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调理黄褐斑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525500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按摩调理黄褐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按摩调理黄褐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按摩调理黄褐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按摩调理黄褐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按摩调理黄褐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按摩调理黄褐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按摩调理黄褐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按摩调理黄褐斑操作方法:(1)按摩足太阳膀胱经,由足跟外上行,由上而下刺激 5 遍。在肝俞、肾俞、脾俞、三焦俞等穴位稍停片刻按揉之。(2)食指指压足小趾外束骨穴。每秒按一次,共按 510 次。(3)在背腰中线督脉部位、由上而下推擦 5 遍,再以背椎为中线,用手掌分别向左右两旁推擦 10 遍以上。注意事项:(1)积极治疗慢性消耗性疾病,根治发病因素。(2)怀孕后出现黄褐斑者,一般只做面部按摩,并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或产前产后服 维生素 C,每日一克,有抑制色素合成的作用。(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多忧虑。1循行部位: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过额部,直至巅顶交会于督脉的百会穴。2分支

2、巅顶部的分支:从巅顶(百会穴)分出至耳上角。巅顶向后直行分支:从巅顶下行(至脑户穴)入颅内络脑,复返出来下行项后(天柱穴)。下分为两支:其一,沿肩胛内侧(大杼穴始), 夹脊旁,沿背中线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进入脊旁筋肉, 络于肾,下属膀胱,再从腰中分出下行,夹脊旁,通于臀部, 经大腿后面,进入胭窝中。其二,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沿背中线旁三寸下行,过臀部,经过髋关节部(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胭窝中,向下通过腓肠肌,经外踝后面(昆仑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3联系脏腑:属膀胱,络肾,与心、脑有联系。7、丝百祛斑霜主要含有田

3、七、川芎、桃红、黄芩、白芷、珍珠等多种中药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滞祛风、增白润肤的作用,并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素生成,其疗效优于氢醌。还可阻挡和吸收紫外线,有防晒作用。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微红斑、瘙痒,一般不影响治疗。每日 2 次,2 周6 周内可见效。黄褐斑吃什么好?黄褐斑食疗方(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1)、干柿去斑方:干柿子,天天食之,久食有效。功效润心肺,去黑斑。适用于面部黑斑、雀斑。(普济方)(2)、桃仁牛奶芝麻糊:核桃仁 30 克,牛乳 300 克,豆浆 200 克,黑芝麻 20 克。先将核桃仁、黑芝麻放小磨中磨碎,与牛乳、豆浆调匀,放入锅中煮沸,再加白糖适量,每日早

4、晚各吃 1 小碗。功效润肤悦颜。适用于皮肤黄褐斑及皱纹皮肤。(3)、猪肾薏苡仁粥:猪肾 1 对,去筋膜、臊腺,切碎,洗净,与去皮切碎的山药 100 克,粳米 200 克,薏苡仁 50 克加水适量,用小火煮成粥,加调料调味分顿吃。具有补肾益肤功效。适用于色斑、黑斑皮肤。(4)、牛奶核桃饮:牛奶、豆浆、黑芝麻各 200 克,核桃 300 克。将核桃、芝麻放入小石磨中;牛奶和豆浆混匀,慢慢倒入小石磨中边倒边磨,磨好后倒入锅内煮沸,后加入少量白糖调味,也可在煮沸时,打入生鸡蛋,边搅边煮。每日 1 次,每次 1 小碗。可经常食用。(5)、山楂橘皮饮:山楂、橘皮各适量,加水共煮,待凉,用纱布滤渣取汁加蜂蜜

5、调用。(6)、美肤汁:雪梨 100 克,甘蔗 200 克,葡萄 300 克,蜂蜜 100 克。将雪梨、甘蔗、葡萄洗净搅汁去渣,与蜂蜜混合装瓶备用。早晚各吃 10 毫升,用开水兑。(7)、消斑饮:黄豆、绿豆、赤豆各 100 克,白糖适量。将上述豆洗净浸泡至胀后混合捣汁,加入适量清水煮沸,用白糖调味饮服,1 日 3 次。(8)、羊奶鸡蛋羹:羊奶 250 毫升,鸡蛋 2 个,冰糖 50 克。用清水适量将冰糖煮溶,倒入羊奶煮沸,打入鸡蛋,搅拌均匀煮沸,即可食用。(9)、三仁美容粥:桃仁、甜杏仁、白果仁各 10 克,鸡蛋 1 个,冰糖 10 克,粳米 50 克。将桃仁等 3 味研成细末;粳米淘洗干净,放

6、沙锅内,加桃仁等 3 味中药细末和适量水,旺火煮沸,打入鸡蛋,改用文火煨粥。粥成时加入白糖调匀。每日 1 剂,早餐食用。20 剂为 1 个疗程,间隔 5 日后可接着用下 1 个疗程。黄褐斑吃什么对身体好?1、 多喝水。2、 多吃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黄瓜、草莓、桃等。3、 要经常摄入富含 维生素 C 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西红柿、青辣椒、山楂、鲜枣、猕猴桃、新鲜绿叶菜等。黄褐斑最好别吃什么食物?1、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刺激性食物易使皮肤老化。尤其咖啡、可乐、浓茶、香烟、酒等。戒掉不良习惯,如抽烟、喝酒、熬夜等。黄褐斑西医治疗方法局部用药治疗黄褐斑是常见发生于面部的一种难治性色素沉淀和增加性皮肤病

7、。目前病因仍不太清楚,可能与遗传、内分泌、妊娠、日光等有关,近来发现本病发生与微生态平衡、代谢异常及劣质化妆品有关。目前无特殊治疗方法,外用去色素或脱色素制剂是治疗表皮中黑色素增加最有效的方法。但只能控制,不能对黄褐斑进行根除。常用的局部外用药列举以下几种。1、氢醌与酪氨酸酶的底物酪氨酸结构相似,可以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影响黑素的形成。氢醌的作用机制还包括抑制 DNA 和 RNA 复合体,剥蚀黑素小体和破坏黑素细胞,从而促进黑素小体的分解。氢醌的疗效与它的浓度、基质和产品的化学稳定性有关,浓度越高,治疗效果越好,刺激性也越大,常用的浓度是 2%5%。氢醌常用方法是 2 次/d 外用,一般

8、用药 4 周可见皮肤颜色变浅,6 周10 周取得最佳疗效。如果日间联合应用广谱防晒霜可以提高氢醌的疗效。然而长期使用浓度为 4%5%的氢醌可引起原发刺激反应、接触性皮炎和炎症后色素沉着,另外还有引起外源性褐黄病和肤色变深的可能。2%氢醌配伍 0.05%或 0.1%维 A 酸或羟基乙酸治疗有满意疗效,后者可抑制氢醌氧化,从而提高其表皮穿透作用,促进色素排除,并使角质细胞增生。真皮黄褐斑用氢醌治疗疗效不佳。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减少氢醌的刺激作用、降低细胞的新陈代谢抑制黑素复合体。2、壬二酸是从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培养液中分离出的天然直链饱和二羟基酸。壬二酸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直接干扰黑素生物合成

9、,并对黑素细胞的超微结构有损伤,因此能成功地治疗黄褐斑。其对黄褐斑治疗效果优于氢醌霜。壬二酸对表皮型和混合型黄褐斑(表皮和真皮同时受累)都有效,常用 20%壬二酸霜局部外擦。壬二酸副作用小,浓度在 15%20%时是人们可以耐受的,过敏反应和光毒反应很少发生,不良反应包括瘙痒、轻度的暂时性红斑、鳞屑和灼热感,这些不良反应症状通常 2 周4 周可以消退且没有系统损害。3、维 A 酸维 A 酸可以减轻光老化引起的色素沉着斑,并可以抑制酪氨酸的合成,从而抑制黑素的生成。临床多用 0.1%维甲酸霜外用,每日 2 次,起效时间约为 24周,副作用表现红斑脱屑,部分发生接触性皮炎,但这种不良反应不影响治疗效

10、果,且在继续治疗的过程中逐渐消失。4、曲酸(5 羟基 2 羟甲基吡喃酮)曲酸是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剂,抑制培养色素细胞生成黑素。但是,曲酸有显著的潜在致敏性,已发现使用含曲酸制剂的患者发生接触性皮炎的比例很高。5、酚硫醚如 4S 半胱胺酚代表了一类新的与酚有关的脱色素化合物,这些黑素细胞毒性制剂是源于硫磺类似酚的化合物,产物有半胱胺酰酚和半胱胺酚。N 乙酰 4S半胱胺酸酚对黄褐斑有较好的疗效,且比氢醌刺激性小,性质稳定。它是酪氨酸酶的底物,随着酪氨酸酶的活化,它形成一个黑色素的类似物,主要能有效抑制黑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用 4%的 N 乙酰基 4S 半胱胺酚治疗黄褐斑,经过 2周4 周的局部治疗可取

11、得显著效果。N 丙酰 4S 半胱胺酚是 N 丙酰的一个新的衍生物,这种化合物也是酪氨酸酶的底物,与 N 乙酰基相比,是一种效能更高的黑素细胞中毒剂。酚硫醚同时具有抑制黑素细胞生长繁殖和杀伤黑素细胞的作用。6、祛斑素是中药山茱萸的主要成分,祛斑素对酪氨酸酶及黑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程度与浓度有关,浓度越高作用越强。7、丝百祛斑霜主要含有田七、川芎、桃红、黄芩、白芷、珍珠等多种中药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滞祛风、增白润肤的作用,并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素生成,其疗效优于氢醌。还可阻挡和吸收紫外线,有防晒作用。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微红斑、瘙痒,一般不影响治疗。每日 2 次,2 周6 周内可见效。8

12、、化学剥脱剂外用制剂雷琐辛:雷琐辛是儿茶酚的同质异构体,是早期应用于化学剥脱剂的药物之一。浓度为 50%的雷琐辛可用于中、深层剥脱,治疗黄褐斑合并雀斑和日光性着色斑亦有效。羟乙酸:羟乙酸化学剥脱剂代表了一类安全有效的治疗面部色素沉着的方法,它已较广泛地用于治疗黄褐斑。用 10%15%的羟乙酸洗剂加2%氢醌可增强疗效。曲酸:当曲酸凝胶治疗黄褐斑无效时,可用曲酸化学剥脱剂,它由 2%曲酸与 3 种羟基酸(水杨酸、柠檬酸、乳酸)组成。使用曲酸化学剥脱剂后发生皮肤干燥现象比羟基乙酸化学剥脱剂少。羟乙酸联合曲酸或羟乙酸联合氢醌治疗黄褐斑的色素沉着都有很好的疗效。缺点是曲酸制剂的刺激性比氢醌大。三氯乙酸:三氯乙酸为中深层剥脱剂的一个辅助用药,可用于治疗泛发性及持续性的黄褐斑。水杨酸:水杨酸化学剥脱剂也可治疗黄褐斑的色素沉着,其浓度为 10%20%,间断使用 2 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