车设施用地、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五部分的数量以及比例,它反映了一住宅区的某些重要的特征,如区位、环境、标准甚至住宅的层次等。6、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居住密度的高低取决于与土地的价值和土地资源的状况、生活环境质量的定位,以及对城市生活氛围的营造。7、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和容积率的相互关系?建筑密度:住宅区建筑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基底面积/住宅区总用地用地面积(%) 住宅区建筑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基底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密度:住宅区筑面积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 住宅区筑面积密度(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