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整治办法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517866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整治办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整治办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整治办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整治办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整治办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整治办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其整治办法吴金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01 班 201111820137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壤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对我国现在土壤污染的现状,进一步指出土壤污染带来的问题,如粮食减产、粮食污染等。接着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的原因,最后提出减少土壤污染的建议。关键词:土壤污染.严重性.原因.解决办法1、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净化能力,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破坏土壤的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环境要素(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2、问题之一。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在于它能导致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累积,井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以至危害人体健康。二、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土壤污染物有下列 4 类:化学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前者如汞、镉、铅、砷等重金属,过量的氮、磷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后者如各种化学农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物理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粉煤灰和工业垃圾等。生物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包括医院)排出的废水、废物以及厩肥等。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

3、在于核原料开采和大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和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 12000 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 1000 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 330多万公顷。 。另一方面,全国有 1300-1600 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的污染。除耕地污染之外,我国的工矿区、城市也还存在土壤(或土地)污染问题。土壤生物污染在我国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污水灌溉、粪便施肥、污泥和垃圾以及病毒尸体都可能造成土壤生物污染,通过各种途径危害动植物和人体健康。土壤生物污染分布最广的是由肠道致病性原虫和蠕虫类所造成的污染,据调

4、查,上海市郊蔬菜的大肠菌群检出率为 13.7,最高可达 12800 个/克,寄生虫卵检出率为 11.9,近三成蔬菜受到不同程度的生物污染。近年来,随着核技术在工农业、医疗、地质、科研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放射性污染物进入到土壤中,这些放射性污染物除可直接危害人体外,还可以通过生物链和食物链进入人体。三、土壤污染危害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统计,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 1 000 万 hm2,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 3 600 万 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 16%20%;污水灌溉污染耕地 216.7 万 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 13.3 万 hm2。每年因

5、土壤污染减产粮食超过 1 000 万 t,造成各种经济损失约 200 亿元。土壤污染导致生物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因农田施用化肥,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每年转化成为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素达 1 000 万 t,农产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严重。农膜污染土壤面积超过 780 万 hm2,残存的农膜对土壤毛细管水起阻流作用,恶化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

6、。 放射性物质可以由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它们发出的射线会破坏机体内的大分子结构,甚至直接破坏细胞和组织结构,给人体造成损伤。高强度射线会灼伤皮肤,引发白血病和各种癌症,破坏人的生殖机能,严重的能在短期内致死。少量累积照射会引起慢性放射病,使造血器官、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受到损害,发病过程往往延续几十年。土壤生物污染在土壤、植物、动物以及人体之间构成一条链,主要通过食物链进行物质和能量传递,其危害不容忽视。土壤健康、植物健康、动物健康和人体健康由食物链紧密联系在一起。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

7、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四、土壤污染原因4.1 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4.2 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

8、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4.3 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4.4 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 23 km 范围的点状污染。4.5 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

9、、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五、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措施5.1 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使其由活化态转为稳定态;二是从土壤中除去重金属。常采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的方法时热解吸法、电化学法和提取法。对于挥发性重金属可用加热方法从土壤中解吸出来。若重金属渗透性不高且传导性差则用电化学法除去。提取法课利用试剂和土壤中的中的重金属作用,形成溶解性的重金属离子或金属-试剂络合物,回收再利用。美国应用淋滤法和洗土法成功治理了八中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再来

10、就是向土壤中施用石灰、碱性磷酸盐、氧化铁、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的迁移能力,使其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以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针对有机物污染,用植物、细菌、真菌联合加速有机物降解。针对无机物污染,利用植物修复可以把一部分重金属从土壤中带走。5.2 针对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土地放射性污染的间接防治法是先采用机械物理、化学、电化学和物理化学联合去污等方法对放射性污染水源、大型设备、车辆等去进行去污。然后将放射性物焚烧、固化、掩埋,不让放射性污染物进入土壤。而目前比较直接的处理方法主要是自然衰减消除法,化学处

11、理法和物理填埋法。自然衰变可使放射性污染土壤降至可接受的程度,适用于偏远的试验区和核事故的现场。对于小规模的放射性土壤的处理可用化学处理法,其造价昂贵且会产生二次污染。物理填埋法理论上比较简单但在处理大规模低剂量的污染物有较多困难。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可利用土壤放射性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土壤生物修复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可利用耐辐射的微生物、超积累植物和森林的吸附、拦截作用。5.3 防治相关法律至今我国在土壤污染的防治方面还没有专门立法,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基本上是空白,虽然若干法律中有一些零星规定,但分散而不系统、缺乏可操作,为了防治土壤污染、搞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应该加强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建设。

12、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明确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尽快建立健全防治土壤污染的制度、措施。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强化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与公众参与机制。【参考文献】1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土木工程网.2011.2我国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法律教育网.2010.3夏立江.王宏康.土壤污染及其防治.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4土壤生物污染及其防治.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8.5.刘忠义.杨川.黄子涛.唐谋生.放射性污染土壤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6李妍.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以及防治方法.毕业论文库.20107高太.李景印.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与治理现状土壤与环境.19998论土壤污染防治法.法律教育网.20079.桑东莉.论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保障.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4,10任旭喜.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环境保护科学.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