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古长城探考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580585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国古长城探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齐国古长城探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齐国古长城探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齐国古长城探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齐国古长城探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齐国古长城探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国古长城探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齐国古长城探考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的齐长城,距今已有 2600 余年的历史。它横亘山东,几乎把山东省分为南、北两半,蜿蜒于 1518 座山峰,途经 19 个县市区,全长1237.8 里,史称“千里齐长城 ”。齐长城规模壮观,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体现了齐国作为春秋首霸和战国七雄的雄厚国力,反映了东方泱泱大国的气势雄风。 齐长城修筑的原因 齐长城是齐国特殊地缘政治的产物,是齐国对外军事斗争的重要防御工程。历史学家张维华先生认为:“春秋间,列国诸侯,竞相争伐,或因河为堤防,或沿山置障守,其所谋以自立之求,愈之且密。至于战国,车战之制渐息,徒骑之用渐广,战争范围,益为扩大,于是有

2、长城之兴筑矣。齐国因设齐长城,当与此相关。 ”中国古代长城研究专家罗勋章先生也指出:“在长期频繁的战争实践中,齐人或从防敌御敌的功能中得到启示,借鉴城池防御的手段,萌发了建筑不是周圈封闭式的城墙联想,在平地筑起与障水毫不相干的高大夯筑土墙。其动机已不是为了障水,而是为了御敌。长城于是产生。 ”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期间,发生大小战争 480 余次。而各国间的不断争夺兼并,又迫切要求加强防御工事,修筑长城就是各国通用的一种重要办法。地处东方的齐国,南近鲁楚,西有晋宋,北燕赵。春秋时期,齐国相邻的鲁、晋等国是当时强国,对齐国虎视眈眈,令齐国统治者时时不安。加强西南边防,势在必行。况且,齐鲁交界处又

3、有泰沂山脉相隔,具备修筑长城的自然地理条件,因此齐国首先修建了西段长城。 从地理形势看,齐国受封地在泰沂山脉以北,背靠山,面对海。东面的海洋不需要防范,西面和北面有黄河作为天险屏障,可谓易守难攻,只有南面有出入泰山的陆地大道,直通鲁、晋、楚等国。虽然泰沂山脉是天然的边界线,但因地势开阔,必须设防。春秋至战国初期,各国主要是用战车作战。战车适合在平原地带作战,齐国西南的边境平原自然成为各诸侯国争夺的主战场。因此,齐国当时的设防重点是在西南边境。正是出于防御的目的,在齐桓公时期,齐国开始修筑西段长城,用来阻挡战车。只是到了战国时期,步兵作战取代了车战,步兵以其机动灵活、可以翻山越岭等优势,军事地位

4、越来越重要,这就迫使齐国在修建关隘的同时,还要建好山岭上的长城,以防止步兵入侵。 齐长城的修筑年代 推断齐长城的修筑年代,不仅要分析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形势,而且要充分考虑当时的作战方式和地形条件。春秋至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步兵配合,战争主要在平原地区展开。从战国中后期开始,步兵和骑兵作用凸显。步兵和骑兵机动性较大,丘陵地带容易突破。综合以上因素,我认为齐长城是在二三百年间分期逐段完成的。大致说来,齐长城是由西向东逐段完成的,西段长城的建筑时间早于东段。其所防御国家,春秋时期为鲁国及晋、吴等盟国,菖国及晋、越等盟国。到了战国时期,则主要用以抵御三晋各国和楚国了。著名考古学家王献唐

5、先生认为:”齐长城从春秋时期开始修筑西段,在鲁襄公十八年早已完成;战国齐又向东展修一段,齐宣王时复向东修至海滨,全部完工,使一千多里长城衔接起来,作为齐国南部边境的重要国防线。 ” 1.最初的城墙是用于防水的堤坝,最早始建于齐桓公元年,到春秋中期,齐国完成了西段长城修筑。 水经注卷八曰:“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 ”张维华先生认为:“ 齐长城西南之一段始因于防,其后因军事上之需要,故首先筑为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西部边境平阴邑地势低洼,河流纵横,时有水灾,经常造成“齐西水潦而民饥” 。该区域水害主要来自古济水。因此,春秋时期齐国就在济水东岸、平阴邑西面和南面修筑了防

6、水堤坝,称之为“防” 。由于济水常闹水患,该流域内的诸侯国各自筑坝挡水,引起河道变动,危害他国而引起纠纷。为此,公元前 651 年,齐、鲁、宋、卫、郑、许、曹等诸国会盟于宋地葵丘,齐桓公在会上宣布周襄王禁令中就有各国之间不要阻塞河道的命令。而平阴邑又是齐国西南边陲重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战争中,齐国统治者发现堤防不仅可障水,而且可用来阻挡敌人入侵,于是便将原有堤防加固加高、增修延长,称之为“巨防”“钜防” 。为了便于车马人员出行,在堤防上设一便于通行的豁口,称为“防门” 。防门外掘壕沟引济水入内,以增强防御功能。这就是齐国最早修筑的用于防止敌人入侵的长城。竹书纪年称“齐筑防

7、以为长城 ”, 战国策秦策一称“长城钜防” , 史记 楚世家称“还盖长城以为防”,都说明“ 长城 ”由 “防”发展而来,初时 “防”即后来“城” 。 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溴梁之言,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 ”晋国等十二国联军压境,齐灵公亲自在平阴指挥抵御,拒晋军于防门之外,使晋军久攻不下。此时的防门绝不会是孤立的“门” ,应该是两侧有坚固的“钜防” 。这说明齐国当时已有长城守卫。齐灵公在位于公元前 581 年至公元前 554 年。这段史实证明,西端齐长城防线,春秋中期齐灵公时就已建成,并在公元前 555 年就已经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为缘于水利工程的防,所

8、以齐长城本来的名字叫“巨防” ,即便到了战国时期, “长城 ”的名字叫响之后, “巨防”依然是齐长城的别称。此后,齐人由此还修建了泰山西侧其他几段巨防,以作为防敌御敌之用。 至于齐长城西段最初的修筑时间,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目前史学界也多有争论,我认为,齐长城最早修建的上限在齐桓公元年即公元前 685 年。国光红教授在齐长城肇建原因再探中也认为:“西段齐长城始建于齐桓公元年,止于齐灵公二十七年。至战国齐宣王时。另据管子轻重丁篇记载:“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齐地方五百里阴雍长城之地,乃齐国之一,非谷类植物难生。 ”齐地方五百里,正是春秋中叶齐国的疆域。因为到了春秋晚期,齐灭莱、菖、纪等国后,齐地方 2000 里了,此时齐国的四界是“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这说明,春秋中叶时,齐国已有长城存在。另外,在洛阳城东约 35 里的太仓古墓中曾出土编钟一套共 13个,其中有 5 个上面铸有铭文“征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的记载。铭文中的长城即齐长城,此段铭文作于周灵公二十二年或周灵公二十三年。据此推断,齐长城建筑于公元前 549 年之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