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华师大学习心得体会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3626748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赴华师大学习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赴华师大学习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赴华师大学习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赴华师大学习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赴华师大学习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赴华师大学习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赴华师大学习心得体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赴华师大学习心得体会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赴华东师大学习心得体会非常幸运地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赴上海华东师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这些天的学习,专家教授言谈之中充满哲理的思考让我深深的感到这是一次启迪智慧、涤荡心灵、激发智慧、终生难忘的学习之旅。在培训班上,我领略到了众多专家的精湛理论和人格魅力,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真可谓“期待而来满载而归”。一、专家们精彩的讲座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高级研修培训班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搭建了一个与大师零距离交流的平台。无论是王斌华教授、吴亚萍教授、还是李政涛教授和程华教授他们渊博的学识,钻研的精神,风趣的讲座,都让我

2、们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明晰了教育的真谛。教授们站在理论的高度,阐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使我们眼界大开,多角度、前瞻性的讲座,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相关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我们享受着心灵碰撞带来的震撼与兴奋,享受着精神洗礼带来的幸福和愉悦。备好一类类课在教学转化中促进学生养成是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吴亚萍教授的讲座。吴教授根据自己对教学的长期观察和研究,用翔实的课堂案例,生动分析了我国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并介绍了新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教育的转化难点及策略。她的“备好一类类的课,才能上好一节节有关联的课”,以及“三放三收”的教学过程设计,让我重新认识了观课的意义与评课的实质。“心在哪里,

3、智慧就在哪里”这是吴老师的点睛语,也会成为我成长的座右铭。培训中,我按第 2 页要求认真撰写学习心得,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并不断梳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二、智慧需要教师有终身的学习力优秀的教师需要有博学多才、视野广阔、令人折服甚至崇拜的学识魅力。她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底气所在,是来自于长年累月不断学习、吸收文明的成果。富有学识的教师会为学生开智引慧,为学生打开知识之窗。但我们许多人在庸庸碌碌的工作中却失去了学习的能力,认为就是这样了,结果是教书教了三十年水平只有三年。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并让我产生了无尽的向往。教师的成长源于内心的觉醒

4、,而内心的觉醒源于对幸福的追求。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个很时髦的话题,也现实的话题。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教师绝不能坐吃山空,只做知识的消费者,而需要做个终身学习者。只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影响自己的教育行为。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创造条件完善自我,拥有智慧,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追求,我们才会由从业到敬业最终乐业,才会由教书匠成长为真正的数学教师。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但是不平庸。也许,我没有成为教育家,但是我依然可以享受教育的幸福;也许,我没有桃李满天下,但是我

5、依然可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三、用心为学生的发展浇水捉虫。新课程改革将课堂还于学生,以学生的学为主。过去的教学我们关注的是知识的积累,现在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追求学生的养成教学,即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探究、整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第 3 页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我们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供学生分析批判的参照物或靶子。其次要转变思考的维度,不应仅仅思考把什么给学生,还应思考把什么东西不给学生,什么东西用什么方式给学生可以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思考和收获,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可以给学生带来激励性的评价。再

6、次我们还要有转变教学成果意识,它包括有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自己做人和做学问的态度。加深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学生就像植物,需要浇水、施肥、治病、捉虫,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自由发育生长。四、今后努力的方向1、多读书,广读书,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反思,在读书中成长。2、阅读一些和自己业务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书籍报刊,从中汲取精华,运用到实践中去。(来自:.)3、选取一些名师、名家的案例在课堂上加以实践通过系列的学习与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位“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我们要做一个有“

7、心”的教师,当我们把心放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智慧就会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长大。是啊!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只要有“心”,我们就能达到理想的彼岸。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赴华东师大学习心得体会焦艳芬(B06)刘家堡联区20*6-22篇二:赴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心得体会赴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心得体会太龙初中邓光江4月19-26日,在区教委组织领导下,我荣幸的来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万州区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研修期间。我们有幸聆听到了上海应俊第 4 页峰的教育改革与校长历史使命、吴遵民的中外教育的比较、王意如的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魏志春的校长的专业标准等讲座。专家们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大气磅礴,报告观

8、点新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催人奋进,闪耀着思想的火花和哲理的光芒,对我们而言,这是一顿极其丰盛的教育大餐。每一个讲座,就是一次头脑风暴,就是一次丰盛的思想盛宴,洗涤着我们陈旧的教育思想,催生着我们新的教育智慧,点燃着我们新的教育激情。在“大师们”的点拨和传授下,在先进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自己感悟和领会到了许多东西。第一,理想校长要有理想,应教授讲到:干部校长决定着我们事业的兴衰。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肩负着责任和使命,我们不仅要脚踏实地,还要仰望星空。教师的职责:教学带班,让学生在全方位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校长的职责:带好一个学校,让每一个学生成才,造福一方百姓。第二,引领

9、作为校长要有先进的理念,成为教育家,起到引领辐射作用。应教授讲到:校长的管理策略: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集中精力抓大事,善于抓大放小,要做好两件事:运筹,决策。校长不能只是一只辛勤的蜜蜂,而要成为类似放风筝的人。心中有天空(遵循教育规律),眼中有目标,手里有分寸,脚下有土地,要有方向感,节奏感,平衡感;做到松弛有度,快慢结合,刚柔并济。魏教授讲到:校长出思想,副校长出思路,中层出举措,员工出行为。引领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第三,细节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一件事地运行结果要看它的周密精细程度。举例,学校制度如何制定?制度要素,要细化到定:时间第 5 页,人员,主题,责任,定程序步骤,方式,评

10、价标准。规则:考虑周密,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人办合适的事。制度要做到无缝对接,互相补位,分工不分家。要统一思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制度要从下而上地来,这都是细节。学校制度如何执行?决而不绝,活而不乱,宽而不松,细而不碎。在执行过程中要保持头脑清晰,发现问题,细致地研究分析,解决问题。如何做思想工作?要对人尊重,人性化;情感沟通好,再做工作,这个铺垫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做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第四,坚守做事要有决心,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工作中,总会遇到困难和阻碍,甚至在推动一项政策时举步维艰,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志存高远,因为我们拒绝平庸。我们知道越是困难时期越能磨练我们的意

11、志,越是困难时期越能提高我们的境界水平,往往再多一点坚持就会成功。二一五年五月十五日篇三:赴华师大学习体会赴上海华东师大高级研修学习体会小店区西温庄二中武小科G50转眼之间,从华东师范大学回来已经有几天了。可是华师大的那种氛围,久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小桥流水,诗意盎然;荷塘月色,风景无边;八月桂花,香气袅袅;青松翠竹,掩映其间。更叫人难以忘怀的是行色匆匆的学子,童颜鹤发的教授,热情互助的同伴,睿智犀利的专家。短短的一周培训,我收获颇多。在教室聆听专家的讲座,顿觉自己见识之粗鄙;于课下参与学员的交流,才感自己思想之浅薄。于是我生发了许多感慨,那就是“全新的成长,思维的嬗变!”一、对数学文明的发

12、展和数学课程内容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两个讲座是华师大数学系教授柴俊为我们作的。他的渊博的历史学识,丰厚的中国文第 6 页学功底令人钦佩。仿佛他不是在讲数学方面的东西,简直就是一节文学艺术欣赏课。他幽默诙谐而不失严肃,高屋建瓴却又深入浅出,把枯燥干涩的纯数学知识讲得生动有趣,课堂效果可见一斑。通过柴教授的讲解,首先我明白了“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火车头”,数学对于现代文明的作用至大至伟。同时也知道了数学发展的四个高峰,以及各个高峰时期的重要代表成就,而这些是我以前大学时从没有学过的,如今听来耳目一新,收益良多。其次柴俊教授关于数学创新的见解也非常独到,使我使我顿开矛塞。以前我认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13、的进程中走向进步的。听他讲数学也需要“推陈出新”“有了陈才有新,不能光讲新”,于是我懂得了创新不能没有旧的道理。这也就给我们的教学改革以启示,应该“深入课堂教学实际,注重经验反思研究,从而促进教学行为的改变”,这大概就是出新不忘旧的道理所在吧。再次柴俊教授关于如何看待初等数学的讲座更见其数学与文学功底。他把数学的人文意境用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来解释表达,让我们既陶醉在无边的文学艺术欣赏之中,同时又深刻透彻的理解了他的讲座。像什么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来阐释数学的人

14、文意境,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阐释极限,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来说明无限等等。他把各种数学概念都用文学诗词的方式来解读,独到而又独具特色,我五体投地。最后柴教授讲,“德学才识,不要忘记德!”,足见其方正的人品,也是对我们后生小子的谆谆告诫。第 7 页二、对学生的评价有了全新的认识说实在话,没有来华师大培训之前,也知道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但是苦于升学的压力不得不每天讲课做题,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为的是能多考几个重点,多提高一些升学率,其余的一概不管。可是听了王斌华教授的讲座之后,自己的观念有了一些改变。我也在深深思索这个问题。到底该如何正确的评价学生呢?

15、王教授从评价的历程讲到评价的现状,指出了三种不正常的评价现象以及带来的三种严重的后果,照成现在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更严重的是埋没了杰出人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从何谈起!?言之凿凿,确可信据,不禁叫人冷汗森森。原来我每天都在戕害人才啊。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王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分层考试,量力而行,一步步向上攀登”低开高走”,并给我们讲了许多成功的实例。我想我以后也应该按照王教授的做法去做,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欲望,都有成功的可能”。我要把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放在工作的首位,然他们有信心学好数学,有信心获得成功。三、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

16、有个疑问,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有效呢?李振涛教授的讲座给了很好的答案。那就是一个字“实”,一个词“有效”三个关键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有效教学必须抓住一个“实”字,要让课有意义。学生走进和走出课堂不一样,如是否获得了知识、技能和方法,生成了情感态度,培养了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意识、能力和习惯。要使多数学生进步,要在预设之外产生收获。不能上成看上去很美、观赏性很强而不平实的课。“有效”应该这样理解: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只面向少数几个明星学生,培养学生拥有宽广的视野,能运用多第 8 页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要充分研究学生,上课前已经有什么,还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学生之间有什么差异。课堂要做到简约,目标要简约,环节要简约,方法要简约,语言也要简约。“教什么”是对照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会的、有的就不教,学生不会、不懂的,没有的要教。学生自己能学会、能读懂的就不要教了,教师不教,学生就不会的才教。每堂课都要确立教学起点,要从学生不会的开始。学生需要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