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煦奏折与康熙反腐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650192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煦奏折与康熙反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李煦奏折与康熙反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李煦奏折与康熙反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李煦奏折与康熙反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李煦奏折与康熙反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煦奏折与康熙反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煦奏折与康熙反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煦奏折与康熙反腐周岭1、绪言近年间由于宫廷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不断上演,“奏折”一词高频率出现,几乎尽人皆知。一般以为,奏折指的就是历朝历代大小臣工写给君主的本章。对不对呢?不完全对。因为“奏折”之称起于清代康熙年间,此前的上行文本,从来没有叫过“奏折”。即使在“奏折”这个说法出现的时候,正式上行本章也不叫“奏折”。清代继承了明代的规制,正式上行本章分为“题本”和“奏本”。二者的区别是,“题本”以官衙的名义具奏,本章要钤盖官印;“奏本”以个人的名义具奏,本章不钤官印。报送途径是正规的、公开的。而“奏折”指的是密折,是通过特殊途径报送给皇上的秘密报告。虽然清代后期题本、奏本统称奏折,但清代早期奏折

2、单指密折。当然,历朝历代的上行本章名目繁多,今人在笼统叙述的时候为了方便,常常以“奏折”代称,也不完全错。只是在说到具体个案的时候,切不可不顾时代混为一谈。鉴于历代奏折我们在笼统叙述的时候姑且使用奏折这个说法,几乎是唯一与君主沟通的信息通道,所以,奏折折射了几乎全部的历史。其中,既有可歌可泣的正果,也有可悲可叹的误区。更多的,是频频闪烁的智慧之光!因此,探究历代奏折,不仅有趣,更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历代奏折,千头万绪,让我们从一个案件说起。2、李煦奏折和科场弊案康熙五十年(1711 年)辛卯,江南乡试发生了一件科场大案,由于苏州织造李煦连发十四道密折向康熙奏报真相,使得已经定谳的案情结局完全

3、逆转。这位兼衔正三品大理寺卿的苏州织造李煦,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舅爷。因为是康熙皇帝的心腹,所以受命可以专折密奏。康熙五十年九月初九放榜之后,历年人才荟萃的苏州只有十三名考生榜上有名,其余被录取的多是扬州盐商子弟。九月二十四日,苏州生员千余人群情激愤,齐聚苏州玄妙观前,指斥正副主考官左必蕃、赵晋。将财神像抬入府学,锁在明伦堂上。将贡院大门上的繁体字匾额“貢院”二字改为“賣完”。九月二十六日,苏州织造李煦密折奏报此事,并将苏州士子嘲讽考官之诗词对联与黄莺儿歌谣一总抄呈康熙。如其中一联:“左丘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上联以左丘明影射正主考官左必蕃,对明目张胆的舞弊行为视而不见;下联以赵子

4、龙影射副主考官赵晋,指其贿卖科场胆大包天。康熙硃批:“纷纷议论,京中早已闻知,可羞之极矣。”接着,两江总督噶礼下令将带头抗议的苏州生员抓捕,并火速奏报苏州生员聚众谋反;江苏巡抚张伯行亦紧急奏报副主考官赵晋受贿舞弊、主考官左必蕃失察,激起民愤。总督、巡抚所报案情的性质完全相反。因此,康熙一边派遣户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为钦差大臣,火速赶赴江南,彻查这次科场案的实情;一边不断密令李煦“再打听,速奏。”请大家注意,这里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奏报文书。督抚的是正式本章,李煦的则是密折。用严格的说法,有题本,有奏本,有奏折。我们刚才说了,题本、奏本是循着规范、公开的途径奏报。什么途径呢?题本、奏本都要先送

5、通政司,由通政司转内阁,阁臣阅后代皇帝写出处置意见,叫做“票拟”,然后再由内奏事处送呈御览。皇帝阅后如无意见,则发回内阁。内阁再发回通政司,通政司循原途发回奏事衙门或个人。皇帝如有意见,或者有不明白的地方,则将本章折角发回。阁臣在上朝的时候当面请旨后再行票拟,再按程序流转。如皇帝不同意本章及阁臣意见,则将本章扣下,叫做“留中”,俗称“淹了”。作为密折的奏折要简单得多,有专折密奏资格的人,一般都是派遣心腹家人将奏折送到宫门外,由内奏事处直接送给皇帝。皇帝自己拆封,阅后或加硃批,用黄纸封缄用印,再由内奏事处给回递折的家人带回。全过程不假他手拆阅,只有皇帝知道内容。这个案件从一开始,就有不同形式的奏

6、报文本同时上奏。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历史进程中最成熟的奏报文本的几种使用形式。3、从案情进展看奏报文本的作用钦差大臣兼程赶赴江南,坐镇扬州着手调查案情。会审由钦差大臣主持,两江总督噶礼、江苏巡抚张伯行奉旨陪审。副主考官赵晋承认受贿三百两黄金,担任同考官的句容县知县王曰俞、山阳县知县方名也承认收受了考生的金钱,录取了行贿的考生程光奎、吴泌等人。钦差大臣将赵晋等三个考官当场撤职锁拿,以为案情清楚,准备结案。接着,提审已中举人的行贿考生程光奎、吴泌,结果让在场的人大为惊愕。钦差大臣张鹏翮出题,令吴泌背三字经,吴泌只背出“人之初,性本善”,后面再背不出。令程光奎默写百家姓,程光奎只写出“赵、钱、孙、李”四

7、个字,后面再写不出不说,四个字竟然写错了三个。文盲居然中举!钦差大臣张鹏翮气愤之极,怒声喝问贿送的事。程光奎、吴泌供称各送黄金十五锭,每锭二十两。巡抚张伯行立即警觉,赵晋只收了三百两黄金,另三百两给了谁?吴泌答由前任巡抚家人李奇代送。随后拘审李奇,李奇供称交由泾县知县陈天立代送总督噶礼。噶礼勃然大怒,斥李奇诬告朝廷大员,下令随从拖出去乱棍打死。巡抚张伯行即行制止,力主将李奇收监严查。案情至此更趋复杂,牵涉到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并且引发了督抚之间的对立。审案过程中,康熙不断接到李煦的密折,随时奏报案情进展、钦差大臣和督抚各官的作为以及民众舆论。也就是说,有了李煦的奏折,皇帝如同亲自密切观察着全部

8、动态和真相。与此同时,正式本章也不断通过通政司和内阁呈送到皇帝手中。其中,出现了“言事”以外的内容,就是督抚开始互相弹劾。康熙皇帝十二月二十七日接到张伯行参劾噶礼的奏本,指噶礼受贿并为贿卖举人的首犯,应予严惩;同时噶礼参劾张伯行的奏本也到了,列举张伯行七大罪状,仅其中私刻书籍、诽谤朝政一条就足够灭门之罪。康熙为难了,噶礼是自己的心腹宠臣,虽然素有贪名,但办事能力极强;而张伯行是尽人皆知的“天下清官第一”,自己亲自奖拔委以封疆大吏,并且曾经手书“廉惠宣猷”的匾额予以褒扬。张伯行上任不久,就制定颁布了著名的严禁馈送檄:“一丝一毫,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

9、不值一文。”反复权衡之后,为了慎重起见,同时要减少干扰,康熙决定暂时将张伯行和噶礼统统解任,然后严令钦差大臣张鹏翮、赫寿将科场案和督抚互劾案一并加速审清。据徐珂的清稗类钞记载,督抚互劾案在钦差审理过程中,噶礼、张伯行两位封疆大吏竟然互相衔恨到了的拳脚相向的地步:“清恪(张伯行死后的谥号)与噶(礼)对簿毕,出门,以相争而相殴,噶躯雄壮,清恪亦魁梧,噶不能胜,为清恪所踢,踣于地而滚。”而这一切,都由科场案而起,所以康熙严旨催审科场案。他特别指出,证人李奇和泾县知县陈天立是本案关键,必须要这二人当面对质清楚,查明余下的十五锭金子的下落才是破案要点,要钦差格外用心。圣旨发下十天,不见结果。却接连收到苏

10、州织造李煦和江宁织造曹寅的三道奏折,密报关键证人陈天立突然在监中自缢身死,造成了死无对证的局面。康熙万没有想到这个案子会如此曲折,于是发下两道圣谕,一道催张鹏翮、赫寿火速上报勘查结果,一道密令安徽巡抚梁世勋暗中查访陈天立的死因。随后,康熙几乎同时接到了四道有关科场案的奏报。第一道是张鹏翮、赫寿的结案折,大意是:“噶礼参劾张伯行指使证人、诬陷大臣及私刻书籍、诽谤朝政都查无实据,张伯行参劾噶礼受贿出卖举人功名之事也属虚妄。但张伯行心性多疑,无端参劾总督,造成督抚互劾,江南大哗,照律应予革职。”第二道是安徽巡抚梁世勋奏报调查证人陈天立死因的结果,折中说江南刑狱官员,上自臬司,下至州县提点刑狱,几乎都

11、是噶礼的亲信,消息封闭甚紧,难以确定究系自杀还是灭口。第三道是张伯行的本章,措辞激烈:“科场舞弊,名声狼藉,大江南北,众目交注。噶礼仗势受贿卖官,民愤极大,若不按律严惩,江南民心何托?万岁要三思三思再三思。”第四道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密折,报说张鹏翮二人已经起身往福建,但扬州民心未定,纷纷议论贿卖举人的情弊不曾全然明白。所谓“民心未定”是什么情况呢?扬州百姓听说张伯行将解职,纷纷罢市,数千人围集公馆,哭声震天。苏州等郡,也相继罢市。第二天,扬州百姓又扶老携幼至公馆,献水果蔬菜给张伯行,张伯行辞而不受。百姓打出了一副对联:“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不得已,张伯行收下豆腐一块

12、、菜一束。康熙反复斟酌了四道分别以题本、奏本和奏折上呈的本章,决定将张鹏翮的本章留中,并将原钦差撤回,另外再派户部尚书穆和伦、工部尚书张廷枢为钦差,重新审理此案。结案本章“留中不发”,被皇上“淹了”,其实就是皇上公开表态,对结案意见不满。按说重新简派的钦差应该明白这个意思。但穆和伦和张廷枢知道,真把案子翻过来,是要得罪一个尚书和两个总督的。再说,天心难测,谁敢保证皇上不改主意呢?且敷衍一下试试,即便错了,料想皇上也不至于为了个张伯行去治三个尚书两个总督的罪吧?于是,穆和伦和张廷枢做出认真复审的样子,实际上却是基本维持原审意见,仅仅做了一点小小的调整。两案综合结审意见为:主考左必蕃纵容舞弊,革职

13、查办,副主考赵晋、阅卷官王曰俞、方名受贿判斩立决,无良富家子弟程光奎、吴泌等新中举人贿买考官,骗取功名,分别拟绞或枷责。总督噶礼与舞弊案无关,但审理不力应受切责,巡抚张伯行诬劾朝廷重臣,以革职处分。张伯行给康熙上了最后一道奏章:“科场舞弊只惩从犯,不惩首恶,难抚江南人心。朝廷王法不治封疆大吏,此风若长,大清朝刑律将名存实亡。”再请大家注意,张伯行最后两道奏章,要皇上“三思三思再三思”,“大清朝刑律将名存实亡”。不仅超出了“言事” 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弹劾”权奸,而是升级为直接对皇上“劝谏”的性质了。4、从案件看奏折的分类题本、奏本、奏折并行至乾隆十三年(1748)时,废除奏本,至光绪二十七年(

14、1901)“改题归奏”,又取消了题本。至此,上行奏报文书,就全部统一为奏折了。虽然奏折之称起于清代,但就功能而言,自上古君主制度出现就有了类似的上行文书,只是历朝历代名称不同而已。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说:“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有人做过统计,这一类的文书,名称多达三十多种。如:书、启、章、表、片、本、议、疏、奏、闻、论、对策、弹文等等。历代奏章虽然名目繁多,但总体分类,除了例行请安、谢恩、庆贺的内容以外,要可归纳为四大类:言事,弹劾,劝谏,陈情。我之所以选择了这个案件作为开篇,正是因为这个案件发生、审理的全过程中,不仅题本、奏

15、本、奏折形式俱全,就内容性质分类而言,“言事”、“弹劾”、“劝谏”都有了,只是没有“陈情”,按说也应该有,囿于手边资料有限,尚未查到而已。回到案件。康熙认为,钦差的话不可信,总督的话不可信,下令把此案的全部案卷、奏章调京亲自审阅。把所有人犯、佐证的口供详细看过后,很快发现了问题,泾县知县陈天立是在重镣监禁下自缢身死的,但既没有仵作的验尸佐证,又没有狱吏的详细报告,死因显然不明。李奇是活着的唯一一个重要证人,却又于半年前充军新疆了。其余口供,虽然大体一致,但仔细分析却有若干不能自圆其说之处。而张伯行的几封奏本,却始终如一,理直气壮,言之有据。康熙在案卷上批示道:“江南科场一案,督、抚互参,钦差寡

16、断。然是非曲直自有公断,令九卿、詹事、科道共同会审,澄清其中不明之处。”六部、九卿会阅了全部案卷,更加犹豫了。如果推翻原议,无异于开罪了三位尚书、两位总督。官场积习,虚与委蛇,康熙所寄重望再次落空。会审结束,六部、九卿、詹事、科道联名将审理结果报呈康熙。注意,此时奏章的形式是典型的“题本”。因醉酒致使陈天立自缢的误事狱卒斩立决;证人李奇在押解新疆途中染病身死,有当地县衙的文书为证;噶礼受贿没有凭证,依钦差原议不再追究;科场舞弊人员或斩或绞都依原审判决;至于江南督抚互相弹劾,捕风捉影,弄得民心不定,理应一齐革职。康熙因有李煦等人不断密折奏报,对整个案件原委以及各种议论知之甚详,接到审理结果,不觉长叹。案件三上三下审了一年,台阁重臣顾忌贪官污吏,六部言官庇护钦差大臣。噶礼多年总督两江,飞扬跋扈。张伯行清廉忠正,甚得民心。这样结案公理何在?天下民心如何平顺?尤其是,此案已不仅仅是科场舞弊、大臣互劾的性质。张伯行连章叩阍,已经直接对皇上行“劝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