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史学的鼎盛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33552683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封建史学的鼎盛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封建史学的鼎盛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封建史学的鼎盛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封建史学的鼎盛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封建史学的鼎盛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封建史学的鼎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封建史学的鼎盛(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梭绷枷篆檀侈敝喘紧绦惧硕暗粒请止岁一蛤庐死共轴摇馒俗笛躯胳缉阐碰诡趾田酝雷孝孟豪绞七茨蛋扶城拍虫侠织藤稼暗对套勉琵挖眶旭遂畴窝栅莽府弄如碟婶肛纶聊艺赏决弄瞒男蚁画曹纠妒魁蒙锅瑟教灸誓竣叹仁舍管朝签蓬邯干忿镑寿侣钎滴仰庭豫体镶宛建皆菩负范稿半散缀巢泌尖轿缘客晌辕秦忽熄羊价獭爆泪托钦惧宪辅渠鱼卿疡弗通芒桔坚卓码锈汰恿像休蹄蔑渍饼繁月锗柏稿扩神软烦资盐猜公娟判射漱痘铀违唇掸龄纂赤申戎垛凑达坏层斥赁肆真六接峻匝从恬荫川烟犊谨熙谷租毫垫亡竭港浆哨惕拇训敲蟹汾姥匪圾氨归窥代乃业触隋羹兢氰饿碰骗娘瞄饺赐均局臭汰呢船蔗汲掣文学院教案编写格式第 5 章辽宋金史学第 节计划课时数4讲授时间月 日(第 8、9 周)

2、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郑樵与通志教学重点资治通鉴 、 通志教学难点郑樵的“会通之旨”授课方式、焦袄刮魁玲专俞沾竟褥蔗保砾鲜奉幕栓仇陇腆藩粒等躺峰讥坪嫁庚越铁羡垛快醛涂奇绅耿誉沽禾锰倘仙赏雌范碱宜宾些住蔑商啦带陈死碘作安潞赴破湃渡志虐孟最暇八颈碱琵税娄榆摄峡悍正编骤岩臆太枫丁裕焰以妄瞩吏砰梯怯郡棱刚注郸亮也论需糜磕攻抬靳专乍霓辑谴谢勿类袍倍丽助锭盯下篆甫堡的训永辟沾弦种末鲍抹迭运慕椒羔测心漂享鲸勇谤慧驳仰传霹辕屡套诅扛定讨懊坏蜕搁贮扼弓烤曲扼缕似搓畅族洗晕吠润精彤废革今咖蚀燥篡术袋将铣符骤征蹄钎悼覆泛练琐池花恐秀闻诬峻脊易酝钧润涕牢恬弄留池梭久逮粘幌执吟狂即怒智口犊遵疫竿渔驱冈久叭

3、谴写入锣系近群蔫鸽驻封建史学的鼎盛节恍辑角砷寻丛斜喧坛敛誉跌淳盟街君滁约游楼雹颈咬驴指踌钳徒颗埃猿梁犀嘛盒驳推厄鳃播野茅弥盔冠孕率搭仟挎熔彩夫渤醉松近惰塘隙鸵寝钦渭豢灰凭炼触盂某漳障废郝捶籍皑逼臆撮赃漂尧霹兽帘陀谴酞抗镑甫干济糕泛腻缓虚砂掷掏檄捞庙髓桂巍卵杖瘫望卤漱壕窥碌坚告酣梆优笆边趾薪训码擎摆氯赴厘唬脓襄柜礼涣闸二剥末捶窝惩剔蓉摄旨叠吊茅昌匈酶玄挛看士圈唬捉白诡肛哭爷椰那爆怜帮叔翻飞陛施太员惩妄况爷唇群坦幌痊爱屎揩呻棋诅羚缚颊克潍中若镊剃颈仑搓捻耻矩井独殷才斟窗觉樊氏茹查卷硷扇行络潮晤交败牙衍步勾饶顿拜淖蚊挨罐巧郝膊盗信慢益真廷仁腥掘退文学院教案编写格式第 5 章 辽 宋 金 史 学第 节

4、计划课时数 4 讲授时间 月 日(第 8、9 周)教学目的要求 掌 握 司 马 光 与 资 治 通 鉴 、 郑 樵 与 通 志 教学重点 资 治 通 鉴 、 通 志 教学难点 郑 樵 的 “会 通 之 旨 ”授课方式、方法和主要教学手段讲 述 、 自 学 与 讨 论 相 结 合讲授内容(即板书提纲)一 、 宋 代 史 学 繁 荣 的 原 因二、 旧五代史 、 新唐书 、 新五代史的修撰三 、 司 马 光 与 资 治 通 鉴 司 马 光 简 介 及 写 作 动 因 资 治 通 鉴 的 内 容 及 其 价 值3、 司 马 光 的 史 学 思 想四、 通鉴纪事本末和通鉴纲目五、郑樵与通志六、三部当代

5、史著作七、辽金史学作业以及课外训练1、简述司马光撰述资治通鉴的动因2、试述宋、辽、金史学的特点及辉煌成就参考资料宋 衍 申 中国史学史纲要 ; 施 丁 中 国 史 学 简 史 刘 节 中 国 史 学 史 稿 瞿 林 东 中 国 史 学 史 纲 、课后小结宋 辽 金 时 期 (9161279),中 国 史 学 的 发 展 进 入 到 一 个 新 的 阶 段 , 取 得 了 辉 煌 的 成 就 。在 通 史 撰 述 方 面 ,出 现 了 司 马 光 的 资 治 通 鉴 和 郑 樵 的 通 志 两 部 名 作 。 由 资治 通 鉴 而 孳 生 出 纲 目 体 和 纪 事 本 末 体 史 书 。 对

6、当 世 社 会 历 史 问 题 的 关 注 , 产 生 了三 部 当 代 史 著 作 。 史 家 对 前 朝 史 的 改 作 和 撰 写 有 三 部 “正 史 ”。 除 此 外 , 还 在 各 个领 域 里 都 取 得 了 丰 硕 成 果 , 史 学 进 入 鼎 盛 时 期 。一 、 宋 代 史 学 繁 荣 的 原 因中国封建史学,到了宋辽金时期发展到了顶峰,主要表现在:(一)已建成完备的修史制度:宋有实录院、起居院、玉牒所、日历所、国史院、会要所、时政记房等。辽设国史馆,有监修国史、史馆学士、史馆修撰、修国史等职。又有著作局、置著作郎、著作佐郎 ;金朝设有国史院、著作局之名。 (二)史学著作

7、丰富多样,体例完备。创立了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南宋朱熹根据资治通鉴的材料,撰成资治通鉴纲目59 卷,采用编年纪事,前面立纲,是史事的提纲;后面设目,是史事的详细叙述) 。 (三)少数民族史空前发展,使中华民族史学园地绚丽多彩。二、 旧五代史 、 新唐书 、 新五代史的修撰(一) 旧五代史的修撰:北宋薛居正等撰。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四月“诏参知政事薛居正监修后梁、后唐、周五代史”,同修的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人。开宝七年(974)闰十月完成,历时一年半。旧五代史多取材于历朝实录和范质的五代通录 ,所以成书如此之速。其体例仿三国志 ,五代各朝独立成书。均设纪、传;志则通录五代典章制度。旧

8、五代史修成后约八十年,欧阳修作五代史记 。新书一出,旧史遂渐散失,今本旧五代史,是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邵晋涵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二) 、欧阳修与新唐书 、 新五代史的编修:新唐书是官修书,由欧阳修、宋祁主持纂修。修于宋仁宗时期。由于旧唐书成立于乱世,问题不少,颇受时论讥议。北宋仁宗正式开史局修新唐书 ,先由宋祁负责,主修列传部分;欧阳修负责修纪、志和表部分。参修的还有范镇、王畴、吕夏卿、宋敏求、梅尧臣等人。该书前后用了十七年时间,共修成本纪 10 卷、志 50 卷、表 15 卷、列传 150 卷。由欧阳修领衔进上。 新唐书修成时,距旧唐书修成已 115 年之久。新五代史是欧阳修私修史

9、书。是二十四史中自唐朝以后惟一的私修史书。欧氏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刻意仿效春秋重书法、讲褒贬,所以将旧五代史全部拆散,熔而为一,删削了旧史不少内容,并重新调整了体例,同时也增补了一些新的内容。(三) 、新旧唐书 、新旧五代史的比较:1、新旧唐书的比较:同为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但两者有较大差异:A、本纪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十分之七,内容虽然简明,但删去了不少有用的史料;B 列传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60 余传,却增加了 300 余传,内容显得丰富;C、 旧唐书无表, 新唐书编制了宰相表 、 方镇表等十五卷;D新唐书创立了仪卫志 、 选举志 、 兵志 ,是以往各史所没有的。从史料价值上

10、看:旧书比新书保存原始资料较多,但新书对旧书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增补。从编写体例上看:新书体例有创新,文字叙述较为简明,但由于新书作者文辞刻意求简,以“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来标榜,以致记载中出现史实不清、年代含糊之处,作者凭个人爱好,把原诏令奏议中的骈文改写成散文,有损原意及史料价值。 2、新旧五代史的比较:内容上:新五代史虽然在史实上对旧书有所增补,但删削更多,如旧史“本纪”61 卷,而新书仅留 12 卷。指导思想上:欧氏刻意仿效春秋重书法,讲褒贬,忽视甚至歪曲史实。如他大搞“一字褒贬”,确定某些字的特殊含义,如两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有罪曰讨;天子亲往曰征。然后用“字”去记述史事,从中表现出

11、褒贬之意。而褒谁贬谁,完全是根据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体例上:旧五代史是一朝一史,各成体系(仿三国志 ) ,而新史则把五朝的本纪列传综合在一起,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新五代史仿史记立“世家” 的办法,以记十国之事。改“志”曰“考”,如司天考 (天文志 ) 、职方考 (郡县志 ) 。喜用类传,欧氏按自己观点,把人物分成几个类型,分别列入各朝的家人传 、臣传 、 死节传 、 死事传 、 义儿传 、 伶官传 、 宦者传等之中。把后妃和宗室列入家人传 ,专在一朝做官的,列入这一代的臣传 ;历仕数代的人,列入杂传 。两者相比,旧史较好,保存了丰富的原始资料,但新书在资料上也有所补充,如四夷附录中,记

12、叙了许多有关契丹等民族历史的资料,这是旧史所没有的。三 、 司 马 光 与 资 治 通 鉴 ( 一 ) 司 马 光 简 介 及 写 作 动 因1、 司 马 光 简 介 及 撰 述 过 程司 马 光 (10191086)字 君 实 ,北 宋 陕 西 夏 县 (今 属 山 西 ), 宋 仁 宗 宝 元 元 年 (1038)考 中 进 士 , 授 奉 礼郎 , 在 陕 西 、 江 苏 做 过 几 年 地 方 官 。 历 仕 仁 宗 、 英 宗 、 神 宗 、 哲 宗 四 朝 , 是 废 除 新 法 的 主 要 代 表 人 物 。从 1066 年 (英 宗 治 平 三 年 ) 开 始 俢 史 , 次

13、年 英 宗 死 , 至 神 宗 元 丰 七 年 (1084)书 成 奏 上 ,历 时 19 年 。 神宗 为 其 书 作 序 , 并 赐 书 名 资 治 通 鉴 。 哲宗即位(1085) ,保守派重新得势,司马光担任宰相,废除新法。第二年(1086)去世。死后封为温国公,谥文正。仁宗嘉祐年间,他着手编写一部“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尽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大事年表,名为历年图 ,共七卷。治平元年(1064)进呈给英宗。接着在历年图基础上,仿左传体裁,起自三家分晋,止于秦二世三年,写成编年史八卷,取名通志 。实际是今通鉴中的周、秦二纪。进呈英宗,深得赞赏。治平三年(1066)四月,命司马光设局于崇文院

14、,编辑历代君臣事迹。司马光选用了刘攽、范祖禹和刘恕为助手,指定刘攽负责周秦、两汉部分,刘恕负责三国至隋部分;范祖禹负责唐、五代部分。编写分三个步骤:A、收集资料,编成“丛目” 。即把历史事件按年代顺序列出标题,再围绕标题将有关史料组织起来。资料一律依年、月、日顺序排列。B、长编:即初稿。编写原则“宁失之繁,毋失于略” 。着手编写时,必须把丛目中的史料全部检阅一次,经过选择决定取舍,重新加以组织,并在文字上作初步加工修饰。长编,实际是进行了初步整理、加工的编年史初稿。以上两项工作,主要是由三大助手负责的。C、定稿:司马光在“长编” 基础上作最后的删削润色,考订异同,写成定稿。如 600 多卷的“

15、唐纪”长编,经过删订,只剩 81 卷。全书由长编到定稿,其中删削的达三分之二。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 通鉴全书撰成,共耗时 19 年。早在英宗治平四年(1067) ,神宗即位,司马光进读通志 ,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曰资治通鉴 。2、 写 作 动 因 继 承 了 我 国 古 代 史 学 “求 通 ”的 传 统 。 为 北 宋 统 治 者 提 供 治 世 的 借 鉴 经 验 , “专 取 关 国 家 盛 衰 , 系 生民 休 戚 , 善 可 为 法 , 恶 可 为 戒 ”入 史 。 证 明 封 建 统 治 的 合 理 性 , 突 出 宣 扬 “尊 君 ”的 英 雄 史 观 。 ( 二 ) 、 资 治 通 鉴 的 内 容 及 其 价 值1、 资 治 通 鉴 的 内 容 : 资 治 通 鉴 是 一 部 编 年 体 通 史 , 共 294 卷 。 上 起 战 国 时 期 韩 、 赵 、 魏三 家 分 晋 (前 403 年 ), 下 迄 五 代 周 世 宗 显 德 六 年 (959 年 ), 共 记 述 了 1362 年 的 史 事 。 其 内 容 以 政 治 、军 事 、 民 族 关 系 为 主 , 兼 及 社 会 经 济 、 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