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行星命名规则

mg****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5.50KB
约4页
文档ID:33667269
小行星命名规则_第1页
1/4

作者:闫岩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发布时间:2010-5-25 13:51:2小行星命名有规则中国小行星的命名似乎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这也和天文台的观测是主要渠道,而中国的天文爱好者少、装备弱相关闫岩5 月 4 日下午,北京四位科学家从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手中接过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运行轨道铜牌这四颗由中国国家天文台所发现、已获国际永久性编号的小行星,分别以四位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数学家吴文俊、高性能计算机专家金怡濂、航天专家王永志和气象学家叶笃正命名如何命名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环绕太阳运行、质量和体积都比行星小的天体,主要集中在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1801 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Giuseppe Piazzi)在西西里岛上发现一颗小行星,并命名为“谷神星”,自此拉开了小行星拥有自己名字的历史序幕;到 2008年 8 月 28 日,已经获得国际编号的小行星数量为 190128 颗,其中有 14698 颗小行星已经获得了国际命名当一颗小行星在夜空中被观测者捕捉到,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为其命名发现者需要将其上报至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该联合会将根据观测者的上报,授予该行星一个暂定编号。

但由于许多小行星在被发现一段时间后,也许运行至远离地球的地方会因变暗而“消失”一段时间,之后再重现,所以为了避免新的发现只是重复工作,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中心会对新发现的行星进行检测只有当一颗小行星在至少 4 次回归中被观测到,其轨道又能够被精准地计算出来,小行星中心才能赋予其一个永久性编号已获得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其发现者有权利在编号十年内为行星命名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审核后对外发布,至此一颗小行星才真正拥有自己的名字小行星的名字多种多样,除了以人名命名外,还有一些被冠之以地名等,更有甚者,发现者还会以宠物名给小行星命名为了规范小行星命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规定小行星的提名:名字长度在不得超过 16 个字母;最好只是一个单词;名字(在某一种语言中)可拼读;名字不具冒犯性,不能与已有行星及其自然卫星的名字过于相近代表发现者意志除以孔子、老子、张衡、陈景润、钱学森、巴金等为名的小行星外,全国 30 多省、区、直辖市都已经拥有自己的小行星在一些天文爱好者看来,中国小行星的命名似乎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将发现的小行星命名成哪里的地名,可以和当地建立好关系一位天文爱好者告诉《科学新闻》在早期大家都认为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荣誉,这种观点在中国一直存在。

小行星的命名代表的是发现者的意志命名本身是对于小行星发现者的一种奖励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认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早些年已经将 30 多个省市区全部命名,目前再命名便是一些具体地方的地名对于地名的选择,多是由于天文学联合会在这里召开了会议,该地对天文学研究作出了贡献、支持,或者该地在天文学上有特殊意义"据《科技导报》苏青、黄永明等人统计,截至 2008 年 2 月 28 日,获得国际命名的小行星中约 122 颗是以中国人名命名,还有 11 颗是以美籍华裔科学家或美籍华人命名其中共有 43 颗是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另有 10 颗以美籍华裔科学家命名朱进表示,之所以科学家名字居多,是由于小行星观测本身便是一种科研工作,科学家最接近这个工作同时以科学家进行命名争议较少,而如果以企业家或者是其他行业人名命名则比较麻烦在对于小行星命名的规定中,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曾规定主要以政治或军事活动而闻名的个人、事件的名字,需要在当事人死亡或是事件发生超过 100 年之后才能被用于小行星命名据了解,中国最早开始观测小行星并对其命名主要是集中在紫金山天文台从上世纪50 年代起至今,该天文台发现小行星约 150 颗。

在早期,紫金山天文台曾以企业家、慈善家命名小行星居多以谁的名字命名,大多是取决于发现者或是团队有的企业家可能对研究团队提供过资金或是其他的支持,发现者会在命名时候考虑以这些人的名字命名朱进说,“仅仅想靠出钱购买小行星署名权是没有可能的据朱进回忆,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针对小行星命名的问题,中国科学院曾经专门对紫金山天文台发布通知要求,今后在小行星命名时,以人名命名要征得该人所属部门的同意,并报中科院审核目前我们依然在小行星命名的时候都会上报到中科院备案,但是尚未出现过不通过的情况相比上个世纪 50 年代起步的紫金山天文台,由北京天文台更名而成的国家天文台在小行星的观测上起步晚,但成绩多从 1995 年至今,国家天文台累计观测到小行星约 1400余颗但是这些小行星并非都有自己的名字目前已经得到命名的仅有 80 多颗朱进说,由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每个月仅为100 到 200 个小行星命名,所以很多小行星尚未取得命名由于小行星命名权的期限是发现后十年,所以理论上讲已经有很多小行星失去了得到名字的机会谁在看星星查询中国已申报的小行星命名情况可见,在发现者一栏极个别的是由个人发现,其余多为“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或是北京天文台)的名字居多。

对于个人发现小行星数量少的情况,朱进表示,这是因为中国的天文爱好者太少,能够坚持从事小行星观测的更少,不过几百人在中国,个人和其他机构发现小行星的状况屈指可数:中山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大四学生叶泉志从 2005 年至今发现了多颗小行星;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发现一颗获得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并命名为——“威海”黄永明正是一名天文爱好者,自从中学时看过一本天体相关书籍后,他爱上了星星他认为,更多的天文学爱好者是因为一次流星雨或是其他天体景观而喜欢上天文学,但是真正可以自己进行观测的并不多这是因为国内很难买到光学镜片,而且价格很高国外很多天文学爱好者用的都是直径一米的光学镜片,而中国天文台很多也是直径一米的光学镜片国外天文学爱好者使用的设备和我们国内的专业设备可以相媲美上述提到的中山大学大四学生叶泉志所使用的设备也是台湾的望远镜从专业知识而言,中国与国外也相差较远在天文馆八个研究课题中,小行星的研究最弱国内目前最大的望远镜光学镜片直径是 2.4 米,而国外已经达到了 10 米没有设备使很多天文学爱好者只能成为一个小行星“围观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围观者慢慢离开黄永明依然记得自己最后一次参加天文爱好者的活动。

那是 2001 年的狮子座流星雨,当时还在河南读书的他跑到北京密云和其他爱好者一起观测狮子座流星雨一晃眼 8 年时间过去,因为工作的忙碌、生活的压力,他再没有时间参加类似的活动但一谈起天文学,他还是会精神为之一振他告诉《科学新闻》,很多天文爱好者的状况和他很像,由于工作等种种原因,中国的天文爱好者能坚持很久的不多■《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 2010 年第 10 期 学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