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睾丸炎发病原因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544754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睾丸炎发病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流行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睾丸炎发病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流行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睾丸炎发病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流行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睾丸炎发病原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流行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睾丸炎发病原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流行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睾丸炎发病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睾丸炎发病原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行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睾丸炎发病原因,约 20%腮腺炎患者并发睾丸炎,多见于青春期后的男性,一般在腮腺炎发生后三四天出现。体征为一侧或双侧睾丸增大并有明显压痛。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睾丸炎约有 30的病人发生不可逆的破坏。腮腺炎病毒主要侵犯睾丸的曲细精管和间质,引起曲细精管变性,生精细胞缺乏,受累睾丸高度萎缩,若为双侧睾丸炎则导致男性不育症,但雄激素水平一般是正常的。治疗方面:1、除对症处理,抗感染、抗病毒外,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考的松,成人 200300mg日,或强的松 4060mg日,连续 35 天,儿童酌减,早期应用激素可能可以减少对睾丸的损害。2、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己烯雌酚

2、,1mg次,日三次,有减轻肿痛之效。3、可用 1利多卡因 20ml 低位精索封闭注射,使得睾丸肿胀及疼痛得到缓解。局部冷敷和抬高睾丸减少不适。4、流行性腮腺炎伴发睾丸炎引起的男性不育重在预防。双侧睾丸炎引起的生精活动不可逆的破坏很难改善。预防上应严格执行儿童计划免疫,有条件者按时接种腮腺炎疫苗,腮腺炎流行期间应注意隔离,尽量避免易感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虽然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双侧睾丸生精活动不可逆的破坏难以改善,也可尝试一下改善生精功能的药物,但一般效果不是很明显。5、针对腮腺炎,民间流行芦荟或仙人掌外敷,效果不错。具体操作:新鲜芦荟劈开,将新鲜面在腮腺区涂抹。或仙人掌捣碎外敷腮腺区。据说腮腺

3、肿胀疼痛消退很快,有神奇之效。1、 除一般的抗感染、抗病毒,还可更具情况必要时使用干扰素 - 2b1MU 肌肉注射,连用天,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毒,减轻睾丸损伤。2、另外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还强调卧床休息至症状消退,注意营养,避免刺激性食物,局部抬高阴囊,急性期冷敷,慢性期局部热敷,50%硫酸镁局部敷盖,可有效消肿止痛,消炎解毒,缩短睾丸水肿期。腮腺炎 定义与流行病学(一)概述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病毒性感染,是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涎腺(唾液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良性自限性疾病,可出现脑炎、睾丸炎等合并症。流行性腮腺炎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

4、理的丙类传染病之一。(二)病原学腮腺炎病毒是一种核糖核酸病毒。自然界中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感染后 13 表现为亚临床感染,也可产生免疫反应。病毒在外界环境里的抵抗力较差,它存在于早期腮腺炎患者(腮腺肿大前 7 天至肿大后 9 天)以及隐性感染者(没有症状,但可以从血中查到相应的抗体)的唾液中。(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发病前 3 天至腮腺肿胀后 9 天均有高度传染性)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2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染性很强。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90%为 515 岁) ,1 岁以内的婴儿已获得先天性被动免疫(可维持 912 月)而很少感染,成人没有

5、免疫力也可发病,但多数人已有中和抗体,病后的免疫力比较持久,流行以冬春季节多见。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病毒从呼吸道入侵,在局部复制(繁殖)进入血流(第一次病毒血症) ,再侵入唾液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在局部及邻近组织不断复制增殖,第二次进入血液继而侵犯其它组织和器官,如消化腺(胰腺)生殖腺(如睾丸和卵巢) ,甲状腺甚至非腺组织(如肝脏、心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脑膜等部位) ,引起局部的非化脓性炎症。因涎腺导管的阻塞,使排出的唾液受阻,淀粉酶可入血并经尿排出,因此血和尿的淀粉酶增高。临床表现潜伏期约 23 周,起病急,多无前驱期症状。首发病症多表现为涎腺炎(腮腺炎、颌下腺炎及舌下腺炎)

6、。1涎腺炎:多见腮腺炎,如有前驱症状则表现为发热(可达 3940) 、头疼、食欲不振等,随后腮腺肿大,局部发热不红,不化脓,两侧肿大不对称,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周围的蜂窝组织亦水肿,因此出现面部不对称,腮腺触之柔韧且有触痛,于进食时疼痛加重,腮腺肿大约 45 天逐渐消退,口腔检查可见腮腺管口红肿,可伴有颌下腺或舌下腺的肿大,一般病程 1014 天。2脑膜脑炎:可发生在腮腺肿大之前 6 天或腮腺肿大同时或肿大之后 2 周,因此可以此为首发病表现。3胰腺炎或睾丸炎:也可单独表现为胰腺炎或睾丸炎等。并发症流行性腮腺炎常见并发症有脑膜炎、脑炎或脑膜脑炎;多发性神经炎;睾丸炎或卵巢炎;胰腺炎;肾炎;心肌炎

7、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疑似病例:腮腺或者其它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含食酸性食物时肿痛加剧,或有流行病学史,伴下列临床表现之:(1)剧烈头痛、嗜睡、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与其它病毒性脑炎相似):(2)恶心、呕吐、伴中上腹部疼痛、局部肌紧张;(3)睾丸肿痛(常为单侧)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流学病学史(病前 23 周内与流腮患者有接触史或当地有流腮流行) 。(二) 鉴别诊断1化脓性腮腺炎: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肿块局限,晚期有波动感,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发现化脓菌。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2症状性腮腺肿大(慢性肝病、糖

8、尿病等):在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中,某些药物如碘化物、羟保泰松、异丙基肾上腺素等可致腮腺肿大。其特点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3淋巴结炎: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可活动。可发现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效治疗,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可试用干扰素,对病毒有作用。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处理。治疗要点:隔离,卧床休息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避免酸性食物,流质饮食;中药清热解毒,局部外敷;不用抗生素

9、;重症病人或并发脑膜脑炎者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男性睾丸炎时可加用己烯雌酚。(一)一般护理隔离患者,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二)对症治疗物理方法减轻局部胀痛,必要时内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重症并发脑膜脑炎、严重睾丸炎、心肌炎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考的松,成人200300mg日,或强的松 4060mg日,连续 35 天,儿童酌减。睾丸炎治疗: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己烯雌酚,1mg次,日三次,有减轻肿痛之效。脑膜脑炎治疗:高热、头痛、呕吐时给予适量利尿剂脱水。胰腺炎治疗:禁饮食,输液,反复注射阿托

10、品或山莨菪碱,早期应用皮质激素。预防 预防要点:隔离患者,接触者检疫 3 周,应用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一)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一定检疫,但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等应留验 3 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3(二)被动免疫 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恢复期病人的血液及疫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三)自动免疫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较好,免疫途径为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该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四)药物预防采用板兰根

11、30g 或金银花 9g 煎服,每日 1 剂,连续 6 天。我们医院一般:大青叶口服液、潘生丁、病毒唑以及门冬氨酸钾镁,睾丸炎乙菧酚效果尚可。抗生素若没有什么明确指证,一般不用腮脑时用甘露醇,激素也可用,一般不用。复发性腮腺炎的原因,一般均认为唾液分泌减少及淤滞是重要的因素。严重的急性腮腺炎症发作以后,导致导管上皮粘液化生,唾液中粘液成分增加,是造成唾液淤滞的因素之一。腺内结石、导管口因创伤性炎症致瘢痕狭窄、主导管过细等,都可以造成阻塞部位远端扩张而致唾液淤滞,有人称此为阻塞性腮腺炎。复发性腮腺炎好发于腮腺的原因被认为是腮腺导管较长、较窄、易于造成唾液淤滞。 复发性腮腺炎发生于儿童者,发病年龄从

12、婴幼儿到 15 岁均可发生,以 5 岁左右的男童最为常见。间隔数周或数月发作一次不等,年龄越小,间隔时间较短;随着年龄增长,间隔时间愈长,甚或 12 年肿胀一次。青春期后逐渐自愈,极少病例仍延续发作。肿胀可以很突然,单侧或双侧。从涎腺造影观察,不少患儿双侧均显示涎腺末梢导管呈点状扩张,但常常只一侧发生肿胀。由于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有自愈倾向,不少认为是先天发育不全所致。因为不少研究报告表明儿童期诊断为复发性腮腺炎者,成年后再作腮腺造影,原来所见的末梢点状扩张消失。但真正的原因仍不很清楚。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腮腺造影。造影之前摄普通 X 平片是必要的,可以排除结石的存在。造影表现

13、为导管系统部分狭窄,部分扩张似腊肠样改变;腺体部分呈斑点状末梢导管扩张。因此,文献上有称本病为慢性斑点状腮腺炎。复发性腮腺炎患者的粘液脓性唾液作细菌培养。慢性复发性腮腺炎患儿要多饮水,每天按摩腺体帮助排睡,保持口腔卫生等;若有急性炎症表现则可用抗生素。如能发现发病因素如结石、导管口狭窄,可先去除结石或扩张导管口(用钝头探针仔细插入导管内,先用较细者,再用较粗者逐渐扩大) 。也可向导管液入药物,如碘化油、各类抗生素等。经上述治疗仍无效,可考虑手术。手术治疗方式有二:一是作导管结扎术,可从口腔内进行。适应证的选择条件必须是腮腺导管系统经抗生素反复冲洗,粘液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或停止方可施行。结扎术后

14、可口服硫酸阿托品片,每日 13次,每次 0.3mg,共服用 35 日。腮腺区加压包扎,以促使腺体萎缩。术后并发症主要是粘液脓性分泌物自发破溃疡或形成潴留脓肿。手术方法之二是在各种保守治疗及导管结扎术失败而病员有手术愿望时,可行保存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切除术。由于长期炎症的影响,纤维组织形成而周围组织粘连,分离面神经经较为困难。术后如有面瘫表现可用维生素 Bi 及 B12 并配合理疗。必须强调的是应将腺组织尽可能摘除,并应将腮腺导管全长完全切除,否则术后在残存导管段仍可能形成潴留脓肿。腮腺炎分为细菌性和病毒性两种。一.细菌性腮腺炎分三种: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病因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少数是链球

15、菌。严重的全身疾病如脓毒血症,急性传染病等;患者机体抵抗力及口腔生物学免疫力降低,口腔内致病菌逆行侵入导管;严重的代谢紊乱,如腹部大手术后,由于禁食反射性唾液腺功能降低或停止,易发生逆行性感染, (且即使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仍可出现严重腮腺炎,这表明手术后腮腺炎并非单纯细菌感染,唾液流量减少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组织病理检查示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以急性管炎开始,表现为导管上皮肿胀,管腔狭窄,分泌物内的细菌,脓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形成粘液栓子阻塞腺管,导管周围炎性肿胀。临床表现:常为单侧腮腺受累,双侧同时发生着少见。发病急,早期症状轻微或不明显,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局部皮肤红热现象显著,呈硬性浸润,触痛

16、明显。有轻度开口困难,腮腺导管口红肿,轻轻按摩腺体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溢出。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有高热,脉率和呼吸加快,白细胞总数增加,核左移,可出现中毒颗粒。2.慢性复发性腮腺炎:临床上较常见,儿童成人均可发生,成人复发性腮腺炎为儿童复发性腮腺炎迁延未愈而来。儿童发病年龄自婴幼儿至 15 岁均可发生,以 5 岁左右最为常见,男性稍多于女性,发病时腮腺反复肿胀伴不适,仅有轻度水肿,皮肤可潮红。挤压腺体可见导管口有脓液或胶冻样分泌物。随着年龄增长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大多在青春期后愈合。腮腺造影示末梢导管呈点状球状扩张,排空迟缓,主导管及腺内导管无明显异常。3.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大多由局部原因引起,如黏膜损伤,导管异物造成的导管狭窄。多为单侧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约占半数患者肿胀与进食有关,发作时有轻微疼痛,这是因为进食时唾液增加并粘稠,排出受阻所致。临床检查能扪到肿大的腮腺轮廓中等硬度,轻微压痛,导管口轻微红肿,挤压腮腺可从导管口流出浑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