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关键词反解读新修订的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3618461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大关键词反解读新修订的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六大关键词反解读新修订的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六大关键词反解读新修订的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六大关键词反解读新修订的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六大关键词反解读新修订的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大关键词反解读新修订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大关键词反解读新修订的(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1 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

2、程标准(2011 年版),并于 2012 年秋季开始执行。据了解,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外语等主科和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其中,外语科目的课标还细化到英语、日语和俄语三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次课程改革着眼于建立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2001 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

3、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课程标准有待修改完善。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基于上述背景,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工作。六大关键词反解读新修订的小学 科学课程标准(2011-

4、05-15 14:24:40)转 载 标签: 杂谈分类: 科学论文过去的一年里,在小学科学教育界最热的一个词,不是“探究”也不是“动手做”,而是“课程标准”,更准确地讲是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因为一个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课程标准,既能推动该课程的发展,又能引领该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一定是会被广泛关注的。确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以下简称“ 课标修订组”)自 2007 年3 月筹备、组建并正式开展工作,时至今日,历时三年多。期间课标修订组开展了多次课标修订组委员会议、专题研讨会,同时分别以座谈、问卷、听课、网站发布等多种形式开展深入调研工作,广泛征求各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意见,此外

5、还从国内到国际进行了比较研究,使课程修改稿渐趋国际先进水平,这些都为课标修订工作的科学性、先进性、继承性和实用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逐步形成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16 年级)送审一稿至四稿、送审稿乃至新修批注稿。课标修订组人员强大堪称历次之最,其中包括从事不同领域科学研究的专家 7 人,来自第一线的教研员 2 人,原课标制定组主要成员 2 人、高师科学教育专业协作组代表 1 人、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 1 人、基础教育司推荐专家 2 人、“做中学”项目专家 1 人,他们为优化课程标准以及争取小学科学的学科地位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么多有影响力的人来关心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并为之奔走呼号,出谋

6、划策,而且还有实际的成果,毋庸置疑这是一件大好事,它会推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建设的标准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家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但是在三次研读新修订的课程标准送审稿以及浏览课标修订组工作网站(http:/)有关介绍以后,欣慰之余,也隐然有些忧虑,思索和追寻就从本次新修订课程标准中呈现的几个关键词开始,一起做个逆向解读。关键词 1 16 年级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请勿转载, 2011 by WangChengru这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最具根本性的变革(reform)。课标修订组根据国际上主要国家的课程设置现况和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调研,以及近年来学习科学研究

7、的最新成果,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年级段由原来的36 年级修订为 16 年级。而“从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是“此次修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底线”,否则“修订没有任何意义”。对于这一点,全国的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是很振奋的。但是对于课标修订组所言“为什么三年级作为科学课的起始点?”无人回应的还有一种理解就是无须回应。一方面这并非是原课标制定组的不负责任而造成的这一个结果,而另一方面“从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也绝非是一个小学科学教育的最优化拯救方案。道理很简单,课标修订组根本没有必要去做所谓的“科学教育从一年级开始是可以的”可行性报告,尽管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中国多年

8、的“做中学”实验证明科学教育是可以从幼儿开始的,中国传统的科学教育也是从低年级开始的,上一轮的自然课程教育也是从一年级开始的,总之一句话,科学课是可以从一年级开始的,当然也可以从三年级开始,课标修订组的命题和他的使命在逻辑上并没有对等起来,上述的“从一年级开始是可以的”不能代表“从一年级开始是必须的”,正像地球上零度经线为什么是从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通过一样,这是人为设置的。其实,即使其他国家的科学教育都是从一年级开始的,我们从三年级开始也未必是错误的,至少在逻辑上没错。那么,新课程改革为什么从三年级开始学科学,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日本。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模型沿袭日本的方案,前任基础教育司司长

9、朱慕菊曾留学日本,这是否也可以做个佐证。其实,方案源自何处本无所谓,只要能够有效施行就可以,日本的那个方案应该也是可行,至少日本教育部不会拿日本的未来开玩笑,同时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单单是美国的可行。另外,方案是否可行,还要看本土的适应性,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地区差异显著,如若真“从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我们的师资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难以保证,这势必将影响这次变革的有效性。此外,课标修订组领衔修订的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若从一年级开始,必然牵涉到品德与生活课标的相关内容调整,还必然牵涉到整个课程计划的调整,而这就不再是一门学科课程标准的事情了,显然超过了课标修订组的职权范围,实际上这代

10、表了又一轮新的课程改革的开始。关键词 2 科学课课标修订组坚持“从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是期待我国的科学教育能够从启蒙教育做起,实现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年段上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为今后构建 19 科学课程标准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筹划和谋略是积极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从课标修订组强烈批评科学从三年级开始,就可以看出新修订的课标其实是混淆了科学课和科学教育这两个概念。科学课,即科学课程。由于课程与教学有着胎联式的关系,科学课,也可以广义的理解为科学课教学,或称科学教学。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教学就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科学教

11、育是以全体青少年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并涉及技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整体教育,以期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发展社会生产力,改良社会文化,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显而易见,教学与教育二者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除教学之外还包括其他多种活动与体验。我国的科学课从三年级开始,并不意味着科学教育从三年级开始,幼儿园有科学教育的内容,甚至在社区和家庭也有着广

12、泛的科学教育内容。那么一二年级的科学教育呢?存在于品德与生活这一门学科里,也存在于语文、数学这些学科里,三年级开始才独立成为一个学科。关键词 3 科学素质这是新修订课标里最突兀的一个变化(change)。新课标的表述里出现了一个新词 科学素质,这个词替代了上一版本中的一个核心词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至于为什么需要替代,课标组没有给出相应的解释,在修订说明里没有留下半个文字。科学素质一词应该是出自我国出台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年)。纲要称: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

13、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有意思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10 年 11 月 25 日对外发布第 8 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中国科普研究所,2009 年 11 月至 2010 年 5 月)结果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随后中国科协表示,今后将继续做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这一基础性工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 年)的制订和实施提供支撑。而在国际上对公民科学素养涵义的理解和表述中,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美国学者米勒、欧盟国家科学素质调查的领导人

14、J杜兰特等的表述最有代表性。综合起来,科学素养可以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这是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那么是国家文本混淆了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概念,还是 课标修订组这次决定放弃国际标准,准备要走中国特色之路呢。关键词 4 核心课程这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课程性质需要回答“该课程是什么”,然后再讨论该课程具有的性质。课标修订组修订了小学科学的课程性质,从现行的科学启蒙课程,到首要突出其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以明

15、确科学课程在小学阶段的重要地位。核心一词在中国代表着什么,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核心课程究竟是什么,恐怕不是多数人能够语焉其详的,然而新修订说明中没有对此解释。在横向比较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他各门学科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性质的描述多有不同:初中科学: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音乐: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的一门

16、必修课。美术: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由于各门学科定义的角度不一致,乃至叙述结构、句法结构都有很大差异,所以还是让我们回到问题的原点,重新来审视一下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又称课程形态、课程原型。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由于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判认维度上的差别,课程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国家课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