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汉语课堂教学方法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643522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汉语课堂教学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基础汉语课堂教学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基础汉语课堂教学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基础汉语课堂教学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基础汉语课堂教学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汉语课堂教学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汉语课堂教学方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4 节 基础汉语课堂教学方法一 怎样教生词(包括汉字)教科书上每课生词是按其在例句、课文出现的先后排列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重新安排顺序,进行认读、讲解、听写等活动。1. 归纳排列法把当天的生词按词类排列,即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课前写在小黑板上,课上让学生认读、听写,再根据词性特点给学生(或要求学生)搭配。在语法的初学阶段可多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明确汉语的词类概念。2. 意群排列法把当天的生词按照相关的意群排列起来便于学生记忆。如某课书上的排列顺序是:表、挂、墙、妹妹、拿、姐姐、菜单、戴、弟弟、请客、饭馆、菜、鱼、肉、炒、青菜、好吃、啤酒。词与词之间没有什么有机联系。

2、我们把它们改成:姐姐、妹妹、弟弟;拿、表、戴;墙、挂;请客、饭馆、菜单、菜、青菜、炒、鱼、肉、好吃、啤酒、看。前三个词都是家庭成员名称,一起认读、识记,比较容易。第四、五、六个词可分别组成“拿表” 、 “戴表” 。从第九个词开始都是与请客吃饭有关的词语,可按顺序给学生搭配成:“今天请客,在饭馆里请客,饭馆里有菜单,菜单里有很多菜,有青菜、肉,这些菜很好吃,还有啤酒(可补充好喝 ,啤酒很好喝) ”。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兴趣很大。最后念“看” ,引出当天的语法。这样的排列可避免学生记忆上的跳跃,帮助他们理顺记忆时的思路。3. 串连排列法把当天的生词按课文情节排列。认读、听写后,教师可根据生词的顺序

3、把课文串讲起来。当某课的语法不难,不需要在课文前讲解练习语法,而是通过学习课文总结语法时,可用这种排列法。4. 相连排列法把当天的生词和以前学过的有关生词按近义词相连(参观、访问;旅行、旅游等) 、同义词相连(大夫、医生;输、失败等) 、反义词相连(远近,大小等) 、搭配关系相连(动宾、介宾、定语中心语等) 、同字素词相连(学生、学校、学习、学院;英语、汉语)等关系排列。在帮助学生认读、记忆汉字时常用析字法、构词法和回顾法。5. 析字法结合当天所学汉字,给学生一些最简单的汉字知识。如简单介绍一下象形字(人、日、月、木等) ,简单介绍一些用常偏旁部首的含义(亻表示人,如你、他、们、体等;氵表示水

4、,如河、湖、海、深、浅等;目表示眼睛,如看、眉、眼睛、瞪等) ,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汉字结构的了解和记忆。6. 构词法结合当天所学生词及已知的生词把同词素、同结构的词相连起来。如:车汽车、自行车、火车;机飞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等。7. 回顾法在教新字或新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新字、新词中已知的字素、词素,温故而知新。如瞪“目”字旁,一个“登记”的“登” (已学过) ;熊上边一个“能” (已学过) ,下边四点,等等。二 怎样教语法让学生理解并能运用所学语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不同的语法点应根据其语义特点、结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来教。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十几种。1. 提问法教师用提问的方法展示

5、所教语法的结构和含义。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如,教几种主要的疑问句时都可用直接提问法,这是由疑问句的语义、结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如果教“把”字句、 “被”字句、带有各种补语的句子或带“了” 、 “着” 、 “过”的句子时,教师过早用“你把本子带来了吗?” “他说汉语说得好吗?”等形式提问,学生会因为不了解“把”字的功能、含义,不了解程度补语的结构而不知道怎么回答。2. 表演法教师用自己的表演展示或引导所教语法的含义和结构。如,教结果补语时,先教“完”作结果补语,学生最容易理解、接受。教师可以从“看书”开始表演。边表演边问学生:“老师做什么呢?”学生答:“老师看书呢。 ”教师一边表演“看书

6、” ,一边把书翻完,同时说:“我看,我看,现在看完了。我看完这本书。 ”学生通过这样的表演立刻就明白了“看完”的含义,然后教师再通过类似的表演引导学生理解说出“听完” 、 “写完” 、 “看懂” 、 “听懂”等结构。较难理解的是“见”作结果补语(看见、听见) 。教“看见”时,教师可以先从表演“看”开始。教师事先把一本书放在教室里学生不易注意但又能看见的地方,如靠近黑板的窗台上、扶手椅上。开始表演时,教师说:“我有一本书,不知道在哪,我来看一看。 ”教师边说边“看” ,目光可从自己的讲台到学生的课桌,最后再落在那本书上,同时嘴里说(伴以手势):“我看见了那本书。 ”这样学生就了解了“见”是“看”

7、的结果了。然后问学生:“谁看见我的铅笔了?”这时学生会非常有兴趣地“看” ,当一些同学的目光落在那支铅笔上时,就会兴奋地说出“我看见了” ,这样就知道学生已掌握“看见”的含义和结构了。关于结果补语,书上的定义是:说明动作结果的补语叫结果补语。如果直接说出这个定义或板书一个句子,再分析动词,结果补语,就显得非常死板,学生也不易理解。用表演法时应该强调的是,教师的表演动作要经过设计,做到准确、清楚。3. 图示法教师通过画图或展示适当的图片来进行教学。如,讲趋向补语时,除用表演法以外,也可用图示法。例如:4. 递加法教师先给出句子的主干,再根据教学要求,以出现的先后顺序逐个加以提问并回答,逐渐增加句

8、子的修饰成分。整个句式呈一梯形。如,教定语的顺序时,教师可先给出:这是 书阿里的(谁的?)一本(几本?)新(新的还是旧的?)英文(什么书?)最后再指出定语的顺序,板书成:这是阿里的一本新英文书。a b c d教这些语法点时,如果一开始就把所有的定语排列出来,再划线分析,当然也可以,但不如用递加法使句子的层次清楚、明白,印象深刻,便于记忆。5. 限定法如,教表示动作完成的“了”时,教师可先提问“昨天你去友谊商店了吗?”并点头,示意学生作肯定式回答;再问“你买什么了?”可用图片或实物,示意学生回答“我买了水果” ,紧接着问学生“你买了几斤水果?”学生回答后板书:我买水果了。我买了两斤水果。通过比较

9、,给学生指出,第二个句子中的宾语前有定语。也就是先给学生限定出条件:宾语前有定语时, “了”放在动词后。然后再做一系列巩固性练习。以上两个“了”的语义较难理解(第一个句子中“了”表示动作已发生,第二个句子中“了”强调动作已完成) ,但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一个在句尾,一个在动词后)很明显。用限定法先使学生记住句子的框架,再巩固、理解,是一个有效的办法。6. 直入法教师配合其它方法直接展示某一语法现象。如,教“把”字句时,书上说:“当我们要强调说明动作对某事物有所处置及处置结果时,就可用把字句” 。什么叫处置?用中文解释,学生听不懂,即使用学生母语解释,学生一时也难以理解。用提问法、图示法等手段也

10、难让学生体会“把”字的处置意义。60 年代普遍采用的是转换法,即把普通句“请你给我一本书”转换成“请你把那本书给我” 。练习时虽然学生会转换成“把”字句,但是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会主动用“把”字句。我想,这跟他们不理解“把”字句的处置语义有关。近年来我用直入法伴以表演让学生体会“把”字句的处置意义。如,我说:“这是我的书” (同时用手指书) 。首先让学生明确,现在要谈的是“我的书” ,即确指的一个宾语。然后我借助表演直接给出一系列的“把”字句,并板书出来:我要把这本书给他。我想把这本书看一下。明天我要把这本书看完。明天我要把这本书带来。我想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我想把这本书寄给朋友。围绕着“我的书”

11、即“这本书”直接给学生一系列的“把”字句,可以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个印象,即“把这本书怎么样?”这就是使学生初步接触了“把”字句的“处置”含义。然后教师拿起一支铅笔问学生:“你想把这支笔怎么样?”教师可用动作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句子,这样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把”字句的特点。几年来的实践结果,我发现,有部分学生能主动运用“把”字句了。7. 引导法有一些语法点教师可不直接给,而是通过其它方法,引导学生的思路向教师确定的方向发展,让学生自己体会、意识、说出要用的某个语法点。如,教“过”时,教师先板书“过” ,并说:“今天我们要学习这个过 ,大家看什么时候用。 ”然后板书学生已知的一个汉字,问学生:这个字怎

12、么念?(学生会)这个字什么意思?(学生答)这个字你会写吗?(学生说“会” )这时,教师说:“好,你们会念、会写这个字,也知道这个字的意思,这时候你们就可以说(同时用手指示黑板上的“过”字)我 。 ”学生会马上说出“我学过这个字” 。接着给出一串问题:长城离这远吗?(学生答“很远” )坐车要坐几个小时?(学生答“要两个多小时” )长城高不高?(学生答“很高” )长城好看吗?(学生答“好看” )这时,教师说:“好,你们知道长城离这儿很远,坐车要两个多小时,长城很高,很好看你们怎么知道的呢?”学生一定会说:“我去过长城”或“我看过长城的照片” 。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要表示过去的某种经历时就要

13、在动词后用“过” 。这比直接给出“过”字的用法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8. 归纳法教师先给出若干例句,再根据例句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归纳出某一语法的特点。如,教“把”字句时,用直入法让学生初步体会掌握了“把”字句的处置意义以后,通过看例句提问,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把”字句的格式及用“把”字句的条件是:主语 把 宾语 动词 其它成分如有能源动词时,在“把”前面宾语是定指的动词是及物的,不用“有” “是”“在” “觉”“得”等常用宾语,结果补语,趋向补语,重叠动词等教师不宜单方面把所教语法的条条、特点、注意事项等灌输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概括、归纳,对该语法点的规

14、律会获得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记忆。这时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通过提问,提供要归纳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出明确的概念。几乎每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伴随运用归纳法。9. 转换法同样一个意念可以由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教师先给出学生已知的句式,然后通过提问等方法,完成句式的变化,引出新的句式。如,教“被”字句时,教师先给一个主动句并板书出来“他借走了我的词典” ,指出这个句子强调“他借走了什么” 。这时问学生,如果不强调“他做什么”而强调“你的词典怎么样了”该怎么回答呢?教师边说边板书:“我的词典被他借走了。 ”这样做完了由主动句到被动句的转换。又如,教可能补语时,也可由带结果补语的句子(我能吃完这些水果) ,转换

15、成带有可能补语的句子(我吃得完这些水果) 。10. 分析法有些语法现象或结构是汉语中特有的,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句子成分的分析,加深他们对这一语法现象或结构特点的了解和掌握。如,教主谓谓语句时,教师可先用提问法问出几个句子:“我们学校留学生多吗?” “,你头疼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出来并分析:大主语 大谓语我们学校 留学生 很多小主语 小谓语然后可让学生分析“我头疼”等句。最后归纳指出什么是主谓谓语句。11. 翻译法这是要求学生从他们的母语或媒介语译成中文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教主谓结构作定语,教师时可先板书一句英文:The book I bought yesterday is very int

16、eresting . 试着让学生译成中文。有的学生可能译成:书我昨天买很有意思。这也没关系。教师可以指出,这是英文的语法,中文不这样说。然后可问学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说“书很有意思” ,接着教师问“什么书很有意思?”学生马上明白了,应该把英文中的定语从句 I bought yesterday 放到动词前面去,但他们又可能不知道应该在动词前面加“的” 。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能把这个句子翻译出来了:“我昨天买的书很有意思。 ”接着再让他们翻译几个类似的句子。经过几次翻译,学生对这类句子中中英定语位置的差异会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学习效果较好。对日本学生不需要用翻译法,因为日语中这类句子的定位位置与汉语相同。12. 合成法教师用两个已知的简单的小句,引导学生合成一个复杂的长句,以引出新的句式。如,教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