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如何护理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543396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颅脑损伤如何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颅脑损伤如何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颅脑损伤如何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颅脑损伤如何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颅脑损伤如何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颅脑损伤如何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颅脑损伤如何护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颅脑损伤如何护理5 标签:颅脑损伤 开颅手术, 四肢能活动,不能说话。小龙女 回答:1 人气:11 解决时间:2009-11-30 17:50 满意答案好评率:100% 太多了 你自己慢慢看哈一、防止恐惧 主要表现: 1 主诉心神不安、恐慌、头痛加重。 2 哭泣、躲避、挑衅行为。 3 失眠、恶梦、肌张力增高、拒绝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目标: 1 病人能说出引起恐惧的原因。 2 病人能正确采取减轻恐惧的方法。 3 病人的恐惧感减轻。 护理措施: 1 鼓励病人表达并耐心倾听其恐惧的原因,评估其程度。 2 理解病人恐惧的感受,经常和病人交谈。 3 向病人介绍治愈病例,使其树立信心。 4 减少和消除引

2、起恐惧的医源性因素,如治疗、护理前耐心解释其目的,指导病人如何配合。 5 避免病人直接接触抢救病人和病人死亡等场面,使用屏风遮挡视野。 6 适当安排探视,小儿适当安排陪伴。 7 及时肯定和鼓励病人的进步,使病人树立信心、战胜恐惧感。 二、躯体移动障碍 相关因素: 1 因意识障碍,不能有目的移动躯体。 2 因疼痛和不适,不愿移动躯体。 3 因肢体瘫痪,躯体移动受限。 4 卧床限制活动。 主要表现: 1 躯体活动范围减少。 2 不能活动或不愿活动。 3 被动体位,使用约束带。 护理目标: 1 病人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 病人未发生褥疮、血栓性静脉炎、肺不张等并发症。 护理措施: 1 保持病人舒适体

3、位。 2 翻身拍背,每 2 小时 1 次。 3 做好生活护理。口腔护理每天 2 次;抹澡夏季每天 2 次,冬季每天 1 次;定时喂饮食;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 4 躁动、意识障碍病人,使用床栏、约束带,以防坠床。 5 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并行肢体按摩,每天 3 次。 6 补充足够的水分,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三、自理缺陷 相关因素: 1 意识、精神、视力障碍。 2 瘫痪。 3 卧床,活动限制。 4 耐力下降,使活动能力下降。 5 舒适状态改变:头痛。 主要表现: 1 病人不能独立完成进餐、洗漱、沐浴、大小便等日常生活。 2 病人不能有目的地完成翻身动作。 护理目标: 1 病人

4、卧床期间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 病人舒适,无口腔炎、褥疮、坠床等发生。 护理措施: 1 做好病人日常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每天 2 次;抹澡夏季每天 2 次,冬季每天 1 次;定时喂饮食。 2 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随时更换尿湿、污染的衣被。 3 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每 2 小时 1 次。 4 随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5 意识、精神障碍病人,使用床栏、约束带,必要时专人守护。 6 严格掌握热水袋、冰袋使用指征,防止烫伤或冻伤。 四、语言沟通障碍 相关因素: 1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不能发音。 2 意识、精神障碍不能言语或语言有错误。 主要表现: 1 说话或发音困难、

5、含糊不清。 2 不说话或不能言语。 3 用词不当或表达不清。 护理目标: 1 病人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 病人表达需要的要求得到理解。 护理措施: 1 主动关心和询问病人的感受及需要。 2 耐心倾听病人的言语,鼓励病人表达清楚。 3 病人发音不清时,鼓励并教会其使用手语,利于病人表达自己的需要。 4 对不能理解医务人员语言的病人,尽量帮助解释。 六、意识障碍 相关因素: 1 脑水肿致脑组织发生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 2 脑缺氧致脑细胞代谢障碍。 3 颅内压升高致脑血循环障碍。 主要表现: 1 嗜睡。为早期较轻微的意识障碍,病人处于睡眠状态,给予轻微刺激即可清醒,唤醒后能回答问题。 2 朦

6、胧。病人对人、物、时间、地点的意识能力均有障碍,反应迟钝,回答问题不正确。 3 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仅存在吞咽、咳嗽、角膜和睫毛反射,对疼痛刺激有痛苦表情和防御反射。 4 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一切反射消失。 5 GCS 计分39。多出现于术后 48 小时内,病人主诉发热、不适。 2 常伴有意识障碍、瞳孔散大、呼吸增速及脉搏增快等。 护理目标: 1 病人体温在正常范围。 2 病人未发生并发症。 护理措施: 1 监测病人体温,每 1-4 小时 1 次。 2 体温38以上,即采取降温措施。 (1)体温 38-39时,予以温水擦浴。 (2)体温39时,以 30%-50%酒精

7、200-300mL 擦浴,置冰袋于大血管处,头部置冰帽。 (3)夏季可用电扇、空调降低环境温度,必要时撤除棉被。 (4)降温毯持续降温。 4 经上述处理,体温仍不下降者,可用冬眠低温疗法降低体温: (1)用药前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如有脉搏过快、呼吸减慢、血压偏低,应报告医生更换药物。 (2)用药半小时后配合使用物理降温。 (3)降温速度不宜过快。 (4)定时测体温并观察全身情况,降温有肛温 32-34为宜,以免发生并发症。 (5)病人出现寒颤、鸡皮疙瘩、肌紧张时,应暂时撤除冰袋,待加用镇静剂后再用。 (6)由于机体代谢率降低,胃肠功能减弱,一般不从胃肠进食,液体输入每天不宜1500mL。 (

8、7)冬眠低温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 3-5 天,以防肺部感染、冻伤、褥疮等并发症发生。 (8)停止冬眠治疗时,应先停物理降温,并为病人盖上被褥,使体温自然回升,必要时以热水袋复温或遵医嘱使用激素等药物。 5 降温过程中应注意: (1)醇浴时禁擦前胸、后颈及腹部,以免反射性心跳减慢;酒精过敏者,不可醇浴。 (2)醇浴时头部置冰袋,足部置热水袋。 (3)热水袋,冰袋应以双层棉布或双层布套包裹,每半小时更换 1 次部位,防止烫伤、冻伤。 (4)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保持床单干燥,防止病人受凉。 6 鼓励病人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饮食,以补充机体消耗的热量和水分。 7 加强口腔护理,及时翻身

9、。 九、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相关因素: 1 高热、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 2 尿崩症造成水、盐丢失。 3 高渗利尿剂使用。 4 脑脊液外漏。 5 神经原性糖尿病,产生渗透性利尿。 主要表现: 1 体温持续升高、出汗、呕吐、腹泻、黑便、脑脊液耳漏或鼻漏。 2 胃内抽出咖啡色液体,尿多(200mL/h),尿糖阳性。 3 脑水肿使用脱水利尿药物。 护理目标: 1 病人体液丢失减轻或控制。 2 病人水、电解质维持平衡。 护理措施: 1 准确记录 24 小时出入水量,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 高热、尿多时,鼓励病人喝盐开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或盐。 3 高热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4 呕吐、腹泻、便血时

10、暂禁食,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加重腹泻、便血及呕吐。 5 遵医嘱合理使用止呕、止泻、止血药物。如胃出血时以冰盐水 300mL 加去甲肾上腺素。1mg 洗胃。 6 尿多(尿量4000mL/d 或200mL/h)、尿糖阳性时,遵医嘱使用抗利尿及降糖药物,如长效尿崩停、胰岛素。 7 严格掌握高渗利尿剂使用指征,并注意观察利尿效果。 8 脑脊液外漏时,准确记录漏液量。 十、有受伤的危险 相关因素: 1 意识障碍。 2 精神障碍。 3 癫痫发作。 4 感觉障碍。 5 肢体活动障碍。 主要表现: 1 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癫痫发作,感觉迟钝或消失,肢体瘫痪。 2 翻身、热敷、冰敷、保护措施等操作方法不当。 护理

11、目标: 病人不发生意外损伤。 护理措施: 1 卧床病人使用气垫床。 2 协助病人体位时动作轻稳、方法正确。 3 对躁动、精神兴奋、幻觉等病人约束四肢时,不可环形缠绕肢体,松紧以约束后能容纳一个手指为宜,防止造成肢端血液回流障碍、肢体远端缺血坏死。 4 对躁动、精神障碍病人派专人守护,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5 癫痫发作时,正确使用牙垫,勿强行按压肢体,以免造成舌咬伤及骨折。 6 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7 严格掌握热水袋、冰袋使用指征,使用方法正确,防止烫伤及冻伤。 十一、有营养不良的可能 相关因素: 1 因意识障碍或吞咽障碍而不能进食。 2 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 3 高热,代谢增加。 4

12、机体修复,需要量增加。 主要表现: 1 持续发热,体温37.2,反复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 2 意识障碍、吞咽反射障碍。 护理目标: 1 病人的营养需要得到满足。 2 造成营养不良的因素减少或被控制。 护理措施: 1 术后 6 小时病人清醒、无呕吐及吞咽障碍者,予以少量流质饮食。 2 意识障碍、吞咽障碍病人术后 24 小时鼻饲流质。 3 病人出现腹胀、呕吐、腹泻、胃肠道出血症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症状解除后以少量流质试喂,若无异常,即逐渐增加饮食次数及量,并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饮食。 4 保证胃肠营养的热卡供给。流质饮食 6-8 次/d,每次 200mL;软食 4-5 次/d;高蛋白饮食 3 次

13、/d;以使每天热量供给在 1.25-1.67MJ(3000-4000kcal)。 5 保持输液及静脉营养的通畅。遵医嘱每日输入 20%脂肪乳剂 200-500mL,20%白蛋白 50mL 等。 十二、有皮肤受损的可能 相关因素: 1 病人因意识障碍、肢体瘫痪、伤口疼痛而不能自行改变体位,致局部长时间受压。 2 限制体位。 3 全身营养不良。 4 局部物理、化学刺激。 主要表现: 1 意识障碍、肢体瘫痪、伤口疼痛。 2 术后限制体位,尿液、汗液刺激。 3 老年;全身消瘦、水肿;皮肤瘙痒。 护理目标: 病人无皮肤损伤。 护理措施: 1 评估病人全身营养状况、皮肤情况。 2 定时协助病人改变体位,并

14、按摩骨隆突部。限制体位者,受压部位轮流减压。 3 及时更换汗湿、尿湿、渗湿的衣被,并及时抹洗局部。 4 为病人抹澡时,使用中性肥皂,水温在 50左右,避免用力擦、搓,受压部位扑爽身粉。 5 病人皮肤瘙痒,应适当约束双手,以免抓破皮肤。 6 勤剪指甲,防止自伤。 7 加强饮食护理,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十三、有引流异常的可能 相关因素: 1 术后留置脑室引流、创腔引流、脓腔引流、硬膜下引流。 2 引流袋位置过高、过低,引流管脱出、扭曲。 主要表现: 1 引流量过多或不畅。 2 引流液颜色由淡变深。 3 病人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瞳孔散大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护理措施: 1 术后病

15、人,立即接引流袋于床头。 2 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 3 适当制动头部,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4 每天更换引流袋,准确记录引流量、色。 5 引流袋一般放置 3-4 天即拔管,以免逆行感染。 加强引流管的护理: (1)脑室引流的护理:引流袋悬挂于距侧脑室 10-15cm 高度,以维持正常颅内压。早期禁忌引流过快,以免导致硬脑膜外或硬脑膜下血肿、瘤卒中(脑瘤内出血)、脑疝形成。必要时适当挂高引流袋,以减慢引流速度。控制脑脊液引流量,引流量多时,遵医嘱补充水、电解质。术后 1-2 天脑脊液略带黄色,若为血性,或术后血性脑脊液颜色加深,提示有脑室内出血,应报告医生急行手

16、术止血。拔管前 1 天夹闭引流管并密切观察,如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立即报告医生开放引流管。拔管后,如切口处有脑脊液漏,应通知医生缝合,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2)创腔引流的护理:术后 48 小时内,引流袋置于头部创腔一致的位置,以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术后 48 小时后,逐渐放低引流袋,使创腔内液体较快引流,以消灭局部死腔、防止颅内压增高。与脑室相通的创腔,应适当抬高引流袋,以免引流量过多。(3)脓腔引流的护理:引流袋低于脓腔 30cm 以上,病人卧位时脓腔位于高位,以期较快地引流脓液。术后 24 小时后方可行囊内冲洗,以免引起颅内弥散性感染。冲洗时,每次冲洗量约 10-20mL,缓慢注入,再轻轻抽出,不可过分加压。冲洗后注药液并夹闭引流管 2-4 小时,以维持药效。引流管逐渐向外退出,直至拔管。 (4)硬膜下引流的护理:病人平卧或头低脚高位,以利体位引流。引流袋低于创腔30cm。术后不使用脱水剂,不限制水分摄入,以免颅内低压使硬膜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