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578056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6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3.6.1 设计参数1、二沉池的设计按照以下规范:6.5.1 二沉池的设计满足以下数据6.5.2 沉淀池的超高不应小于 0.3m。6.5.3 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采用 2.04.0m。6.5.4 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泥管。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宜为 60,圆斗宜为 55。6.5.5 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除设机械排泥的宜按 4h 的污泥量计算外,宜按不大于 2d 的污泥量计算。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 2h 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生物膜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 4h 的污泥

2、量计算。6.5.6 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 200mm。6.5.7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 1.5m ;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 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 0.9m。6.5.8 初次沉淀池的出口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 2.9L/(sm);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 1.7L/(s m)。6.5.9 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6.5.12 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水池直径 (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 612 ,水池直径不宜大于 50m; 2 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 13r/h,刮泥板的

3、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 3m/min。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3 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 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 0.3m; 4 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 0.05。2、设计流量 Q=3.0m3/s=10800m3/h水力表面负荷 q=0.9m3/m2.h,沉淀时间 2h3、污泥回流比 R=50%,SVI=83.3 l/40mg5.12XrR10g/l3.8r63.6.2 设计计算设计中选择八组向心辐流式二沉池,N=8 座,每座设计流量为3.0/8=0.375m3/s,从氧化沟流来的污水进入集配水井,经过集配水井分配流量

4、后流入辐流式沉淀池。1、 沉淀部分有效面积q360QA式中 A沉淀部分有效面积(m 2) ;Q设计流量(m 3/s);q 表面负荷 m3/(m 2.h) ,一般采用 0.51.5 m3/(m 2.h m3/(m 2.h)设计中取 q=0.9 m3/(m 2.h)21509.670A2、 沉淀池直径式中 D沉淀池直径445m.150取3、 澄清区高度tqh2式中 沉淀池澄清区高度(m)T沉淀时间(h),一般采用 1.53.0h设计中取 t=2h, 1.8m20.924、 污泥区高度AXrQR1h2式中 污泥区高度(m)2 T污泥区停留时间(h)R污泥回流比(%)X氧化沟中污泥浓度(mg/l)Xr

5、二沉池排泥浓度(mg/l)设计中取 T=2h,R=50%,X=4000mg/l,Xr=12000mg/l35m.101240435.h2 5、 池边水深 22式中 h2池边水深(m) 3.15.186、 污泥斗高度tg2Dh15式中 D1污泥斗上口直径(m) D2污泥斗下口直径(m)污泥斗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设计中取 D1=4.0m,D2=2.0m, =6073.1tg602.-4h57、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高度 iD14式中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高度(m)4hD沉淀池直径(m)D1沉淀池污泥斗上口直径(m)i沉淀池池底坡度 设计中取 D1=4.0m,i=0.05 1.0m.250.245h4 8、

6、沉淀池总高54321hH式中 H沉淀池总高(m) 二沉池超高(m )1池边水深(m) 沉淀池缓冲层高度( m)2h3沉淀池底部圆锥体高度(m) 污泥斗高(m )4 5h设计中取 =0.30m, =3.15m, =0.8m, =1.0m, =1.73m12h34598.67.108.5.30.H9、 校核径深比二沉池有效水深为 4.25m,直径为 45m满足规范 6.5.12,二沉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26.14.D宜为 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 50m。10、进水槽的设计采用环形平底槽,等距设布水孔,孔径为 50mm,并加 100mm 长短管。进水槽设进水槽宽度 B=0.8m,槽中流速取 v=1

7、.4m/s槽中水深 h vBR1Q式中 h进水槽水深(m)R污泥回流比(%)B进水槽宽度(m)V进水槽中流速(m/s)50.8.41375.0h进水槽布水孔数布水孔平均流速 Gm2tn式中 Vn配水孔平均流速,一般取 0.30.8m/st导流絮凝区平均停留时间 s,池周有效水深为 24 米时,取 360720s污水的运动黏度,与水温有关 Gm导流絮凝区的平均速度梯度,一般可取 1030 -1s本设计中取 t=700s,Gm=20 ,水温为 20时, =1.0610-6m2/s-1ss/7m.006.72Vn布水孔数 n= SRQ式中 S单个布水孔面积(m 2)个37405.7.13n2布水孔间

8、距n2BDl式中 l布水孔间距(m) D二沉池直径 (m)B进水槽宽度(m) n配水孔数(个)375m.03728.451.l校核 Gm2121tvGm式中 V1配水孔水流收缩断面的流速 m/s,V 1= ,取 =1nV2导流絮凝区平均向下流速 m/s,V 2=Q/ff导流絮凝区环形面积 m2设导流絮凝区的宽度与配水槽同宽,则V2=Q/f= 05/s.80.-453.17BDRQ=20 ,在 1020 之间,满足要求。6220.7Gm1s112、出水部分设计环形集水槽的设计 采用周边集水槽,双侧集水,每池只有一个出口。集水槽宽度 b 4.0kq9.集式中 k安全系数,取 1.4集水槽流量(m/

9、s)集70m.695.37.0419.b4.集水槽起点水深为 =0.75b=0.750.70=0.525 0.50m起h集水槽终点水深为 =1.25b=1.250.70=0.875 0.90m终出水堰设计出水采用 90三角堰,单个三角堰流量 q1 47.213H.式中 H1堰上水头(m) ,设计中取 50mm0.5.34.10.534.q47.22.7三角堰的个数 n1= =Q)(9.个外侧出水堰中心距 l1= L1nDl内侧出水堰中心距 l2= 2l式中 l1外侧三角堰中心距(m) l2内侧三角堰中心距(m)L1外侧三角堰周长(m) L2内侧三角堰周长(m)n1外侧三角堰个数(个) n2内侧

10、三角堰个数(个)D1外侧三角堰圆周直径(m) D2内侧三角堰圆周直径(m)设计中取 D1=41.8m,D 2=40.4m,n 1=410 个 , n2=396 个=1nl3m.049.3= 2l 2.6.13、校核堰口负荷 1D6.3Qq式中 二沉池堰口负荷(L/s.m)Q单座二沉池设计流量(m 3/s)D1出水渠平均直径(m)设计中 D1= =41.1m25.08.02451.7L/sms/41.36q 满足规范要求。14、校核固体负荷AQXR24G式中 G固体负荷 kg/(m2/d)X悬浮固体浓度 mg/lA二沉池水面面积(m 2)满足要 )d/150kg(m)d./(6kg.19150.

11、43.24 22求。15、二沉池及出水堰计算简图 160 13202080272418 240 三三三三8080 8024080三三三三三5070三三三三 1 三三8三三三三三三1DN30 25020三三60R19802604500 45三三三 三三(三三)DN10 1-三三三三三三1DN150三三三三三三三DN30DN60三三三三R207R205R20R10196R2503817503.6.3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备选择1、刮吸泥机由池径 45m,选择 8 台 ZXG-45 型中心传动单管刮吸泥机,刮板外缘线速度 3.5m/min,电机功率为 0.75kw,池深 3.54.5m,厂家:佛山市顺德区新泰隆科技有限公司。2、出水堰板 二沉池出水采用双侧出水三角堰,三角出水堰根据设计堰板的规格选择,材料为不锈钢制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