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第一义(唯识)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647630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种第一义(唯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种第一义(唯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种第一义(唯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种第一义(唯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种第一义(唯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种第一义(唯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种第一义(唯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种第一义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境界、如来自住境界心境界:此说一切宗派佛子悟证空性心后,所体验到之空性心自住境界。禅宗、三论(般若)宗、华严宗、唯识宗、密宗之觉朗派古德(如笃补巴、多罗那他.等人) 、净土宗 大德(如古时永明延夀禅师,今人士城广钦和尚)所悟证者,皆是亲见如来藏之自住境界亲自体验如来藏之运作及其体性。第八识为无分别心,无始以来不曾于六尘起诸分别。空明觉知之心,生来即有分别;设使能如应成派中观师所说:进入定中不起名相,即是无分别心 ,仍然是分别心,本质是分别心故,能了别定境法尘故,出定后又复分别五尘故,非是无始以来皆不分别之心故。故云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

2、。智慧即是般若,用因吾人有分别意识,以之为工具,觅取身中永无分别之心如来藏空性;觅着之后方能了知空性心自住境界。空性心之自住境界即是心境界,佛子证解此境界后,般若慧即渐渐显发;若能依大善知识修学唯识种智,一生入初地,智慧难思难量;此皆由于破参明心而了知心境界,方能得致,非未明心者分别思惟所能得致。阿赖耶识心能收藏无量无数各类法种,能令异时异处异身现行,故名异熟果识;又名藏识,具能藏所藏一切种子故。以具此变异而熟之体性故,有情因之轮转生死,亦因之能成佛道,谓可熏习故。往昔无量世所累积之各类业种善、恶、无记、有漏无漏悉皆由阿赖耶识自动收藏,不拣择其为有益或有害来世之法种,一体收存,来世异时异处异身

3、现行受果,故名异熟果。若无此识功能性存在,一切人造善恶因,悉可不受果报;亦应一切佛子修行不能成就佛道;蕴处界唯有一世故,空明觉知心不能去至来世、唯有一世故。此异熟果识虽不分别六尘万法,然能由其所藏烦恼业种引生七转识,因而现起分别性,由七转识故能于三界六道万法复生执着,造诸业行,复由异熟果识收藏诸业行种子,导致后有不断,此即其集性自性,故云集性自性即是心境界之一。佛子以亲证阿赖耶心之自性及境界故,能知修道之理故名见道。此集性自性之事实,唯证悟者亲见亲知,知己为人广说,所说之理及其名相已非集性自性,已非心境界,已非第一义;善知此义,方知第一义谛。集性自性之心境界如是,余六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

4、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亦皆是心境界,恐文广繁,不另详述;证悟佛子举一反六,其意可解,勿烦遍举。七种性自性之心境界,要须破参觅得眞如而后方能如实证知,非谓未证阿赖耶识空性之人意识揣摩所能真解;修学佛法必须实际触证体验,方可获得真正之般若慧,若未亲证空性心者,唯能以意识想像,名为相似般若。若依此详解而建立正见,起心寻觅空性心,即名为观照般若、观行般若;亲自证验之时,方名实相般若。是故佛子欲得实相般若者,当速依此详解建立正见,而后寻觅自身本有之空性阿赖耶心;证知此心后,重读相关著作,即可令实相般若智慧自渐深广,能成就种智,亦能成熟有情。慧境界:此谓证悟之人亲证空性心阿赖耶识之后,产生了般若

5、慧,知晓空性心之无分别慧。“空性心之无分别慧即是慧境界” ,此语初闻似有语病,而实不然;此谓空性心既有慧,则必有分别,然此分别非如六识之于六尘之中广分别;乃是对色蕴及七转识诸行广作分别,不于六尘之中分别,故名无分别慧;禅宗六祖云:“真如起念,于第一义而不动。 ” 亦是此意。 金刚三味经云:“善能分别中能广分别” ,亦是此意。 维摩诘经云:“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亦是此意。未悟之人每多误会:既能分别,则必有觉观灵知,云何能分别之心而言离诸觉观?便认定大乘经自语相违,非是佛说。然证悟之人以诸大乘经典印证,完全相契,无有丝毫错谬;佛子当知,此慧境界,非是六尘相应境,不依六尘万法而起分别。欲晓此

6、义,必须证悟空性心后,方能如实证知;若是错将空明觉知认为空性心者,则必无法知晓佛说“慧境界”之正理。慧境界即是七种性自性之次性自性。谓彼了知七识心行,于应流注七识种时,即能流注而令七识具足现行。于应舍弃报身时,即能依末那之意而舍报身;乃至末那不知应舍报身时,真如亦自知应舍,此名慧境界。.乃至三大僧祗后成就佛道而灭流注相续,皆是慧境界,要皆依于空性心能离六尘之无分别慧而说,皆唯证悟之人所能知之,恐文广繁,亦不一一详述,证悟之人当于此中广自分别,增益智慧。智境界:佛子证悟空性心后,以能知实了知心境界及慧境界故,则有智境界现前依后得无分别如实了知经义。此谓依于证知前二种第一义境界故,能依空性心之体性

7、,证验诸经所说了义法句之内涵,能了空性心非有分别非无分别之真正意涵时,已知已解之意涵犹如念头一闪而过;心境界及慧境界之别相,亦皆陆续于意识心中闪现有诸法相出现而无语言文字了知流转真如于三界六道中之运作,并渐渐了知空性心之各种法性法相,此即七种性自性之“相性自性” 。依于此种后得无分别智,复能渐渐了知“大种性自性” ,了知空性心与四大种间之关系。凡此皆名智境界第三种第一义。见境界:经由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能生正知正见,非凡夫及二乘人所知。二乘人乃由蕴处界之无常空及缘起性空,而现观一切有情无我性无有眞实不灭之自性,证有情我空;然菩萨则由亲证空性心而反观蕴处界之我无有自性,缘起故空,因此实证人无

8、我。复依前三种第一义境界及大种性自性,了知见闻觉知心之虚妄,以众缘法方得生起此见闻觉知心故;随于见闻觉知心而作现观,知此心虽无色相而有诸法相,依众缘而有,故知虽无色相亦是缘起缘灭,暂时幻化而有。此心缘于五根不坏及意根(末那)作意、五尘内相分及其法尘、复依空性心为因而有识种流注,方得现起,故此心我非有不坏之自性,依空性心为因及衆缘和合而有。随后复于空性心体而作现观:若无往世烦恼业种,空性心必定不生中阴乃至入胎受生,若不入胎受生则无空明觉知之我;空性心自身离见闻觉知,复无我执,不自知我,故亦无我。于因现观无我后,复于众缘观察:于五扶尘根诸法、五胜义根诸缘法,于末那缘法,于五尘相分缘法,于法尘相分缘

9、生,于遍行五别缘法,于一一法中而作现观,证知一一法中实无空明觉知之不生灭我,我者乃因蕴处界诸法为缘及空性为因,和合所成,则断法我见,证法无我,此即见境界,不随边见而住中道。二乘圣人及凡夫佛子之见境界悉堕边见,未证得如来藏及否定如来藏之中观学人所得见境界,亦悉堕于边见而自谓已知已解中道。何以故?谓诸应成派中观学者不信有如来藏,而取空明觉知之意识为一切法所依之空性。然此空明觉知之意识心,二乘有觉无学悉皆现观其缘起缘灭,无有恒常不灭之体性;以能断除对于此心之自我执着,故能取证无馀涅盘。此心既于死后断灭,复否定此心之外别有如来藏阿赖耶识则成断灭论;复否定有末那,不许有末那识,则无意根,则应成派诸中观师

10、之十八界唯得十七界,不符佛说十八界正理。在在显示应成中观师之肤浅,而又于人建立正法之说,随处否定,自堕断见一边;又取空明觉知之意识心为不生不灭之空性心,则又堕于常见外道法中,一无可取;故云一切否定如来藏之应成派中观学者悉堕边见,其见境界皆非第一义,唯是戏论尔。二乘解脱果之修证不随边见,而其见境界仍未能入第一义。此谓二乘无学修断我见及三界根本烦恼后,能于舍报时不现中阴(或于中阴现起后现观四谛而断除所馀微细之觉知心我执,而于第一中阴灭度,不再现起第二次中阴身,得证中般涅盘) ,觉知心永灭不现,是名无馀涅盘,而涅盘中唯馀空性异熟识心,末那亦随之不现;故无馀涅盘非是断灭空。然二乘无学能证涅盘,其见境界

11、仍不能入第一义谛,以其尚未证空性心故,设闻中道之理,依意识之思惟揣摩所得印象,非如实知,故其见境界不入第一义。超二见境界:佛子于证悟空性心阿赖耶识后,渐渐了知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终于进入见境界阶段,此名初地佛子所证四种第一义境界,复须中品转识成智而入超二见境界。 佛子悟后起修,由大乘无生忍无生智进修无生法忍而入初地,复于初地依十无尽愿、百法明门等修入二地;于二地主修增上戒学圆满而入三地,于三地主修增上心学(定学)圆满,具足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而入四地;四地起皆是增上慧学,皆是无境界法、无所得法。于三地满足时起,菩萨能取俱解脱果而故意不证,留惑润生不断润生爱,继续进修无生法忍。直至六

12、地圆满前,方取证灭尽定,七地念念入灭尽定,而犹未离见境界。此时菩萨往往欲入涅盘,佛以一切种智、四智圆明故,加持七地满足菩萨,令其真识于断灭一念无明后,不取无馀涅盘;并授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味,六七二识成就中品转识成智,于相于土皆成自在,即得依于真识而起得乐有情之无功用行。八地菩萨以能依真识而起大用,及见识种亦变易异于七地之前,大菩提智任运增长,能证知自已终必成佛;确证如来藏非第一因,非非第一因,确证一大阿僧祗劫后终必成为佛地真如;确定空性心真识是一切行、一切业、一切果之因,一切种子之所依,亦是蕴处界及一切万法之因,而离是因非因计度,超此二见。复次,佛子自初地以来,地地证验法无我;今至八地又复具

13、足人无我,以实证二无我故,超越外法有无二见。复因具足实证无余涅槃境界而不取证,了知无住处涅槃,能为成佛所证无住处涅槃作因,此以超越生死涅槃二见。复次,佛子至此证知四种涅槃及二乘无学所证涅槃悉依真识而有,实证平等真如、正行真如,实证因性自性,断常一异来去增减垢净二见永尽无余,念念任运向大菩提,成念不退,故名超二见境界。此即佛子具知因性自性之后得无分别智所致。 超子地境界:菩萨位阶十地以下皆名佛子,超越佛子境界者名为超子地,即是等觉菩萨也。关于佛子之真正定义,有谓初地至十地方名佛子者,有谓七住位不退方名佛子者,各有立论依据,不须详述。然超子地境界者必是等觉菩萨,此乃古今诸方各家所共认者。 等觉菩萨

14、以能了达缘性自性而成等觉超子地境界。谓十地菩萨授职后,因于世尊发动十方之十地菩萨为彼加持灌顶,渐渐了达缘性自性,由于上烦恼即将断尽故,具足了知眞识任运而缘之自性。以具足了知故,能通达十度无量菩萨行,能亦入无量那由他数佛刹,俱闻诸佛说法;于一切缘性自性之功能性用无所不知,即将满足世出世间无漏胜缘,能绍佛位,次补佛位;唯余成性自性尚未具足了知,不得成佛,故名超子地境界,一切佛子所不能测。如来自到境界:如来无上正等菩提功行圆满,上品转识成智第六识起上品妙察智,第七识起上品平等性智;前五识起成作智,第八识起大圆镜智此是如来藏自觉圣智慧境界,能令真如与别境五心所法及善十一心所法相应,任运圆成利益有情成熟有情事业,于已皆无功用。菩提道及解脱道皆唯利他,于已皆无功用,故名圆满无功用行。又复能于真如相应二十一心所法,迳与有缘人生相应,非必须经六七二识;非如等觉菩萨之异熟识唯与五遍行心所法相应。成性自性具足圆满,是故佛地真如唯带旧种,不受新熏,识种流注已断,离变易生死,得无住处涅槃及一切种智,不共等觉菩萨。七种性自性及七种第一义菩提具足修证,过恒河少数上烦恼断灭尘沙惑已尽,从此以后永无异熟果,金刚道成,永无识种生灭。证得过恒河沙数所应证一切法,住于法身佛境界,不须经由前七识,而直接由真如与有缘佛子相应,法身功德圆满成就,是名如来自到境界,唯佛与佛乃能具足知之,等觉菩萨所不能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