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文庙调研报告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3545759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阳文庙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岳阳文庙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岳阳文庙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岳阳文庙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岳阳文庙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阳文庙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阳文庙调研报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岳阳文庙调研报告岳阳文庙调研报告调查地点: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文庙时间:20*年6月8号组员:谭琦琳、唐玉龙、袁栋、禹鸿洋、赵岳缘、杨雨嘉、漆荣延组长:漆荣延作为传统建筑测绘的课题,我们于20*年6月8号下午对岳阳文庙进行了建筑测绘及实地调查研究。不仅获得了所需要的各项数据还学到了传统建筑技艺,这次传统建筑测绘对本期中国建筑史这门课程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对我国传统建筑有了进一步的认于了解。以下是我们这组的调研报告。1岳阳文庙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1.1岳阳文庙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岳阳文庙位于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与驰名中外的岳阳楼隔街相望。位居岳阳市郭亮街学道岭,四周树木苍翠,风景宜人,古人称为

2、“形胜之地”,为一处历史悠久的古代官学。文庙建筑中,以耸立于巴陵古城东门,同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东西相望,素与岳阳楼并称“秭妹楼”的大成殿最具价值。1.2岳阳文庙的历史岳阳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是滕子京任巴陵郡守时为兴办郡学,造就人才修建的,庙中原有伴池、状元桥、回廊、大成殿,为当年岳州“百废俱兴”的壮举之一。此后到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的800多年间。岳阳文庙先后修葺和扩建了30多次。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8月进行过一次大修,在天花板上绘有一幅“盘龙戏凤”,至今依稀可辨,为文物中的珍品。此次大修前的文庙内只剩下了大成殿、东西庑房、大成门、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等。据介绍,这些建筑

3、物的风格为古代建筑中所罕见,其建筑规模的宏大和祭祀设施的齐全,闻名遐迩。第 2 页2.岳阳文庙的建筑特点分析2.1岳阳文庙的平面布局文庙建筑布局坐北向南构成一条中轴线,自南端始,万仞宫墙,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东庑、西庑等左右对称布局。大成殿建于台基之上,地势从入口处开始逐步上升,建筑与地形完美的融为一体。2.2岳阳文庙的空间特点岳阳文庙相比于其它官式建筑最大的特色不是它平面布局丰富明确,(岳阳文庙谷歌地球照片)而是它竖向空间上有力的利用了地形,使建筑看上去更加活泼、灵动并且步步高升之意。大成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内外部空间极其宏伟!.岳阳文庙建筑详析3.1泮池泮池,

4、是个架着石桥半圆形的水池子,于周礼中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池,就好象进入了最高学府。我低头看看,龙从侧壁上吐出水柱,深深的泮池中,几条红鲤鱼寂寞地游动。“鱼跃龙门”,何其不易!3.2状元桥进入文庙,就看到一个半圆形的池塘和一座石质拱桥。拱桥叫做状元桥。状元桥上有数个石狮子和石莲花,虽然布满了青苔,但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在古代的时候,行人至此桥,武官下马,文官下轿,步行入庙,显示对孔子这位大成至圣先师的尊重与膜拜。3.3棂星门棂星门是指在两根木柱之间的上部架设横额,构成门框,再安上双扇门,一般用于住宅和寺庙的外大门。明清以后,在陵墓和坛庙,棂星门的两根立柱多改

5、用石柱,常见于孔庙或其他类似的建筑前。棂星即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棂星门指的就是天门,所以宫室、祭祀建筑(如天坛)、坛庙和陵寝建筑都设有棂星门。岳阳文庙的棂星门显得并不高大,但庄严依旧。正面中央书有棂星门三个金字,两边分别是“道观天地第 3 页”“德配古今”“金声”“玉振”。石坊的柱子和枋上有镌刻了龙的图案,生动威严棂星门是文庙(孔庙)类建筑中轴线上的第一道牌坊门,出现时间不晚于唐代,分南方式样和北方式样,按材质分木结构和石结构。北方式样简洁,突出气势之宏,南方式样精致,讲究雕刻之美。3.3岳阳文庙大成门两侧有廊与两庑相连。两进深五开间,中开三门,中间是石

6、踏门,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每块门板有七乘七共四十九颗门钉。左右有两间厢房,门左为名宦祀,右为乡贤祀,外为棂星门,都是二进深,三开间。这个建筑的木构架形式是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方式。无斗拱,但雀替和瓜柱都十分精致美观。大成门的屋顶上铺的是金色的琉璃瓦,瓦当上纹有龙的图案,滴水上是菊花图案。屋脊上有吻兽,兽头龙尾,从此可看出此建筑是宋朝的时候建造的。“七檩歇山转角、斗口重昂、流金斗科、彻底明成造”,柱子、门扇、槛框朱红油饰,浅浮雕云龙山水,雕刻非常精美。大成门陛石两掖门各间,与两庑连檐,既突出了大成门作为正门的地位,又避免了单立门屋缺少整体联系的弊病,处理方式非常巧妙。3.4东西两庑大成

7、殿两边,一个呈中轴对称的场地,中央是大成殿,两旁就是东西两庑。在文庙中,两庑是供奉配享文庙的先贤先儒牌位的,如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岳阳文庙中,东西两庑成了资料的陈列室,里面有一些向大众普及的儒学知识,岳阳文庙的数据,以及历朝历代科举状元的名字。东西两庑沿中轴对称,两间建筑完全相同,采用的是抬梁式的建筑结构,硬山的屋顶形式。朴素的青瓦和鲜艳的红色风火山墙形成对比,朴素而庄严。第 4 页3.4大成殿3.41大成殿平面布局与宋营造法式建筑设计模数之间的联系现存大成殿,其屋檐起翘,极具宋代建筑风格。特别是殿内16根横木,在石墩和大柱之间,垫有一个约30公分厚的鼓形横木,名叫木质,为古代建筑中所罕见

8、。木质可以防潮,保证了大柱干燥不腐,故大成殿中的大柱虽距今900多年,依然完好无损。属砖木混合结构,面阔5间,进身三间,宽28米,长20米,高16米,占地548.5平方米。整个建筑工艺精巧,宏伟壮观。殿内有18根金柱,外有23根石柱,殿上檐是一斗三升斗拱,下檐出抱头梁,屋顶为重檐歇山式,翘首饰凤,覆盖黄色琉璃瓦,脊上为精巧的二龙戏珠陶制装饰。现存的木柱、木墩、石柱座为宋代构件;梢间部分明代有所改动;天花板上穿斗式梁架及前廊部分,是清代同治年间修建。从平面布局的各种数据能看出它与宋营造法式建筑设计模数之间存在的联系:大殿通面阔2656米,折合营造尺为83尺,其中明问面阔640米(20尺)、次问面

9、阔504米(1575尺)、稍间面阔3O2+202=504米(1575尺)。该殿檐柱为后代所更换,从外观看为面阔七间,其内部实为五间,所以这里稍间面阔为外部檐柱所分隔的稍问同尽间之和。进深三间,通进深1648米(515尺),从南至北依次为504米(1575尺)、640米(20尺)、504米(1575尺)。不难看出大成殿初始建筑设计非常明确地使用着营造尺模数。这又一次印证目前学术界所认同的宋营造法式中的建筑空间设计不用材份制而是采用营造尺模数制的观点。大成殿建筑年代虽早于宋营造法式的刊行年代。但该殿的建筑设计模数与营造法式中的一些规制不谋而合,说明营造法式确为“考阅旧章,稽叁众智”而成,是宋及宋以

10、前我国南北方广大地区建筑设计的经验总结。第 5 页篇二:岳阳文庙调研报告。湖南理工南湖学院10级古建测绘组员:测绘地点:岳阳市文庙指导老师:时间:20*年6月15号目录一、文庙调研报告1二、文庙总平面图4三、文庙大成殿平面图5四、文庙大成殿立面图6五、大成殿窗户大样图六、大成殿斗拱大样图8七、惊喜9岳阳文庙测绘调研报告调查对象: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文庙时间:20*年6月一、测绘对象的背景资料和概况地理位置:岳阳文庙位居岳阳市郭亮街学道岭,四周树木苍翠,风景宜人,古人称为“形胜之地”,为一处历史悠久的古代官学。它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东西相望。建造时间:始建于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建筑组成:文物建

11、筑群严格按孔庙州庙建制,有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月台、大成殿。大成门至大成殿东西两侧有灰墙青瓦的东西庑房;大成门两侧为乡贤祠、名宦祠。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主体建筑:主体建筑大成殿为殿堂式,居于文庙建筑群中轴线的最南端,坐北朝南,通高18.3米,殿顶采用重檐歇山、黄色琉璃瓦,举折明显,翼角起翘平缓,造形舒展大方,古朴庄重,气势恢宏,虽经历代30多次修葺、扩建,始终保持着宋代的建筑风格和部分原始构件,为湖南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它与岳阳楼并称为“姊妹楼”。历史事件: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各朝对文庙均有不同程度修葺,文庙规模日臻完善,形成了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12、的建筑群。1905年,慈禧太后废除科举制,文庙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威严。民国初期开始在此举办新学堂。除保留大成殿、东西庑房、大成门、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名宦祠、乡贤祠等主体建筑外,余皆拆毁。新中国成立以来,岳阳文庙一直办学,先后为湘第 6 页北中学、岳阳第二中学校舍,1983年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今年7月被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测绘对象细部分析:台基:大成殿前有石砌月台,占地面积720平方米。殿前月台为祭祀歌舞、行礼场所,台前设有七级台阶,台阶中间有浮雕云龙的丹墀御路。踏道:(1)踏跺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2)踏步的布置,可位于室内或室外,也可用单阶、双阶或多阶等形式。(3)踏的

13、高宽比例一般是1:2,特殊情况下可1:1。栏杆:清式,除望柱、地栿外其余都制成一体的栏板,构件少、分件少,望柱之间距离小,栏板缩小,寻杖粗壮,通透度小,庄重、稳定、强劲,真正石材的权衡大木作:下层构架简洁整齐,为抬梁式作法。高敞的空间,用材较大,带有明显官式作法。以内柱、明栿、穿枋构成主架。8根内柱为主要承重构件,柱由明栿和枋木穿接。前廊双步梁前端置于石质方形前檐柱之上,后尾插于老檐柱中;上层构件共设19檩,脊檩居中,檩下用柱以承,柱间穿枋拉接,为典型穿斗结构,柱子排列较密且截面较小,空间布局紧凑,系地方作法。檩径不均且较小,作法较为简陋。所用17柱,其中10柱落地,7柱不落地。不落地者,柱根

14、插于穿枋之上,既节省了用材,又扩大了空间。上层构架系清代同治年间改建。斗拱:现存上下层斗栱皆系宋以后维修所置。下层栱形式较为简单,重栱三踩,耍头做卷云状。因双步梁前端置于檐柱上,省去柱头科、转角科,在前檐平板枋上只设平身科,明间三攒,次间两攒,稍间、尽间各一攒。下层斗栱承重作用较小,檐部荷载大部由外出置于檐柱上的双步梁承接。二层栱较一层栱于外观上复杂许多,平身科、柱头科、角科均设。明、次间平第 7 页身科各两攒,稍间各一攒;进深方向由南至北依次为:两攒、两攒、一攒。重栱七踩,耍头与撑头木外出向上又形成两层如意斗栱,外观交和如网,装饰作用突出,很具地方特点。屋顶:大成殿翼角翘起尺寸较大,飞子收刹

15、明显。外挑扁椽之上直接覆黄色琉璃屋面瓦,既无望板又无厚厚的苫背,为典型南方做法。湖南雨水充沛,翼角高耸,檐部外出,可使雨水排放迅速,更好的保护角部和檐部木构。同时,高挑的翼角又使屋面曲线丰富许多。屋面正脊雕饰四条金龙,造型生动。脊中央设宝瓶脊刹,两端饰鳌鱼大吻。四条垂脊下端饰瑞兽,戗脊又为鳌鱼,垂脊和戗脊作瑞草纹饰,屋面脊饰及作法显系地方手法。大殿屋面金碧辉煌,曲线流畅,集色彩美、曲线美和纹饰造型美于一体。装修:在天花板上绘有一幅“盘龙戏凤”,至今依稀可辨,为文物中的珍品。民国初期开始在文庙举办新学堂,除保留了用于祭祀的大成殿、突出,为清代加修的结果。栱直承挑檐檀,既为承挑负重上层檐部荷载的承

16、重构件,又为修饰美化的艺术构件。这种在早期遗构基础上经历代加修而出现的一些晚期手法,为大成殿的历史提供了各个不同时期的信息,早晚不同做法的共存关系和彼此间的谐和性,以及构造处理同形象处理的完美结合,使大成殿成为广大南方地区十分难得的珍品。色彩:唐宋建筑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但宋代建筑比唐代建筑规模小,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受唐代建筑的影响,宋代建筑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油漆在这一期开始大量使用,建筑构件也开始趋向标准化,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点。受儒家理性主义和禅宗的哲理作基础的宋代社会思想所致,宋代建筑用色喜用稳重而单纯、清淡高雅的色调。自唐玄奘在佛庙中引入西藏风第 8 页格开始,至宋代,印度佛教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国文化各个角落,宋代建筑寺塔的装饰尺度合理,造型完整而浑厚,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屋顶上或全部覆以琉璃瓦,或用琉璃瓦与青瓦相配合成为剪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