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线粒体复习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533360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线粒体复习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2013 学年度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汇编 1第四章 线粒体 章末检测一、名词解释1、ATP 酶复合体2、F 0F1ATP 合成酶3、底物水平磷酸化4、化学渗透假说5、细胞呼吸6、结合变构机制(binding-change mechanism)7、三羧酸循环8、偶联因子 F19、偶联因子 Fo10、基粒11、氧化磷酸化二、选择题A 型题1.糖酵解酶系主要存在于A.内质网 B.溶酶体 C.线粒体 D.细胞质基质 E.高尔基复合体2.在线粒体中,三羧酸循环反应进行的场所是A.内膜 B.膜间腔 C.基质 D.基粒 E.外膜3.细胞有氧呼吸并进行氧化磷酸化的场所是A.核糖体 B.线粒体 C.细

2、胞膜 D.粗面内质网 E.高尔基复合体4.线粒体的嵴来源于A.外膜 B.膜间腔 C.内膜 D.基质颗粒衍生 E.内膜外膜共同形成5.细胞质含有 DNA 并能产生 ATP 的细胞器是A.线粒体 B.中心体 C.内质网 D.溶酶体 E.过氧化物酶体6.在肿瘤细胞中,线粒体A.数量增多,嵴数减少 B.数量减少,嵴数增多 C.数量和嵴数均减少 D.数量和嵴数均增多 E.数量和嵴数均不变7.人的 mtDNA 可编码多少种肽A.13 种 B.18 种 C.30 种 D.120 种 E.60 种8.线粒体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A.80S B.60S C.55S D.35S E.25S9.线粒体最富有标志性结构是

3、A.双层膜 B.嵴 C.基粒 D.mtDNA E.核糖体10.关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哪种说法不正确A.完成细胞氧化的全过程 B.是由双层膜包被的封闭的细胞器C.是含有 DNA 的细胞器 D.是细胞内形成的 ATP 的中心E.不同生物的线粒体的嵴形态不同。11.下列哪些说法描述线粒体 DNA 较为确切A.线状 DNA B.环状 DNA C.与核 DNA 密码略有不同线状 DNAD.与核 DNA 密码略有不同的环状 DNAE.包括线粒体全部蛋白质遗传信息的 DNA12.在线粒体中,ADP-ATP 发生在A.内膜 B.膜间腔 C.嵴 D.基质 E.基粒13.正常线粒体的寿命约为一周,残损线粒体的清

4、除主要靠A.溶酶体的异噬作用 B.溶酶体的自噬作用 C.溶酶体的自溶作用D.溶酶体的粒溶作用 E.细胞膜的胞吐作用 B 型题:A.线粒体外膜上的筒状结构 B.基粒 C.mtDNA D.基质 E.线粒体核糖体14.三羧酸循环发生在 15.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 16.小分子物质进入线粒体的通道是 17.线粒体内能体现半自主性的结构是 18.线粒体内进行能量转换,合成 ATP 的关键部位A.糖酵解酶系 B.酸性水解酶 C.氧化酶 D.三羧酸循环酶系 E.ATP 酶19.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的是 20.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是 21.存在于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是 22.存在于线粒体基粒中的是 23.存在于

5、溶酶体中的是A.线粒体 B.溶酶体 C.核糖体 D.滑面内质网 E.高尔基复合体24.遗传上具有半自主性的细胞器是 25.脂类和胆固醇类激素合成于 26.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27.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形成于 28.非膜相结构是 29.具有特殊遗传密码并能进行上生物氧化的是 30.可清除细胞内衰老、破损的细胞器是C 型题:A.DNA B.RNA 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31.细胞质基质中含有 32.线粒体基质中含有 33.细胞核中含有 34.线粒体基粒中含有A 线粒体外膜 B.线粒体内膜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不是35.线粒体与内质网膜相似的结构 36.最能反映线粒体半自主性的结构X 型题

6、:37.线粒体的数目A.不变化 B.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变化 C.在不同种类的细胞间有变化D.在相同种类的细胞间有变化 E.在病理条件下变化38.线粒体 DNA 上的基因A.排列紧密 B.排列不紧密 C.有内含子 D.无内含子 E.具有基因相互重叠的现象39.人缺血时间过长得不到治疗和矫正时,线粒体表现为A.ATP 含量生高 B.ATP 酶活性降低 C.体积增大 D.体积缩小 E.解体40.下列哪些病与线粒体有关A.感冒 B.克山病 C.肿瘤 D.外伤 E.线粒体肌病41.线粒体 DNA 的特点A.线状 B.环状 C.与组蛋白结合 D.不与组蛋白结合 E.信息量较大42.线粒体 DNA 复制和转

7、录所需的酶类A.由 mtDNA 编码 B.由核基因编码 C.在细胞核中合成 D.在细胞质中合成 E.在线粒体基质中合成三、填空题:A 组1.线粒体是由 层膜围成的细胞器, 膜光滑而有弹性,其上具有 结构,是 分子运输的通道。2.线粒体的嵴由 膜内凹而成,其上具有带柄的 ,由 、 和 三部分组成。其中 部球形称为 。 部杆形主要含 。 部嵌于内膜中,为 分子,称为 。3.线粒体是细胞的 基地,主要功能是 。4.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可分为 、 、 和 四个步骤。B 组1、发生在线粒体上细胞呼吸的 3 个主要步骤: 、 、 。2、线粒体的基粒包括三部分,它具有 活性3、基粒的化学本质是 。4、ATP

8、 酶复合体的功能是 。5、一分子 NADH+H+经过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形成 个 ATP。6、细胞呼吸过程中糖酵解发生于,三羧酸循环发生于 ,氧化磷酸化生成 ATP在 上进行7、一分子葡萄糖完全有氧氧化后生成的 ATP 分子数为 个。8、氧化磷酸化的结构基础是 。9、人体内各种活动的直接能量供给者是 。10、释放代谢能的主要环节是 。11、将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使 ADP 磷酸化生成 ATP 的关键装置是 。12、丙酮酸脱氢脱羧与辅酶 A 的结合发生在 。13、被称为细胞内能量货币的是 。14、呼吸链主要位于 。15、三羧酸循环的酶类位于 ,ATP 合成部位是 ,构成 H+通道的

9、是 。16、结合变构机制主要解释了 因子在 ATP 合成中的作用过程。四、判断题:1、NADH +H+借助线粒体内膜上特异性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 ( )2、分子 NADH+H+经过电子传递,释放能量可以形成分子的 ATP ( )3、一分子 NADPH+H+或 FADH2 经过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均形成 3 个 ATP。 ( )4、三羧酸循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可生成 NADH+H+和 FADH2等。 ( )5、NADH+H +本身不能透过线粒体内膜,借助于内膜上特异性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内。 ( )6、氰化物、CO 等物质可阻断呼吸链上的电子传递,造成生物氧化中断。 ( )7、三羧酸循环在细胞质

10、基质中进行。 ( )8、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 )9、细胞呼吸主要在细胞质中进行 ( )10、线粒体中三羧酸循环反应进行的场所是内膜 ( )11、mtDNA 含线粒体全部蛋白的遗传信息 ( )12、糖酵解途径产能方式有底物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 ( )13、化学渗透假说认为线粒体内膜外侧的H +比内膜内侧高 ( )14、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都产生.终产物 CO2和 H2O。 ( )15、三羧酸循环产生 ATP 的方式是 1 次底物水平磷酸化,3 次氧化磷酸化 ( )16、氰化物引起的缺氧是由于细胞呼吸受抑制 ( )17、线粒体是细胞质内唯一既含有 DNA 分子又能产生 ATP

11、能量的细胞器( )18、化学渗透假说认为线粒体内膜外侧 pH 大于内侧 pH( )19、1 分子 NAD+能可逆地接受 2 个电子和 1 个 H+,即 1 个氢原子和 1 个电子。 ( )20、参与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的氨基酸是谷氨酸和天冬氨酸。 ( )21、线粒体内膜对 H+和 OH-具有不可透性。 ( )五、论述题:1.线粒体的半自主性2、比较氧化磷酸化和底物水平磷酸化之间有何特征性区别?3、试分析三羧酸循环反应的特点?20122013 学年度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汇编 1第四章 线粒体 章末检测参考答案选 择 题 :1.D 2.C 3.B 4.C 5.A 6.C 7.A 8.C 9.

12、B 10.A 11.D 12.E 13.B 14.D 15.E 16.A 17.C 18.B 19.D 20.A 21.C22.E 23.B 24.A 25.D 26.A 27.E 28.C 29.A 30.B 31.B 32.C 33.C 34.D 35.A 36.D 37.B C E 38.A D 39.B C E 40.B C E 41.B D 42.B C名词解释:1.细胞呼吸:在细胞内特定的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内,在 O2 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 CO2;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的能量储存于 ATP 中,这一过程称为细胞呼吸。2.膜间腔:内膜与外膜之间的空间称为外腔或膜间腔。 3.呼吸链: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由多个复合物组成的,可将三羧酸循环 H 传给 O,并生成 H2O 的电子传递体系。填空题:A 组1.两 外 筒状 小 2.内 基粒 头部 柄部 基部 头 F1 因子 柄 寡霉素敏感蛋白 基 疏水蛋白 FO 3.有氧呼吸 供应能量 4.大分子降解 乙酰辅酶 A 生成 三羧酸循环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B 组1丙酮酸形成乙酰 CoA,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 2头部、柄部、基片; F0F1ATP 合酶 3ATP 合酶复合体 4使 ADP 磷酸化生成 ATP 的关键装置 53 6细胞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 7、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