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首例核电之灾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650076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首例核电之灾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类首例核电之灾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类首例核电之灾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类首例核电之灾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类首例核电之灾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首例核电之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首例核电之灾(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类首例核电之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 4 号反应堆(含英雄纪念碑)近照 21 年前的 1986 年 4 月 26 日,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是一个黑色的日子。那天夜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8 号涡轮机正进行一次年度计划停堆检修的惯例试验,模拟在外接电源被意外切断时,试验涡轮机剩余的惯性能量能否继续驱动水循环泵,直到柴油发电机组接替。作为准备工作的一部份,操作人员切断了一系列包括自动运行断路安全机构在内的重要控制系统。就在实验进行之中,一个系统错误导致的多米诺效应引起功率急剧上升,触发了巨大的蒸汽爆炸,将 1000 吨的核反应堆的顶盖迅速变成无数碎片,冲上天空。高达 2000的烈焰吞噬

2、着机房,熔化了粗大的钢架。携带着高放射性物质的水蒸气和尘埃随着浓烟升腾、弥漫,遮天蔽日。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周围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 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 被人放弃了的“死亡公寓”(民居) 二十一年后的今天,我观看了这一事件的真实纪录片,听着沉重却毫无停顿的俄语解说,我竟然出乎意料地完全理解了那夹杂了大量专业词汇的晦涩词句。对于整个灾难的发生起因,过程和结果有了极为深刻的了解。随后乌克兰同学(马娅)向我展示了她两次进入切尔诺贝利所拍下的大量照片,让我进一步近距离地感受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最为可怕的梦魇气息,她对我说:“进入那个区域后,你不会再有旅游的轻松和猎奇的兴奋,那

3、里至今像是一片受到神灵诅咒的土地!” “死亡摩天轮”在禁区内有一座未曾出生便已夭折的儿童公园,它按原计划是要在 1986 年 5 月 1 日开门接客的,但 4 月 26 日的凌晨发生的核事故让它永远停留在了那一刻 马娅的父亲是当地一名核事故研究专家,每隔一段时间便要深入切尔诺贝利进行环境考察,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他的盖格计数器(Geiger Counter),以便随时检查当地的辐射强度。在世界上大部分城市,天然辐射的强度介于每小时 10到 20 微伦之间,这来自地球万物中的放射性物质所发出的辐射照射,以及现代化生活设施例如通过看电视、讲电话、抽烟、带夜光表、乘飞机、接受光透视等等带来的辐射。在切尔

4、诺贝利泄漏的最初几天,核电站附近测出的伦琴值高达每小时 3000 到 30000 伦琴,而一个 500 剂量的伦琴在 5 个小时内便可以杀害一个人。 核事故后废弃的小学,看到这张照片时让我怀疑此地正是 Silent Hill(寂静岭)拍摄的取景处 今天,这样高的辐射水平在切尔诺贝利已经不存在了。反应堆的遗骸的被埋葬在一座极大的钢筋混凝土的“石棺”()里。漂浮在空气里的辐射物已经深深地渗进土地,渗进果树的枝干和奶牛的身体里。 从基辅往北走,渐渐地靠近切尔诺贝利无人区(死区)。那里的居民早已在二十年前匆匆离去,寂寞的道路长满了蒿草,铺着年久的尘埃。长期被弃置的地区按照自然规律发展,产生了一个不寻常

5、的生态环境。大自然在这里显示了她惊人的美丽,那葱郁而茂密的森林,那宁静而淡漠的湖泊。偶尔,会有野猪或者其他野生动物得意洋洋地穿过路面,它们并不避人。多少年来,这片无人之地成为了它们的绝对领地。与人类的威胁相比,它们并不在乎核放射会如何改变它们的基因,所以如果要说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还有受益的一方的话那就应该数他们了。在事故后,隔离区内变成部份野生动物的天堂。在隔离区内的动物比如说老鼠已适应了辐射,它们和没受辐射影响地区的老鼠寿命大约相同。下列为由官方统计的隔离区内再度出现或被引入的动物数据:山猫,猫头鹰,大白鹭,天鹅,疑似 1 只熊,欧洲野牛,蒙古野马,獾,河狸,野猪,鹿,麋鹿,狐狸,野兔,水獭,

6、浣熊,狼,水鸟,灰蓝山雀,黑松鸡,黑鹳,鹤,白尾雕。一个乌克兰人带着他的狗行走在切 尔诺贝利市一条鬼魅般的小路上。受 辐射影响,小路两旁的树枝全都已经枯死发黑。 至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给自然生物带来的伤害力的程度,正如评价那场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一样,迄今为止专家们仍然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乐观者认为,除儿童甲状腺癌发生率增加外,迄今尚未观察到可归因于这起事故的其他任何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增加和由该事故引起的遗传效应。不能将该地区所有健康问题都直接地归因于放射影响。如今,这些地方的辐射剂量率已降到本底辐射水平,同时自然环境开始恢复,也没有观察到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或持久的影响。相反,反对核电站的人,认为

7、与核灾害相比,核能的和平利用仅仅是一个副产品。在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切尔诺贝利事故所致的放射污染的后果仍非常明显,例如,甲状腺癌,因食用受污染食品而导致体内辐照,事故导致的心理影响以及其他健康问题。在乌克兰大约一百一十万人的病因与切尔诺贝利相联。多数乌克兰的孩子同时会遭受二到三倍的慢性病症,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非常脆弱。婴儿的死亡率以及畸形胎儿在污染的区域明显上升。 禁区内被废弃了的学校照片给我的触动最大 切尔诺贝利死区以南,零零落落地,有人又迁回来自己的故乡。他们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日复一日地,他们默默地劳作,耕耘,收获。吃着自己院子里种的蔬菜,喝自己的奶牛挤出的牛奶,摘自己果树

8、上结出的果实。村子里也依然是阒然无声的,偶尔能听到一两声鸡鸣鸟叫,日子就平澹无奇地在树影婆娑的日光与月光交替中滑过去。马娅说当她问起那些不愿离去的人们为什么不惧怕核辐射的伤害,而甘愿留在此地时,听到了这样一句话:“姑娘,人总是要死去的,与其背井离乡地埋骨异地,不如守着祖祖辈辈的热土。叶落归根那,无论哪一个民族,都恪守着同样的生命哲学。”她看到那布满皱纹的脸上出奇的平静。其实真正发生事故的周边地区早已被乌克兰政府划定为禁止进入的“死亡地带”,但受生活所迫,仍有不少人以生命为赌注,冒死生活在隔离区内!每当电视画面中出现有关切尔诺贝利的报道,看着仍保留着事故发生后原样的附近的幼儿园的残骸、丢弃在地的

9、儿童玩具,再对比天天在隔离区中与死神为伴的天真无邪的儿童,我的心总是为之一颤,不敢再去想象以后会出现的情景 切尔诺贝利博物馆里参观的人群 马娅称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为“乌克兰的金字塔”。因为 4 号反应堆中泄漏的辐射到目前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多数科学家相信,百分之九十,这是大约190 吨铀和 1 吨钚仍然是在“石棺”之下。潘多拉盒子里的恶魔,至少在未来的十万年里对人类存在着威胁。在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上,我们曾自豪古埃及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希腊文明,各个文化世纪给人类留下的不朽纪念碑。然而,切尔诺贝利的“石棺”,将比所有我们世纪的任何其它标志存活得更为长久,也许它的寿命会比埃及的金字塔还长。然

10、而,那个丑陋的,笨重的灰色建筑物,记下来的却是一段沉重不堪的历史。现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 4 号反应堆虽被封存在厚重的“石棺”内,但岁月久远,据说“石棺”早已出现裂缝,核泄漏的阴影再度浮现在人们面前。乌克兰政府现在定期检修“石棺”,但每次检修,工作人员只能连续工作 15 分钟,这对彻底解决问题无异于杯水车薪。新的计划是在整个 4 号反应堆旧址上建造一个可以滑动的更为牢固的类似机库的“盖子”,无疑又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 切尔诺贝利纪念馆 因为事故直接死亡的儿童 我无论如何不能忘记那些事故发生后的清理抢救工作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已经离开了人世,或者是仍然痛苦地挣扎在疾病的折磨之中。在事故发

11、生之后的第分钟,消防人员就赶到了现场,但强烈的热辐射使人难以靠近,唯一减慢链式反应的方式是用直升机向反应器投放中子吸收体及其其它化学制品。天中,直升飞机从空中投放了 5000 吨的沙子、硼、白云岩、黏土和铅,以封住反应堆,阻止放射性物质的外泄。当时直升机上的辐射测量仪记录下了高达每小时 500 伦琴的辐射,事故头一天甚至超出了测量范围。虽然有防护服,飞机安装了一些石墨板,但所有飞行员仍然都受到过量的辐射,飞机也很快变得放射性严重,无法安全使用。强辐射也使机器人丧失了能力,核电站废墟的清理工作,不得不依靠人工完成。六十多万人先后进入隔离区进行清理抢救工作,他们用手将被爆炸抛出的核燃料组件残片重新

12、扔回反应堆里。而陆军防化部队,则从屋顶直接进入了反应堆废墟。当时,入口处的整体辐射水平高达每小时 800 伦琴。 如今,我不知道他们在哪里。看着照片中无际的荒原上,遍野是一米多高的茵陈蒿。晚春的 风,轻轻地拂过 ,讲述着一个仿佛已经十分遥远的故事。我想,到了夏天,那些茵陈会开出无数棕黄色的花 朵。并不招摇,它们却也许正是那些逝去的生命。 一座纪念切尔诺贝利灾难 的纪念碑,当年的一些因灭火而后因过度接触放射而死去的消防员在此长眠。 禁行标志 通过马娅的介绍,我得知在地图上,那一大片介于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之间的地区几乎是空白的,没有村镇,没有道路。只是用特别的颜色印上去几个大字“大部分地

13、区禁止通行”。切尔诺贝利,如果你用俄语来诠释这个地名,可以将这个词分成两部分: 和 。他们分别代表的是“黑色”和“事实,真实的故事”。我无法相信在核电站选址建设的初期,上天便在冥冥之中预示了它的命运。乌克兰语(俄语也一样)里,切尔诺贝利是一种草的名字。茵陈( )。对于基督教意识很浓的乌克兰人来讲,这里有一个不吉利的潜台词。乌克兰语版本的新约全书中,从希腊语翻译的植物名“茵陈”正好与“切尔诺贝利”一词相重叠。而启示录一章中,上帝告知世界的末日时曾经提及茵陈。“第三位天使吹号,就有烧着的大星,好像火把从天上落下来,落在江河的三分之一,和众水的泉源上。这星名叫茵陈。众水的三分之一变为茵陈。因水变苦,

14、就死了许多人。”(圣经启示录第八章 10、11)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及周边地区的空照图,核电厂旁边为冷却池,冷却池南方为切尔诺贝利市中心 乌克兰有六十万三千七百平方公里的疆土,史书里被称为欧洲的面包篮子。那是因为世界上半分之四十的黑土地在乌克兰境内。人们说,这里的土壤之肥沃,就是撒下一根棍子它也将葱葱郁郁地生长起来。现在,这个面包篮子里布满了荒草和废墟。秋天里自然生长的果实并没有人问津,因为,土地和植物,都留下了 1986 年那一场人类大灾难的痕迹。专家预言,事故的后果起码还要经过一个世纪才能完全消除。大概要几百年之后,最危险的元素才会真正消失,或者被充足地稀释入大气、土壤和河流,那时候,这片广

15、大的地域,才可以恢复正常的居住,才可以重新畜牧耕作,也许,它也会再度成为富饶的粮仓。 如今的研究观测部门 切尔诺贝利需要的不是善良的人们的恻怛之心,也不是政客的鼓舌摇唇,更不是游客的好奇尚异。切尔诺贝利是和你和我和他一样的血肉之躯,是千百万人的灵魂与生命,是我们这个时代刻在地球上的一道永远不会消失的伤痕。核能源以其高效性为人类所利用,但人类为之承担的风险就是在自己身边放置了一个火爆脾气的邻居,稍有不慎其后果不堪设想 和平利用核能源,是每一个有良知的地球公民的共同愿望。但作为和平利用的最大前提,安全性如何保障,仍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难题。我不盲目的因为曾经出现事故就竭力抵制核能源的利用,我更希望在有更为安全的措施的基础上,多造几座核电站,少造几颗原子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