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2课时)导学案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35111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2课时)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2课时)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2课时)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2课时)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2课时)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2课时)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2课时)导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辛弃疾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4【学习目标】1 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重点难点】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学习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学习过程】一解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1解题: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2介绍作者:为了帮 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

2、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 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 50 余众踏入金营, 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 68 岁时逝于江西。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 3了解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 42 岁到 60 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 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 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

3、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句。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学生自由朗读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注 意: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

4、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2点名学生朗读。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3学生齐读三研习课文,品味用典。此情此景之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 一)研习上阕:1读上片,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6同学可能会忘记还有一

5、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语出于哪里?有何作用?7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二)研习下阕: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为什么会想到刘 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的是什么?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分析研讨用廉颇典。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

6、的作者想到了谁?(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 愤情感。6 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三)总结全词这首词运用 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 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五)问题研讨:这首词

7、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掉 : 摆 动 , 摇 动 。 讥 讽 人 爱 引 用 古 书词 句 , 卖 弄 才 学 。 现 在 常 常 称 那 些 说 话 好 引 经 据 典 、 卖 弄 学 问 的 人 为 “掉 书 袋 ”。 )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1明确用典: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2运用典故的作用:(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典对语言的作用: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 词句)(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 力和感 染力。(使立论有根据;方便于比况和寄意)3明确: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 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基础练习与提高】阳光课堂为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