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555382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题 目: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学 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 业: 伦理学 学 号: 201640100017 姓 名: 王素 班 级: 2016 年(一)班 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摘要: 近些年来,社会上“宗教热”现象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冲击着高校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应准确把握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存在原因,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影响,以及从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高校开设宗教基本知识的选修课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

2、康和法律意识教育等方面,探索如何正确引导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信仰问题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而是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论述那样,“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头脑中的幻想的反应”。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文化引领、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传承、保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种专门人才的后备军,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高校大学生有无信仰以及信仰什么都将

3、关系到祖国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当前时代,面对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宗教热”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不断升温,关注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以期推动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存在现状及原因分析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渠道、方式,努力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高校大学生,近来社会上“宗教热”的现象,还是在他们一些人中得到了印证,并以其独有的特征,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冲击着高校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存在现状1、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趋势

4、高从信仰状况上来看,大学生中宗教信仰者比例不高,但发展趋势不可轻视。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安徽合肥学院与安徽合肥蜀山区委联合开展的“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960名大学生中,赞成并信仰某种宗教的有65人,占总数的6.8%。2006年,在广西调查的大学生中,有72.4% 的学生对信仰宗教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认为是个人的事情;在东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0.8%的学生认为宗教与科学并不对立,有54.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信教纯属私事,对社会没影响。从以上各地资料可以看出,宗教信仰在高校学生中的出现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与我国统计的全国平均比例不到10%的1亿信教者人口相

5、比较,高校学生信教的比例是偏高的,这也与以往人们所认为的信教者老年人多、低文化层次多的看法是不相符合的。2、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趋于表面化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具有非本质性、表面性的特点。一些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并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他们对宗教信仰的认识较为肤浅、表面化,更多是受来自社会、朋友、家庭、民族的影响,这使得大学生的宗教认识具有非本质性、表面性特点。对宗教理论、宗教历史、宗教理想、宗教内涵等,他们认识模糊;对宗教节日、宗教忌讳、宗教礼仪等问题,他们认识肤浅。许多大学生之所以对宗教产生兴趣,主要是因社会、家庭的影响,或者仅仅是对宗教场所的建筑和宗教活动中的音乐、绘画等感兴趣。宗教

6、及其文化以其特有的外在性、亲和性、神秘性、抚慰性吸引了一部分大学生群体。这也是大学生这一特殊“信教”群体与其他宗教信徒的本质不同。另外,在对待宗教本质的问题上,部分大学生还不能正确区分宗教与愚昧迷信之间的关系,固然,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有一些共同点,但两者之间是有着明显的、本质上的区别的。然而,在回答“您认为宗教信仰是什么”的问题上有7.32%的大学生认为是愚昧迷信。如果搞不清楚宗教与迷信之间的关系,把宗教和迷信看作一回事,势必把凡是信鬼神和命运的人都看作是宗教信徒,这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因此,从整体上来讲,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观仍多数停留在宗教信仰的表面,而没有走进

7、其实质内容。3、高校大学生对国内宗教信仰政策理解不深一些大学生只知道我们党和政府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却不知道这一政策不适用于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信仰最彻底的无神论,而宗教则是以“神不灭”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因而共产主义与宗教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共产党员与宗教信徒在信仰方面是完全对立的。我们党明确规定,共产党员不能信教,不能活动;对有宗教信仰的共产党员,要教育和帮助其摆脱宗教影响,长期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但生活在基本上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党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这一规定,既要做到从思想上同宗教信仰划清界限,又要在生活中尊重民族习惯,以利于联系群众。

8、另外,在社会上一些关于“您觉得共产党员是否可以信仰宗教”的调查中我们得知,大部分大学生对宗教和相关宗教政策无知或一知半解,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有 61.06%的大学生认为共产党员可以信仰宗教,有21.69%的大学生认为在共产党员是否可以信仰宗教的问题上无所谓,两者关系不大,仅有 1726%的大学生认为共产党员不可以有宗教信仰。这一情况说明,部分大学生在共产党员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上认识模糊不清。(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原因分析新时期,促使一部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较为复杂。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是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1、高校主流理想教育的缺失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进入

9、政治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了社会结构失范与社会结构重建,也带来了主流意识的缺失和主流价值观的软弱,导致民众精神贫瘠和信仰危机以及社会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这与我们进行的理想教育以及由此形成的高校学生希望社会公正、平等和自由追求财富的意愿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对主流话语的反感和逃避。2、民族及家庭因素的影响有些高校大学生本身就是回族、满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其民族具有信教的传统,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信奉相关宗教了;有些高校大学生,其家庭祖辈或父母信仰某种宗教,他们从小受其熏陶、感染,导致

10、他们信仰宗教的机率大大增加。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中心意识很强,固执己见、心理封闭,又缺乏足够的解决问题、应对挫折的能力,在信仰缺失以及感觉无所适从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走向宗教所宣扬的那种超越精神、道德戒律和所践履的慈悲济世的生活方式,以寄托自己的精神理想。民族及家庭因素对一些信教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根深蒂固的,并且难以通过社会及高校的后天教育加以改变。3、宗教自身的独特魅力宗教历史悠久,有着一定的神话传说等作为依托,宗教文学作品及具有宗教色彩的建筑雕塑艺术大量展现在我们周围,加之它们借助电影、光碟、动漫作品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很多学生深陷其中,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不自

11、觉地践履着一些以宗教文化为底蕴的流行时尚。4、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操控不可忽视的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一直把利用宗教进行政治渗透作为他们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出于此种目的,国内外一些人便利用宗教信仰腐蚀麻痹一些高校学生,加紧对我国进行宗教渗透,企图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二、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影响高校宗教信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马克思主义者对宗教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宗教本身具有展示、道德规范、慰籍心灵、稳定情绪、组织整合等功能。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既不能忽视高校学生的宗教 信仰,也不应当把他们的宗教信仰看成是凶神恶煞、洪水猛兽。辩证的

12、看待宗教文化的功能,重视发挥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之一。挖掘和发扬宗教文化某些内在的积极因素为当前的社会建设和改革事业服务,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向前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价值观的精髓。另外,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实际代表着社会更加注重个性发展,也代表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当然,我们更应该重视高校学生宗教信仰带来的社会消极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一) 它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宗教文化宣扬以有神论为特征的唯心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

13、观。宗教是一种以神灵论为特征的、颠倒了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反科学的,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本质上是相抵触的。而大学生由于分辨能力还比较弱,加之对宗教神秘色彩的好奇,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受到宗教唯心主义的影响。宗教文化鼓吹消极的宿命论,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上的神灵论,必然导致人生观上的宿命论。消极的宿命论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是直接对立的。大学生如果不能认清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正确对待人生命运的差异和变化,特别是个人遭受的挫折,一定程度上就容易受到宗教文化宿命论的影响。(二)宗教道德的某些消极因素,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

14、道德意识道德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通过调整人的行为,使之相互承担道德义务而自然形成的。真正高尚的社会道德行为是人出自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责任感对他人和社会做出奉献。宗教文化一方面把传统道德规范抬高为神圣诫命,另一方面借 此说明神对人的控制,来强化宗教的权威,在此情况下形成的仅仅是无条件服从神的宗教道德。当然这种道德在某些方面或客观上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但对于培养和发展健康的道德意识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无助于培养大学生自觉的道德义务感和健康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三、正确引导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历史证明,宗教信仰决定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决定了民族思想

15、,民族思想决定了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决定了民族行为,民族行为决定了民族命运。因此,在尊重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的情况下,我们应着重加强共产主义信念主流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建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基石,使高校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寄托和充实。(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客观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就是要培养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高度的实践性和强大

16、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能更准确的认识宗教的本质,认清宗教产生的根源。当然,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针对性。(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等基本内容。高校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三)开设宗教基本知识的选修课程开设宗教基本知识的选修课程,用科学知识武装大学生。能否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