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助”什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544081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驻村干部“助”什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驻村干部“助”什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驻村干部“助”什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驻村干部“助”什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驻村干部“助”什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驻村干部“助”什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驻村干部“助”什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驻村干部“助”什么?驻村帮扶不是仅盯着一时一事,而是体现帮扶的综合内容和综合措施,它需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配套与协调,所追求的也不仅是收入的增加,更应着眼于村民幸福指数的提高。 作为最基层的农村干部,驻村干部肩负着帮助农村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带领广大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美丽新农村的重任。 但是,伴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精准扶贫成为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点工作。与以往相比,精准扶贫对驻村帮扶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如何让驻村干部真正融入农村、扎根农村?如何完善驻村帮扶的长效机制?带着一系列问题,本刊记者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

2、士生导师朱启臻进行了采访。 小康:干部驻村是我国农村工作的传统方式之一,在当下推进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与以往相比,对我们的驻村干部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王晓毅: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对于精准扶贫,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传导氛围。各个地方对驻村工作队都有了一整套责任、监督、评估、奖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在短时间精准扶贫自上而下压力传导机制的畅通。与过去相比,现在驻村干部的压力增大了很多。 在压力增加的同时,驻村干部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参与基层工作的机会。例如精准扶贫有明确的要求,驻村干部必须走访所有住户,在贫困户的建档立卡中,驻村干部需要签字确认,承担责任。并且更重要的是,驻村帮扶不只是引进一些资金

3、、一些项目,而是要帮助贫困村建立精准扶贫机制。驻村机制与第一书记相结合,多数的驻村工作队长同时兼任第一书记,拥有一定权力参与村支党委的决策,对整个乡村治理的力度比过去增强了很多。 朱启臻:精准扶贫有个特殊要求,就是帮扶的人需要精准到户,确确实实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它比过去的驻村帮扶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 不过,到目前为止,具体操作中,普遍存在一个难点,因为农村的情况非常复杂,很多驻村干部不了解农村,难以发现具体乡村独特的价值,也很难找到帮助贫困户持续脱贫的有效途径。因此仍采取的是过去的那种引资金、引项目的工作思路。 这种工作思路的转变非常困难,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了解农村工作的工作方法

4、。所以,大力度地进行驻村干部的培训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小康:人们在讨论驻村帮扶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一句话,即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请问“最后一公里” 主要问题是什么,造成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 王晓毅: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我们很多地方,特别是在一些特困地区,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村支党委不够有力、健全,使得很多政策措施在当地难以很好的落地执行。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打通最后一公里,我认为主要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在短期内,需要外面派驻一支强有力的队伍进驻拓展工作;二是通过党建扶贫,完善贫困村村级组织建设。 朱启臻:确实存在“最后一公里” 的问题。现在我们很多政策、公共服务

5、、扶贫资源可能达到了乡镇一级,但达到农村还存在许多障碍。那么,谁能把它们送到农村里面呢?驻村干部是重要力量之一。 当然,有些问题,驻村干部能解决,但也有些问题,驻村干部力量有限,也不一定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 小康:干部驻村帮助当地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欢迎,但是也有很多案例反映,驻村帮扶项目在农村落地容易,扎根很难。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王晓毅:精准扶贫包含两部分,一部分带有更多社会福利、社会救济色彩,比如对没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对接低保,对贫困学生提供教育支持等等。一部分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精准识别,驻村干部的参与可以提高精准程度,避免优亲厚友。 另一部分则是难度更大的开发式扶

6、贫,扎根很难的项目可能多是指这些项目。 关于开发式扶贫,首先,成功的案例远远比失败的案例要多得多,不能一味的批评。 其次,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三点,一是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经济,是一个技术活,并不是我们凭着政治热情,就可以做好的。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驻村干部的培训,只有真正了解农村、农业发展规律,才能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也要调整驻村干部的选派方式,应该充分考虑驻村干部的个人专业素养和贫困村的具体情况具体需求,合理选派,从而提高帮扶效果。 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对于整个宏观形势的判断失误和市场波动。一些产业扶贫项目在最初的时候是很成功的,但因为后来市场形势发生变化,无法继续。只要是市场经

7、济就必然存在着市场波动,但是过于短期和剧烈的市场波动往往会给产业扶贫带来困难。政府如何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市场的剧烈波动,特别是农产品的剧烈波动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三,农村如何发展,需要更多当地农民参与决策。现在驻村干部的压力比较大,容易出现一些替农民决策的情况。科学的决策和多方的参与可以减少决策失误,特别是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决策,承担一些责任,形成被帮扶的群众、帮扶单位、地方政府责任共担的良好氛围,多少都能够规避一些风险。 朱启臻: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写了一本书,主题是“柔性扶贫” 。之所以提出 “柔性扶贫”的概念是基于 “刚性扶贫” 事实。以往扶贫理念大都是以资源短缺与不足为贫困的原因,而扶贫实践则是以获取外部资源为特征。两者结合就形成了强大的争取外部资源的动力,外部资源的设置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很难适应千差万别的反贫困实践。为了争取到宝贵的扶贫资源,就只能采取削足适履的措施投其所好,使自己的扶贫项目与上级制定的项目相符合,而不顾其是否符合当地实际需要。这是刚性扶贫的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以往的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定点扶贫、对口帮扶等诸多扶贫类型中,无论是输血式还是“造血式” 扶贫,其注意力都是集中于获取外部项目资源,有什么项目就做什么事,上级设置了什么项目就把它机械地搬到贫困乡村去,不管它是否适合乡村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