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土壤类型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647898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主要土壤类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南方的土壤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 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一 红壤1、分布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2、成土条件 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 1621 度,年降水量 8001500mm,无霜期 240280 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

2、松、杉木、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3、形成过程(1) 、脱硅富 Fe、Al 化作用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 Fe(OH)3、Al(OH) 3。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由于 Fe(OH)3、Al(OH) 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 Fe(OH)3、Al(OH) 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 Fe2O3和 Al2O3,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 Fe、 Al 的层次。(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3、。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4、剖面特征O 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A 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 30cm 左右,疏松。B 层:棕红色、红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可达 0.51m,比较紧实,质地较粘,常有 Fe 结核存在。在 B 层以下常有一个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状纹,网状纹较坚硬,对植物生长不利。其形成机制尚无定论。C 层:母质层淋溶: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活动。淋洗:物质被下行水迁移带出整个土体。5、理化性状(1)全剖面呈酸性,pH 为 5.05.5(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

4、、赤铁矿,粘粒硅铝率为 2.02.2(3)交换量低,常为 510cmol/kg 土,细土的 CEC/粘粒3,盐基呈饱和状态;粘粒在 B 层含量最高。三、暗棕壤1 分布 是温带湿润地区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土壤。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坡、小型安岭、长白山和完达山,其次分布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山地垂直带中。2、成土条件 年均温-1 到 5 度,积温为 20003000 度,年降雨量 6001100 毫米,冬季冻结深度为 12.5 米,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可发育在任何母质上。3、形成过程: 腐殖质积累作用、较强的淋溶作用、粘化作用和棕化作用。4、剖面特征在森林植被下,O 层较厚,由新鲜或半分解的凋落物

5、组成,可见白色菌丝体;A 1层为暗棕黑色,厚 1020 厘米,腐殖质含量高,可达 20%,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B 层呈棕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 C 层为风化的母质层。5、理化性状剖面呈微酸性反应,pH 为 6.5 左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为主;硅铝率在3 以上,交换量可达 30cmol/kg 土,盐基饱和度 50%70%。四、棕色针叶林土1、分布 是寒温带针叶林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西坡。2、成土条件 年均温 0 到-5 度,积温 2000 度以下,年降水量 400500 毫米,冻结深度为 2.53 米,植被以落叶松和樟子松为主。3、成土过程 络合淋溶作用:

6、在盐基离子淋溶时,土壤逐渐由中性变成酸性,富里酸与铁产生络合淋溶,使腐殖质聚积层下产生灰白色的 A2;淋溶到下部的铁或腐殖质物质在 B 层淀积,同时也有粘粒在层淀积。4、剖面特征 在森林植被下,O 层由新鲜或半分解的凋落物以及泥炭质残留物组成;A 1层为棕黑色,团粒结构,疏松;动物活动明显; A2层呈灰白色,单粒结构,疏松;B 层呈棕色,紧实;富含铁或腐殖质; C 层为风化的岩石碎屑。5、理化性状剖面呈酸性反应,pH 在 5 左右,淀积层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氢氧化铁、三水铝石或腐殖质;在 A2层中有大量二氧化硅。五、潮土属非地带性土类。土壤的形成与地下水紧密相关,地下水位浅使土壤长期处于毛管水饱

7、和状态。1、分布:分布在我国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的冲积平原、沟谷阶地上。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分布面积最大。2、形成特点一是受沉积物的影响。形成潮土的物质是大小河流多次搬运沉积的结果。因此土壤剖面的质地差异比较明显。二是受地下水的影响。潮土地区的地下水位较浅,且升降比较频繁,在土壤剖面中易产生氧化还原交替过程。三是耕熟化过程。潮土是在河流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熟化而成的。3、剖面形态一般分为耕作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第三节 土壤的分布土壤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这是由前苏联 B.B.道库恰耶夫指出的。指在大陆广阔平原的土壤上,在形成历史基本相同、成土母质相似的情况下,成土因素中的气候因素的作用

8、明显表现出来,这种情况下,明显的土壤类型更替和气候带的更替同时出现。一、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平原地区的土壤随纬度或经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分布。1、土壤纬度地带性气候带 植被类型 土壤类型热带 季雨林或雨林 砖红壤南亚热带 亚热带季雨林 赤红攘中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红壤,黄壤北亚热带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黄棕壤暖温带 落叶阔叶林 棕壤、褐土温带 针阔混交林 暗棕壤寒温带 针叶林 寒棕壤2、经度地带性随经度由东向西更替,在温带的内陆地区,从东向西分布为草原,荒漠草原,土壤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棕漠土四、 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更替的现象。由于海拔增加,温

9、度降低,植被也发生变化。在河北雾灵山(5002100 米):土壤垂直带谱为 600 米以下为褐土;600 米900 米为山地淋溶褐土;900 米1600 米为山地棕壤;1600 米2000 米为山地暗棕壤;2000 米2050 米为山地草甸土三、土壤分布的地域性就是土壤的非地带性分布,如盐碱土、水稻土、风沙土可出现在任何气候带内,并且可与地带性的土壤交叉分布。影响土壤的酸碱度的因素及调节措施(新浪博客)(2010-03-31 18:54:39) 标签: 杂谈分类: 化学与生活 在土壤长期的发育过程中,气候、地形、母质、植被等因素都可以影响土壤的酸碱度。如在高温多雨的地方,风化淋溶较强,盐基易淋

10、失,容易形成酸性土壤;半干旱或干旱地区的自然土壤,盐基淋溶少,相反由于土壤水分蒸发量大,下层的盐基物质容易随着毛管水的上升而聚集在土壤上层,使土壤具有石灰性反应;地势高的地方淋溶作用较强,因而盐基性也较强;酸性母岩(如花岗岩、砂岩)上形成的土壤,其酸碱度一般都较石灰岩形成的土壤低(即较酸);植被也影响土壤的酸碱性,主要是因为植物根系对离子的选择吸收作用的结果,还有其中的土壤微生物活动作用的结果,如在针叶林下的土壤就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土壤也偏酸;另外,现在人为的施肥影响更显著,如常施硫酸铵等酸性肥料的田,土壤易变酸。土壤的酸碱度是可以人为的进行调节的,对酸性土壤,主要是施用石灰、蚝壳灰、草木灰进行改良;在使用化肥时,尽量少用硫酸铵等生理酸性肥料。沿海咸酸田,主要应采取引淡洗咸、洗酸等措施,这样既可以降低盐分,又可以把酸毒物质排走。至于碱性土壤,可以用石膏、硫磺、明矾来改良。另外,不论是偏酸或偏碱的土壤,一般都应该增施有机肥料,如果是砂质田,应尽可能加入泥,以增加土壤胶体,增强土壤的缓冲性能,使土壤具有大的缓冲量。缓冲性强的土壤,要再改变其酸碱度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一经调节合适后,它就不容易变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