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626463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 编辑:李林 点击/评论:450/0 1. 孔子(公元前 551 前 479 )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

2、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

3、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2. 孟子(约公元前 372 前 289 ) 孟子名轲,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 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 性善 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另外,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 圣人与我同类者 、 人皆可以为尧舜

4、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 性善 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 明人伦 的 治人 的 劳心者 。他又以城郭、军队、土地、财物和教育相比,如城郭不完整,军队不多,军器不精, 非国之灾 ;田野未开垦缺乏财物, 非国之害 ;但若 无学 ,则国 丧无日矣 。可见,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 教亦多术 的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对学习好的, 如时雨而化之 (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 ;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对一般的,采取 答问 法,以释疑解惑;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 在德

5、育过程和原则上,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他说: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他还以为不以落后为耻的人将永远落后。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其次,孟子非常重视改过迁善,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他主张 见善则迁 , 闻过则喜 ,并且 与人为善 。他以为一个人能不固执己见,以从人之善为乐,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最后,孟子特别强调意志性格的锻炼。他以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锻炼,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他说: 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他以为一个

6、 大丈夫 ,应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 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也知道生命可贵, 生我所欲 ,但在必要时应该 舍生取义 。这与孔子的 杀身成仁 是一致的。 3. 朱熹( 1130 1200 )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 变化气质 ,他制定了童蒙须知 、 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他认为只有从小打下基础,学成技能,长大以后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在小学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朱熹认为小学的特点是

7、以事教,即 学其事 ,教之以礼、乐、射、御、书、教及孝、悌、忠、信之事。大学的特点是以理教,晓之以致知格物及教悌之理。 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又一特点。他首先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学,必须先 立志 , 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教师教学要 专一 ,不可间断。教学中他注意穷理与笃行。穷理就是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学问, 在即物以穷其理,理穷而后能尽其知 ;笃行就是 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 的实践功夫。穷理与笃行并提,就是知行结合。在教学中,他首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主张教人有序,反复学习和学思相结合。他说: 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

8、有得耳 。朱熹还明确提出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他强调为学要靠主观努力。教师 只做得个引路的人 。 指引者,师之功也。 这正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他主张严格要求,明细规定,多从积极方面教导,少从消极方面防止。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4. 王守仁( 1472 1528 ) 王守仁是明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他主张从 致良知 入手,通过教育,把个人的私欲灭掉,保存各人固有的天理 良知 ,养成封建道德品性。教育就是要陶冶人格。 操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 王守仁从 致良

9、知 出发,在教学原则上提出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重视躬行实践。认为真知必须行,应在行动中学习,以求真知;重视独立思考。认为教学是要引导学者 各得其心 ,学习贵于 自求 自得 ,学问要旁人 点化 不如自己解化 ; 主张循序渐进。他认为学习必须 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师教人如医生治病,要辨症施治, 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 。 5. 蔡元培 (18681940) 蔡元培是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他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

10、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 “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 。 他提出了 “ 五育 ”(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 并举的教育方针和 “ 尚自然 ” 、 “ 展个性 ” 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

11、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 “ 美育的专题 ” 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 “ 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 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 、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6. 梁启超( 1873 1929 ) 梁启超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 中国之衰乱由于教之未善。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条,皆归本于学校。 他曾著新民说 ,认为 变法 必先 变人 , 变人 必须 育才 , 育才 就是教育。这种把办教育看作是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关键的主张,虽然对教育的作用估价过高,但其重视

12、教育这一点却是可取的。 他在论教育定宗旨中,指出人类与动植物的不同,就在于做事有目的,办教育更不能没有目的。康有为虽曾提出培养人才,开发民智,而梁启超认为这还不够,教育还要有正确的目的。这是他独特的贡献。他认为培养只图升官发财的官僚、汉奸之才这样的教育目的有害无害,是错误的。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新民。他反对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提出培养人才要有国家观念,这种思想在当时曾大放光辉。 7. 徐特立( 1877 1968 ) 徐特立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活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卓越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延安时期,他根据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

13、教育总方针,提出:要研究科学,培养科技人才。 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迫切需要知识分子 。 他注重自然科学的教育和自然科学人才的培养。重视教学方法。他主张,要给大众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给已有的知识。他还指出: 我们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只会接受书本子上的现成知识还不够,还需要能够发现新知识。那就更需要从手脑并用的劳动中,改造事物,分析事物,综合事物,才能得出关于事物的一些新知识。 他主张 灵活使用课本 ,反对把 课本神圣化,使学生都不用脑 ,如果 师生都成为课本的审查者和编辑者 , 学习的成就就必然是可惊的 。此外,他还很注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少而精等。 关于思想教

14、育,徐特立在他的教育论著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基本观点教育。他说: 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 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以“ ; 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纪律教育。他认为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反对体罚。他指出,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修养, 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8. 鲁迅( 1881 1936 )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鲁迅极其重视科学知识。他指出: 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

15、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 鲁迅主张搞文科的也要学自然科学。鲁迅把中华的复兴、民族的自强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战士,向旧社会的恶势力作韧性战斗,求得自身的彻底解放。他说: 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 。 他关心青年的学习,但反对读死书。他说: 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橱。 他提倡读活书,指出青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 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他鼓励青年学习社会科学,并一再指出学文科的也要看关于科学的书,学理科的,要看看文学书, 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他教育青年学习要做到坚忍、认真、韧长。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如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他反对注入式,主张启发式。鲁迅对陈腐的注入式教学法有切肤之痛。他认为注入式违背人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他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