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技巧(1)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650386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子沟通技巧(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亲子沟通技巧(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子沟通技巧(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子沟通技巧(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亲子沟通技巧(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亲子沟通技巧(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子沟通技巧(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亲子沟通技巧(一)课程背景、基本理念、亲子沟通的目的及课程思维导图主讲人:孙岫今年夏天,我参加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督导培训。因为我当时已经在“中华家庭教育网”开始学习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所以,在培训班开出的众多课程中选修了 “亲子沟通技巧” 。这门为期三天的课程的主讲人是南京大学科技园南博科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督导郭瑞立教授,他的出版著作有中国家庭成功教育 、 亲子沟通的技巧 、 超级学习法 、 超级学习法训练教程 、 超级记忆法等。郭瑞立教授在交代这门课程的背景时,重点解释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我想,我们做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人,应该对托马斯戈登博士和他“戈登方法”有所了解托马斯戈登

2、博士,美国执业心理学家,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 罗杰斯的学生。曾担任加州心理学会会长、美国白宫儿童顾问等职。戈登博士以其创建的“戈登方法”而闻名全球,这一方法起初用于改善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后发展为一种改善所有人际关系的通用模式。戈登博士花费了近 50 年时间,为父母、老师和领导者传授如何建立有效关系的模式,其模式建立于一种信念基础之上,即强制力会2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他开始探求一种替代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交流并解决家庭、学校和工作中的冲突。“戈登方法”包括“积极倾听”、 “我信息”和“没有输家”等人际冲突的解决办法。戈登博士初次于上世纪 50 年代为一些商业组织做顾问时运用这些方法。19

3、62 年,他开发了“父母效能训练”(P.E.T.)课程,第一次 P.E.T.课程由他亲自在美国加州帕萨迪纳市的一家咖啡馆给14 位父母讲授。事实证明,这一课程非常受欢迎,于是戈登博士开始训练讲师,让他们在社区讲授课程。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这一课程遍及美国 50 个州,引发了一场全美范围的父母效能训练运动,接着“父母效能训练”被引入日本、韩国,1998 年盛行于东南亚、中国台湾,2004 年开始进入中国。现在,这一侧重于改善人际关系、造福人类的父母训练运动已波及全球,每年接受训练的父母超过 500 万人,他们将所学到的方法和技巧应用于亲子教育与日常生活后效果显著,生活和事业明显改善。1970 年,

4、戈登博士写作父母效能训练手册(P.E.T.)一书,据统计, 这本书 以 33 种语言在全球出版,英文版销量高达 500 多万册。值得注意的是,1963 年戈登博士这套父母沟通训练刚起步时,主要目标是针对“问题家庭”的父母,当时的美国政府将它用于针对少年犯父母必修的一门课程,用此方法加强对父母的教育,强化少年问题的预防功能,并发 展出一套简单、实用的沟通模式。后来发现这套方法对改善普通家庭关系也非常适用,并能很有效地预防青少年问题、夫妻离异、家庭不和, “少年问题 白宫会议”将这套方法肯定为“防止家庭崩溃3的新模式”而向全国父母推荐,成为美国父母学校的基础课程。20 世纪 90 年代成为美国教师

5、上岗的必修课。为了对戈登博士给人际关系改善所做的贡献,戈登博士于1997、1998、1999 年三次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000 年,美国心理协会与加利福尼亚心理协会授予其“终身成就奖”。戈登国际培训公司 1974 年成立,长期致力于帮助人们正确处理生活、学习 和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传授最有效的、最基本的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方法。如今戈登培训公司已成为一家全球闻名的培训机构,目前在国内已有指定的授权培训机构。让我们回到主题。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郭瑞立教授的“亲子沟通技巧”的基本理念:1.每个孩子都听父母的话,关键是父母怎样说;每个孩子都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关键是怎样教育。2.在内心深处,

6、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父母的认可;能让父母高兴是每个孩子内心深处最大的愿望。3.在每一个当下,父母都是在用他所掌握的最好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没有哪一位父母会存心伤害孩子。4.父母与孩子沟通是在教孩子的沟通的方式。5.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以父母付出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孩子的感受来衡量。6.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渴望用更好的方式与孩子沟通。47.亲子之间有冲突,孩子反抗的并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教育方法。8、人生的真相是,我们每一人都可能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依然可以活的很好,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习与问题相处。9,越是强迫孩子改变,孩子越是抗拒;哪怕是正确的命令,孩子都会拒绝执行

7、。10、每当父母利用权利和权威强迫孩子做事,他们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能力和自我负责任的一次机会。12.父母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13.接纳就是尊重,孩子因尊重而改变。14.只有在关系和谐的状态下,父母才有对孩子实行教育的可能。第二,亲子沟通的目的:一是化解冲突,二是维持和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所有冲突可以概括为三类:第一,行为冲突;第二,需求冲突;第三,价值观冲突。当冲突发生时,父母常用的解决方式大多是无效的,其结果是亲子之间的隔阂日渐加深。当然,亲子之间不仅仅是只有冲突,也有双方都感觉愉快的和谐相处。这么课程所研究的方法,就是如何预防冲突的发生,维持和谐的关系,发挥父母的教育

8、职能,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这是一套系统、实用的沟通技巧,适应于每个年龄阶段的父母。5为了清晰地了解课程内容,我给大家展示课程的思维导图课程有四大块内容一、行为冲突1、行为的界定行为定义:行为一定是具体的,能看得见,听得到的。比如说,这有一台摄像机,有一台录音机,凡是能够拍下来的,凡是能够录下音来的,都是行为。说明:“行为”与“行为评价”是有必要辨别的。行为划分可接受的:所有可能带给你幸福的、平和的等正面的情绪行为。不可接受的:所有带给你“生气、烦恼、愤怒、担忧、压力”等6负面情绪的行为。 (虽然父母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能够接受,但是在心里同时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感受,这样的行为同样应该列为“不可接受

9、行为” 。 )说明:在这个课程里,孩子的行为只可以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来表达,不用“好”与“坏”或“对”与“错”来区分。行为目的:孩子的四个行为目的(12 岁以下)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2、问题归属“行为冲突”这部分要关注的第二个内容是“问题归属” 。这里所说的“问题”有一个特定的判断标准: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说明谁有问题不是指谁做错了什么。父母和孩子相处可以有四种状况孩子有问题父母有问题双方都没有问题双方都有问题(包括两种情况:孩子问题引发父母问题,父母问题引发孩子问题。 )二、需求冲突需求冲突的特征:亲子之间的冲突既不是孩子个人的问

10、题,也7不单纯是父母本身的问题,而是父母与孩子双方的问题,既问题主权归亲子双方所共有,也就是问题双方都进入问题区。解决方式:输赢式、双赢式输赢式第一、权威式:父母动用自己的权威,强迫孩子服从,结果好像父母赢了,孩子输了,其实不然;第二:纵容式:父母怕得罪孩子,怕引起冲突,一味的迁就孩子,满足孩子,随他去吧!结果是孩子赢了;第三:摇摆式,就是在权威法与纵容法两者之间反复不定。与输赢式相对的是双赢式,有六大步骤(后面将具体介绍) 。三、价值观冲突价值观可以是态度、行为或是信仰等。大孩子与父母之间更容易产生价值观冲突。解决的方法: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父母改变自己接受现实四、维持和谐、肯定性我信

11、息:当孩子的行为表现得让父母能够接受时,父母向孩子表达肯定情绪欣赏、高兴、感激、放松、幸福等。2.预防性我信息:预先清楚地告诉孩子,父母要做的事和要求,8用来预防不可接受行为的发生。3.表白性我信息:亲子双方都没有问题时,大家和睦相处,在这种状态下,父母可以表达、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态度、信念、价值观等。这幅思维导图是郭教授在讲课的时候随着课程展开的进度,一点一点画在一整张大纸上的。在课程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层次展开之前和结束之后,都要回到这幅思维导图展示的相应位置,力求课程内容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逐步明晰的图式。一、行为冲突1、行为的界定行为定义:行为一定是具体的,能看得见,听得到的。比如说

12、,这有一台摄像机,有一台录音机,凡是能够拍下来的,凡是能够录下音来的,都是行为。说明:“行为”与“行为评价”是有必要辨别的。举例:“我的孩子好动,想让他安静一会儿很难。 ”“我女儿就喜欢看电视,放学到家从来不先做作业。 ”“丁丁很任性,总和我作对。 ”“小亮太淘气,常常和小朋友打架。 ”这些都是“行为评价” ,不是“行为” 。行为划分9可接受的:所有可能带给你幸福的、平和的等正面的情绪行为。不可接受的:所有带给你“生气、烦恼、愤怒、担忧、压力”等负面情绪的行为。 (虽然父母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能够接受,但是在心里同时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感受,这样的行为同样应该列为“不可接受行为” 。 )说明:在这个

13、课程里,孩子的行为只可以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来表达,不用“好”与“坏”或“对”与“错”来区分。影响行为接受状况的因素:A、对象的变化不同对象,父母的接纳程度不同(15 岁的男孩骑自行车 10 岁的女儿骑自行车) ;年龄不同,父母的接纳程度不同(1 岁的孩子尿床 5 岁的孩子尿床 3 岁的孩子看动画片 18 岁的青年看动画片)性别不同,父母的接纳程度不同(女孩玩布娃娃男孩玩枪 反过来)B、环境的变化在院子里踢球 在客厅里踢球C、时间的变化晚饭后看电视 半夜看电视D、父母的心理状况开心的时候 烦躁的时候几点提示:孩子的可接受行为多一些自然好,但是,完全接受就可能成10为纵容。对不同孩子的相同

14、行为,接受程度不必强求一致,因为孩子的状况不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接受他的行为。如 18 岁的大男孩看动画片,可能是因为他学习压力太大,正好需要放松一下。父母态度前后矛盾是正常现象。因为父母的心情、状况也有不一样的时候,对孩子相同行为的接受程度不一致是无法避免的。如孩子吵闹,在父母闲暇的时候是可接受的,父母有要紧的事情或者很疲劳需要休息,就不可接受了。父母没有必要毫无例外地接受不同环境的相同行为。孩子在不同环境的相同行为,对父母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孩子在客厅里玩球,有可能打坏桌子上的茶壶,把刚刚洗干净的沙发弄脏。父母双方的态度不会永远一致,由于父母双方各自的背景不同,对孩子的某

15、一行为的看法无法永远保持一致。最好的办法是真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面对孩子。行为目的: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有他的目的,就是满足心理需求。阿尔佛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认为:一个人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就是“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的满足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感受到自己受到团体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接纳;第二是自己对这个团体有所贡献,能力有所发挥。11孩子会尝试通过各种行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兴趣” ,并将能为自己带来最好结果的行为保留下来,而放弃其他无效行为;这种被保留下来的行为经过反复使用,发展成为单一的清楚的行为模式。比如有的孩子做作业时乱动,一会儿上厕所,一

16、会儿吃东西。他的行为不断吸引着父母关注的目光,进而被保留固定下来。可以说:孩子做作业不专心乱动,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创造的结果。孩子是用父母可接受的行为来满足自己需求的,他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会变换自己的目的,行为也会相应改变。12 岁以下孩子的四个行为目的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12 岁以上的孩子行为目的:追求兴奋与刺激,追求同辈接纳,追求优越感。 )获得注意孩子的许多不可接受行为都是为了要获得注意。父母平时给孩子较多关注,孩子就会少用不可接受行为来引起父母的注意。争取权力在争取权力的战争中,孩子一般不一定是要赢,他只是要逼迫父母参加这场战争。父母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他们不愿做的事情时,或者,父母设法制止孩子因为想要获得注意而产生的行为偏差时,战争就爆发了。一旦战争爆发,孩子就已经赢了!报复通常是由于权力竞争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