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载和地震作用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536063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载和地震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荷载和地震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荷载和地震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荷载和地震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荷载和地震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载和地震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载和地震作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 荷载和地震作用4.1 竖向荷载4.1.1 高层建筑的自重荷载、楼(屋)面活荷载及屋面雪荷载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的有关规定采用。4.1.2 施工中采用附墙塔、爬塔等对结构受力有影响的起重机械或其他施工设备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对结构产生的施工荷载。4.1.3 旋转餐厅轨道和驱动设备的自重应按实际情况确定。4.1.4 擦窗机等清洗设备应按其实际情况确定其自重的大小和作用位置。4.1.5 直升机平台的活荷载应采用下列两款中能使平台产生最大内力的荷载:1,直升机总重量引起的局部荷载,按由实际最大起飞重量决定的局部荷载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确定。对具有液压轮胎起落架的直

2、升机,动力系数可取 1.4;当没有机型技术资料时,局部荷载标准值及其作用面积可根据直升机类型按表 4.1.5 取用。表 4.1.5 局部荷载标准值及其作用面积直升机类型 局部荷载标准值(kN) 作用面积(m 2)轻型 20.0 0.200.20中型 40.0 0.250.25重型 60.0 0.300.302,等效均布活荷载 5kN/m2。4.2 风荷载4.2.1 主体结构计算时,风荷载作用面积应取垂直于风向的最大投影面积,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单位面积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4.2.1)0wzsk式中:w k风荷载标准值(kN/m 2);w0基本风压(kN/m 2),应按本规程第 4.2.2

3、 条的规定采用; 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的有关规定采用; s风荷载体型系数,应按本规程第 4.2.3 条的规定采用; sz 高度处的风振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的有关规定采用。4.2.2 基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的规定采用。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 1.1 倍采用。4.2.3 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数 s可按下列规定采用:1,圆形平面建筑取 0.8;2,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形平面建筑,由下式计算:(4.2.3)ns2.180式中:n多

4、边形的边数。3,高宽比 H/B 不大于 4 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建筑取 1.3;4,下列建筑取 1.4:1)V 形、Y 形、弧形、双十字形、井字形平面建筑;2)L 形、槽形和高宽比 H/B 大于 4 的十字形平面建筑;23)高宽此 H/B 大于 4,长宽比 L/B 不大于 1.5 的矩形、鼓形平面建筑。5,在需要更细致进行风荷载计算的场合,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本规程附录 B 采用,或由风洞试验确定。4.2.4 当多栋或群集的高层建筑相互间距较近时,宜考虑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效应。一般可将单栋建筑的体型系数 s乘以相互干扰增大系数,该系数可参考类似条件的试验资料确定;必要时宜通过风洞试验确定。4

5、.2.5 横风向振动效应或扭转风振效应明显的高层建筑,应考虑横风向风振或扭转风振的影响。横风向风振或扭转风振的计算范围、方法以及顺风向与横风向效应的组合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的有关规定。4.2.6 考虑横风向风振或扭转风振影响时,结构顺风向及横风向的侧向位移应分别符合本规程第 3.7.3 条的规定。4.2.7 房屋高度大于 200m 或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风洞试验判断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1,平面形状或立面形状复杂;2,立面开洞或连体建筑;3,周围地形和环境较复杂。4.2.8 檐口、雨篷、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风荷载体型系数肚不宜小于

6、 2.0。4.2.9 设计高层建筑的幕墙结构时,风荷载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觌范JGJ 102、 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33 的有关规定采用。4.3 地震作用4.3.1 各抗震设防类别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甲类建筑: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2,乙、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4.3.2 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 15O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

7、平地震作用。2,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3,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7 度(0.15g)、8 度抗震设计时应计入竖向地震作用。4,9 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4.3.3 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4.3.3)iiLe05.式中:e i第 i 层质心偏移值(m),各楼层质心偏移方向相同;Li第 i 层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m)。4.3.4 高层建筑结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下列地震作用计算方法:1,高层建筑结构宜

8、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质量和刚度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以及高度超过 lOOm 的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3谱法。2,高度不超过 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3,79 度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下列情况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1)甲类高层建筑结构;2)表 4.3.4 所列的乙、丙类高层建筑结构;3)不满足本规程第 3.5.23.5.6 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4)本规程第 10 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表 4.3.4 采用时程分析法的高层建筑结构设防烈度、场地类别 建筑高度范围8 度 I、类场

9、地和 7 度 100m8 度、类场地 80m9 度 60m注:场地类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的规定采用。4.3.5 进行结构时程分析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取实际地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中实际地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量的 2/3,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 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 80%。2,地震波的持续时间不

10、宜小于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 5 倍和 15s,地震波的时间间距可取 0.Ols 或 0.02s。3,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可按表 4.3.5 采用。表 4.3.5 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cm/s 2)设防烈度 6 度 7 度 8 度 9 度多遇地震 18 35(55) 70(110) 140设防地震 50 100(150) 200(300) 400罕遇地震 125 220(310) 400(510) 620注:7、8 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和 0.30g 的地区,此处 g为重力加速度。4,当取三组时程曲线进行计算时,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宜取时程法计算

11、结果的包络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当取七组及七组以上时程曲线进行计算时,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可取时程法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4.3.6 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永久荷载标准值和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雪荷载取 0.5;2,楼面活荷载按实际情况计算时取 1.0;按等效均布活荷载计算时,藏书库、档案库、库房取 0.8,一般民用建筑取 0.5。4.3.7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max应按表 4.3.7-1 采用;特征

12、周4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 4.3.7-2 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 0.05s。注:周期大于 6.Os 的高层建筑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作专门研究。表 4.3.7-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max设防烈度 6 度 7 度 8 度 9 度多遇地震 0.04 0.08(0.12) 0.16(0.24) 0.32设防地震 0.12 0.23(0.34) 0.45(0.68) 0.90罕遇地震 0.28 0.50(0.72) 0.90(1.20) 1.40注:7、8 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和 0.30g 的地区。表 4:3.7-2

13、特征周期值 Tg(s)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 0 1 第一组 0.20 0.25 0.35 0.45 0.65第二组 0.25 0.30 0.40 0.55 0.75第三组 0.30 0.35 0.45 0.65 0.904.3.8 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 4.3.8)的形状参数和阻尼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1,除有专门规定外,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 0.05,此时阻尼调整系数 2应取 1.0,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 0.1s 的区段;2)水平段,自 0.1s 至特征周期 Tg 的区段,地震影响系数应取最大值max;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 5 倍

14、特征周期的区段,衰减指数 应取 0.9;4)直线下降段,自 5 倍特征周期至 6.0s 的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 1应取0.02。图 4.3.8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地震影响系数; max一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T结构自振周期;Tg特征周期; 一衰减指数; 1直线下降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 2阻尼调整系数2,当建筑结构的阻尼比不等于 0.05 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分段情况与本条第 1 款相同,但其形状参数和阻尼调整系数 2应符合下列规定:1)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5(4.3.8-1)63.09式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阻尼比。2)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4.3.8-

15、2)32405.1式中: 1直线下降段的斜率调整系数,小于 O 时应取 O。3)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4.3.8-2)6.10852式中: 2阻尼调整系数,当琅小于 0.55 时,应取 0.55。4.3.9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时,对于不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结构,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计算:1,结构第 J 振型 i 层的水平地震作用的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4.3.9-1)ijjjiGXF(4.3.9-2),21;,(12 mjninijiijij 式中:G ii 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按本规程第 4.3.6 条的规定确定;Fji第 j 振型 i 层水平地震作用的标准值; j相应于 j 振型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按本规程第 4.3.7、4.3.8条确定;Xjij 振型 i 层的水平相对位移; jj 振型的参与系数;n结构计算总层数,小塔楼宜每层作为一个质点参与计算;m结构计算振型数。规则结构可取 3,当建筑较高、结构沿竖向刚度不均匀时可取 56。2,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当相邻振型的周期比小于 0.85 时,可按下式计算:(4.3.9-3)mjS12式中:S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Sjj 振型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位移等) 。4.3.10 考虑扭转影响的平面、竖向不规则结构,按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计算时,各楼层可取两个正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