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646853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重庆市石柱县南宾小学 马 巧一、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初步渗透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思考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

2、同特点,同时,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方法。2、教学重点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3、教学难点平移的距离:通过在方格纸上数格子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方法,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的图形。2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空间观念较差。形象而直观的教学能够为儿童多种感官接受。因此,本课教学在依据大纲、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多媒体这一能融形、光、色为一体的教学手段,通过生动、形象、动态地演示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达到理解新知的效果。在教学过

3、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思地安排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探索、获取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本节课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所学内容精心选择有趣而又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材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同时将学生不易掌握的平移的方法,通过电脑直观演示出来,化难为易,由浅入深、举一反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现象。五、教学媒体设计本节课使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电脑、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运用设计多媒体类型 多媒体内容要点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效果课件 1 本课的封面 美观课件23播放音

4、乐,师生一起做游戏生动、形象,声像一体感受两种不同的运动课件4本课的主体图游乐园直观的展现各种游乐项目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类,小组讨论3课件 5 出示课题 揭题课件69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动画演示,直观、形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课件1011教学平移的距离 动画演示,更直观、更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视频展示展示各个小组合作探究、绘制的实验记录卡充分展示每个小组的探究成果,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件1215 拓展新知展示欢快的舞蹈动画、游泳健将的风采和各种美丽的图案、实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自觉意识,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

5、意识。4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教学过程 一、构建平移、旋转概念 1、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a、游戏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作个游戏拉个圆圈转转,你们想参加吗?(播放音乐) (老师和个小组的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转动,其他同学跟着节拍一边唱歌,一边拍手。) 师:看同学们这么开心,就再请同学们做一个开火车的游戏好不好?(播放音乐) (老师当火车头,同学们跟在后面围着教室跑一圈。) 师:游戏做完了,你们感觉这两个游戏一样吗?哪里不样? 生:动作不同,一个是转圈,一个是直着走。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b、图片感知。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做游戏,那我们去游乐园看看吧,那里有各种各样的游乐项目,

6、你们瞧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 37 页的主题图游乐园) 师:你喜欢玩哪个游戏,想想它是怎样运动的?(学生汇报) 师:这些游戏的运动都一样吗?那么你们四人小组想办法给它们分分类,看看可以分成哪几类? (小组活动,教师参加到小组活动中。小组汇报。)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儿童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兴趣。导入部分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播放欢快的音乐,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在对两种游戏的比较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路。在这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按运动方式的不同,对游乐园的各种游戏进行

7、划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在头脑中自然形成了这两种运动方式的表象。生:缆车、小火车、滑滑梯的运动是一类;而大风车、5摩天轮、旋转椅、荡秋千、跷跷板是类。 2、理解平移和旋转 a、分析归纳,揭示概念。师: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师:我们把像缆车、小火车、滑滑梯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平移;把大风车、摩天轮、旋转椅荡秋千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运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师板书) b、联系实际,理解概念。 (课件出示运动着的缆车、推拉窗户、开动的小汽车) 师:日常生活中平移现象随处可见,例如电梯、推拉窗户

8、、商店里的扶梯的运动都是平移。 瞧,这些都是平移,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例如:用起重机吊起的货物、上升的国旗) (课件出示运动着的飞机螺旋桨、小朋友的风车) 师:瞧,这些都是旋转,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转动的电扇、用卷笔刀削铅笔、用圆规画圆、推开教室门) c、实践活动,加深理解。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你能用手势或动作把它们表现出来吗?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学习用品,自己试一试。 汇报展示:向前推课桌,旋转的舞蹈动作 二、教学平移距离 1、激趣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还和他们成了好朋友。可是两个小熊宝宝却为搬房子的事情发生了争执,我们一起去看看能不能帮帮它们,好吗?(课件出示:

9、小熊宝宝搬房子的动画) 学生对平移、旋转的理解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教师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平移、旋转现象,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与生活一体化。教师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用学具表示平移和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旋转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利用多媒体动画,巧妙地设计了小熊搬房子发生争执的事情,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了对平移距离的探究。6师:它是作什么运动?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平移”。 2、猜测 你们想想,

10、哪只小熊说得对?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帮它们? 小组讨论并汇报。 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让我们一起实验吧。 3、实验 四人小组中,尝试按要求帮小熊搬房子,组长做好记录,描绘好实验记录卡。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同一间房子,它们同时在移动,各自的位置不变,所以搬房子走的距离是一样的。4、展示小组合作完成的实验记录卡。(老师点评)5、讲解、演示 图上有一间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 3 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3 格) 还是这一间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右平移 6 格,你

11、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右平移)移动了多远?(6 格) 学生归纳平移的方法,教师指点。 5、练习 当学生面对数学想象或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它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这里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小组合作,尝试操作,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探索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平移小房子,找到平移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把实物投影仪作为学生汇报的演示平台,使每个

12、学生都有积极、高昂的热情展示探究活动的成果,同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非常清楚地看到其他小组同学的探究成果。与此同时也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通过多媒体动画直观演示,将小房子向上、向右移动的点、线闪烁,小房子整体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距离和方法,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7A、填一填。(教科书 41 页小房子图) B、涂一涂。(教科书 43 页第 1 题) 三、小结 师:平移和旋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课件展示中老师进行讲解) 舞蹈演员运用旋转和平移可以跳出欢快的舞蹈;体育运动员运用旋转和平移可以提高自己的竞技能力,在运动会上为国争光;艺术家运用旋转和平移可以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师:你们想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画吗?课后大家可以运用平移和旋转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老师相信你们的作品会更出色,更漂亮! 四、板书设计: 平移 一 沿着一条直线移动 (缆车、小火车、滑滑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