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2】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35109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苏轼词二首教学过程(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学习二、知人论世。苏轼:(1037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 写作背景: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 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

2、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对东坡创作的影响。 (见课件)三、诵读涵咏。学生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节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纠正字音:故垒( 羽扇纶巾( 樯橹(生华发( 雄姿英发( 还酹江月(师范读。四、鉴赏品读。提问:词的题目为“赤壁怀

3、古” ,大家找一找,词中都写了赤壁的哪些景观?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大江、故垒、乱石、惊涛提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大家读后有什么感觉?你觉得它好在何处?明确:开篇就劈头一句“大江东去” ,若万丈高楼忽起平地,先声夺人。写江而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我们知道,苏轼是豪放词派的鼻祖,其开创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提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改词靡靡之风,开豪放之气的第一句,就是这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4、人物” 。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开篇就震撼人心的诗句很少有人能够写得出来,但也不是没有,大家能不能想一句出来?明确: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问:三国演义开篇这首临江仙大家看看,跟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不是很相似?那么我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改写苏轼这两句,看看行不行。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 ,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学生讨论)指导:同意“风流人物”和“英雄人物”是一样的意思。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不同意,觉得,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 ,那么,苏轼为什么不干脆写作“英雄

5、人物”呢?音律上完全一样,可见苏轼不用“英雄人物”而用“风流人物”不是出于音律的考虑,而是另有原因。原因迟早会出来的,我们不必急着回答,学完整首词后自然就会明白了。提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一句写得最好,那么这一句究竟好在何处?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壮观画面: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用寥寥数语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这一句中几个动词和形容词都用得极妙:“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

6、声; “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整句才十三字,便描绘了一幅极为壮观的画面: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提问:从题目“赤壁怀古”可知,作者游赤壁的目的并非看景,而是怀古。那么面对如此磅礴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明确:看着如此壮美的景象,词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回到三国那个战乱纷每的年代。三国时代的英雄纷纷在脑中涌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所以,他情不自禁地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

7、的英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作者从大自然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慨。提问:作者如此深沉的感慨后面,隐含着怎样的一种情感?他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明确:隐含着一种失落和伤感。他是通过集中笔墨塑造周瑜,借周瑜的形象反衬自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和壮怀难酬的伤感。提问:作者是借周瑜来反衬自己,那作者笔下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明确:风流倜傥,英姿勃发。儒雅、潇洒,年轻有为。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问,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可看出来。 “羽扇纶巾”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谈笑间,樯

8、橹灰飞烟灭” ,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过程。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卓异不凡的年轻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战船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如此儒将,难怪让苏轼倾慕不已。提问:作者在塑造周瑜时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明确:小乔刚刚嫁给周瑜,是想突出强调周瑜的年轻。提问:当时周瑜多少岁了?明确:24 岁。提问:小乔刚刚嫁给周瑜时他确实只有 24 岁,但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那时他已经结婚十年了,都 34 岁了,小乔也不小了,快成老乔了

9、。大家想想,是不是苏轼搞错了,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明确:都不是。应该是苏轼明知其错而故意为之,以此突出周瑜的年轻。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词中着意表现周瑜年轻的地方不止一处,大家能不能找出来?明确:“羽扇纶巾”可见出周瑜的年轻。年轻才有这种雅兴搞这种装扮。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特意用“周郎赤壁”而不用“周瑜赤壁”就是突出他的年轻。 “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而用“周瑜”就没有这个效果。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提问: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极力突出周瑜的年轻?明确:以此反衬自己一把年纪还功业无成。后面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回想起当年周瑜的丰功伟绩,对比自己,四十好几,早已过

10、了周瑜当时立功的年龄,自发都一大把了,还一事无成,所以特别伤感。作者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不单单是为了突出周瑜的年轻,还另有目的。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 ,而不用“英雄人物” 。现在把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我想大家应该明白 “英雄人物”一般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韧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的:“雄姿英发” 。但“风流人物”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儿女情长,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 ,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就是为了表现周瑜“风流”的一面。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也是为了表现周瑜卓异不凡的智慧与聪明,谈笑自若的胆略与气

11、度。这才是风流人物。苏轼心目中所仰慕的,就是像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度翩翩、气度不凡的“风流人物”!提问:三国时代的英雄非常多,比如:孙权、刘备、曹操、诸葛亮。为什么作者偏偏只塑造周瑜一个人呢?明确:因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将,作者又是在赤壁怀古,选他当然最合适不过了。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曹操在小说中被塑造成反角,形象不好。都不适合表现作者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孙权虽也是英雄,同时还是周瑜的上司,但赤壁之战的主将是周瑜,所以用周瑜更合适。周瑜能够少年得志,成就功名是因为能遇到孙权这个明主。苏轼借这个人物婉转地表达了自己不遇明主、怀才不遇的失望和不满。他认为,如果像周瑜一样遇到明

12、主,自己也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来。提问:为什么不选诸葛亮呢?他也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啊,而且当时他比周瑜还年轻呢。明确: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不能体现“风流”一面。诸葛亮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 ,要用来反衬作者的怀才不遇就没多大力量了。提问:作者塑造周瑜,就是为了反衬自己,表达深沉情感,那么作者在词中何处透漏了自己的情感?他的情感又是怎样的?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故国神

13、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句,表达了时光消逝、年华已老而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怅惘伤感。提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该怎么理解?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我认为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看到这千古不变的江月,不禁感慨月之永恒、生之短暂,然后他就把自己杯中的酒敬给这亘古不变的江月。提问:那么你觉得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明确:虽然诗人充满了怅惘和伤感,但他并未想到隐退或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情绪。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自慰,并不甘于消极。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正表现了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词的最后,他还

14、是迅速地从这种惆怅失意中走出来,表达了自己特有的旷达洒脱。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只有大自然才是他寄托自己感情的最好最终的归宿。苏东坡一生虽然是坎坷的,但是他始终笑对人生。五、总结。整首词作皆由“江”带出, “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这么一种心情,这就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这首词通过缅怀英雄表达了他追求功业的壮心,当追求功业一旦不得成功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豪情寄情于大自然,这么一种巧妙的、缜密的构思,做得非常漂亮。这是第一点。同时大家也知道,在苏东坡之前的词人都是以写艳词为主的,而苏东坡能一反前人创作的委靡之气,在词的

15、创作中渗透进这种豪放的风格。这一点表现出他相当大胆的创新意识。要知道在他之前像周瑜这样的英雄进入词里面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说是没有的。所以我们从某个意义上说真应该感谢他的黄州被贬,没有黄州被贬,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道天光就不可能射向天际。所以正是黄州被贬导致了这样一首旷世杰作的产生。(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六、课后作业。1、背诵本词。第二课时一、诵读感知。(学生诵读,教师纠音。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读过两遍后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它最短,字数最少。正文前面还有一个小序。提问: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小序对我们解读这首词有什么作用?明确:从序言的最后一句的“故作此”可知,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要写这首词。 “沙湖道中遇雨” ,告诉我们这首词是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而作者去沙湖看田是因为想在沙湖终老。从他想在此买田终老的行为可以看出,现状已经如此,洗冤复职不是自己想了、争取了就能实现的,自己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再去改变这个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再怨天尤人、悲观消沉,而是“既来之,则安之” ,安家置业,筹划生活,这恰恰反映了他积极乐观、旷达洒脱的一面。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无论被贬到哪里,苏轼都能随遇而安,随乡入俗,落地生根。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