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675204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节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调节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调节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调节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调节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节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节性 T 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调节性 T 细胞是按照 T 细胞的功能进行的分类,顾名思义,调节性 T 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参与免疫调节,使免疫应答维持在适宜的强度,抑制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的增殖,预防和阻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与发展,保证机体的免疫功能的稳定,减轻机体过度免疫应答引起的组织损伤。调节性 T 细胞是不同于 Th1 和 Th2 的具有调节功能的 T 细胞群体,因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在多种免疫性疾病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近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调节性 T 细胞(Tr)在体内外具有调节功能,根据其表面标记、产生的细胞因子和作用机制的不同,Tr可分为 CD4+CD25+Tr 细胞、Tr1 和

2、Th3 等多种亚型。CD4+CD25+Tr 的免疫抑制性表现在经TCR 介导的信号刺激活化以后能够抑制 CD4+和 CD8+T 细胞的活化和增殖。Tr1 抑制免疫反应的主要机制依赖于产生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如 IL-10 和 TGF-。Th3 型 CD4+Tr是在研究口服耐受机制的过程中发现的,Th3 主要分泌 TGF-,对 Th1 和 Th2 都具有抑制作用。Tr 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群体,深入研究其发生、生长及功能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机体免疫调节机制。调节性 T 细胞按照来源可分为天然调节性 T 细胞(nTreg)和诱导性调节性 T 细胞(iTreg) 。iTreg

3、 主要包括 Th3 细胞、Tr1 细胞和 CD4+CD25+Treg,nTreg 通常是通过直接接触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分泌具有促进炎症的 IL-17,iTreg 通常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刺激下诱导产生,如慢性炎症或肿瘤环境等。iTreg 发挥作用时,需要依赖细胞因子,iTreg 主要是通过分泌 IL-10,TGF- 来抑制效应细胞的增殖与功能。nTreg 和 iTreg 有 Helios 标记可以进行区分,nTreg 表达 Helios,iTreg 不表达 Helios 标记。一般情况下,正常个体外周血液中的调节性 T 细胞主要是 nTreg,iTreg 可忽略不计。nTreg

4、 细胞在由胸腺内移出的时候就已具有完善的功能,然而,iTreg 细胞却要在外周组织中由不同抗原刺激或改变 TCR 的信号转导才能发展成熟。因此,iTreg 细胞需要依靠免疫学范围内的抗原暴露而进一步分化。目前 Tr 细胞的分类还未规范,根据文献初步分类如下1. 抗原的依赖性不依赖抗原的 Tr :CD4+CD25+T 细胞(Treg) 、CD4+CD25+产生 IL-10 Tr1 细胞、T 细胞、NK1.1 T 细胞、 CD8_CD25_ T 细胞、CD4_CD8_ T 细胞。.依赖抗原的 Tr:CD8_CD28 MHC限制的 Ts 细胞、CD4_CD25_CD45RO_, MHC限制的 Tr细

5、胞2.前体细胞为 CD4+ Tr 细胞自然存在的 CD4+CD25+Tr 细胞诱导的 CD4+CD25-Tr 细胞:Tr1 细胞、Th3 细胞1.根据抗原特异性分为:自身抗原特异性调节性 T 细胞和外源抗原特异性,2.根据表型分类:CD4,CD8,CD25,CD62L,CD45RB,GITR,CD152,CD28 等等,3 根据细胞因子表达谱:高表达 IL-10,TGF- 等等。CD4+CD25+T 细胞主要来源于胸腺的 CD4+CD25-T 细胞,在胸腺的自然选择过程中,T 淋巴细胞受体(TCR)与低密度、高亲和力的 MHC/肽复合物或胸腺内皮细胞呈递的自身抗原肽间反应介导 CD4+CD25

6、+T 细胞的分化发育,胸腺产生的 CD4+CD25+T 细胞到达外周淋巴器官后可能还需要依赖自身抗原和免疫分子,如 CD28-B7,CD40-CD40L 共刺激分子的慢性刺激作用,才能维持其免疫调节功能。CD4+CD25-T cell:经抗原诱导,转化 CD4+CD25+,分泌 IL-10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具有免疫无能性及免疫抑制性两大特征。免疫无能性即对高浓度 IL-2 的单独刺激,固相包被或可溶性抗 CD3 单抗以及抗 CD3 单抗、抗 CD28 单抗的联合作用呈无应答状态,也不分泌 IL-2;免疫抑制性表现在经 TCR 介导的信号刺激活化后,CD4+CD25+T 细胞能够

7、抑制 CD4+T 细胞和 CD8+T 细胞的增殖,这种抑制作用是非特异性的,不具有 MHC 限制性。现在 Tr 的分类大都是根据细胞表面标志进行分类的,如大家所熟悉的 CD4+CD25+Tr 细胞,CD8+Tr 等等,具体就 CD4+CD25+Tr 细胞而言,sakaguchi 鉴定了 CD25 后,现在又陆续发现它的一些更特异性的标志,如 GITR,Foxp3 等等。Foxp3 称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rk head/winged helix transcription factor)在调控 Treg 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上是必须的。Foxp3 不是一个简单的激活信号,因为在 CD4+

8、CD25-T 细胞激活后不表达 Foxp3.人类同源的 Foxp3 突变可引起人类基因性疾病的免疫失调,内分泌病,肠病,X 染色体性联综合征 IPEX,也称为 X 染色体性联自身免疫-变态失调综合征,XLAAD,表现为全面的免疫失调,带有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早期发作的型糖尿病和甲状腺炎且在一些病例证明有严重的异位特异反应,包括湿疹,食物超敏反应和嗜酸性炎症高表达的 Foxp3 的转基因小鼠 Treg 细胞数量增加,Foxp3 敲除小鼠活化的 CD4+T 细胞数量增多却缺乏独立的 CD4+CD25+T 细胞因而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CD4+CD25+T 细胞可以通过抑制 IL-2 的产生来抑制

9、童贞 T 细胞的活化,或者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来持久性的抑制 CD8+T 细胞和 NK 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临床上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中外周血中 IL-10 与 IFN- 分泌细胞的比率亦增加,提示这些病例血液循环中 Th2 型细胞占优势。系统性红斑狼疮B 细胞异常 B 细胞存在多克隆活化,外周血活化的 B 细胞数目增加,自身抗体产生增多。自身抗体针对不同的靶位,如抗核抗体针对细胞核成分、抗核糖体 P 蛋白抗体针对细胞质中的核糖体蛋白、抗血细胞抗体及抗神经元抗体针对相应的细胞膜成分。不同的自身抗体致病机制各异;有些自身抗体如抗 dsDNA 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通过型变态反应,沉积

10、于肾小球基膜,激活补体,引起肾脏损伤;有些自身免疫如抗血细胞抗体,可通过型变态反应,造成相应的血细胞损伤。T 细胞异常 某些辅助性 T 细胞(Th 细胞)数目增加,而抑制性 T 细胞(Ts 细胞)功能降低,致使 B 细胞功能进一步亢进,产生更多自身抗体;致敏的 T 细胞,则可能通过迟发性变态反应引起组织损伤补体及其受体异常 如因补体成分( C1q、C2、C4)缺陷、细胞表面补体受体减少而对免疫复合物及细胞凋亡物质的清除能力下降等。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异常 Th1/Th2 型细胞因子不平衡,患者体内 Th2 型细胞因子占优势(外周血单核细胞中 IL-6、IL-10mRNA 高表达,血清中 IL-6、

11、IL-10 浓度增加) ,促进B 细胞产生自身抗体,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独特型网络对自身抗体的调节作用缺陷,导致机体产生更多的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自身免疫病(AID)是指自身免疫出现异常,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攻击表达靶抗原的细胞和组织,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大类疾病。许多实例表明,有自身免疫,并不都伴有 AID。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1. 血液中可测的高效价自身抗体及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2. 组织损伤的范围取决于自身抗体或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所针对自身抗原的分布格局3. AID 的病情与自身免疫

12、应答强度密切相关4. AID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反复发作,慢性迁延。自身免疫应答一旦激发,其生物扩大效应可能持续下去,反应很难中断。病情复发间隔期愈来愈短,复发次数愈来愈频繁,组织损伤愈重,则预后越差5. 常可复制出动物模型6. 疾病的发生有遗传倾向及明显的性别差异触发自身免疫的有关因素遗传因素自身抗原的改变免疫调节异常1.独特型网络系统调节失常环境因素其他易感基因(通常多基因)+激发因素(环境因素及性激素)异常免疫反应高活性 B 细胞 不适当的免疫调节T 细胞异常细胞凋亡异常 清除能障碍(吞噬细胞及补体系统缺陷自身抗原自身抗体 免疫复合物 补体激活自身损伤性 T 细胞组织损害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

13、发病机制参考文献1 Thornton A.M. et al. Expression of Helios, an Ikaros transcription factor family member, differentiates thymicelerived from peripherally induced Foxp3+T regulatory cells, J. Immunol.184, 3433-3441(2010)2 吕昌龙.医学免疫学.第 6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李大金.临床免疫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 刘亚玲河北医药 2009 年 8 月 31 卷第 15 期 A 1002-7386(2009)155 叶世泰.变态反应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6 金伯泉.细胞和分子免疫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 冯雷.免疫缺陷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8 刘建欣.现代免疫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