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2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35100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2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2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2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2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2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2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练习及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摘取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宋词第 4 课柳永词两首白衣卿相 奉旨填词一、基础巩固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天堑( 骤雨( 千骑拥高牙(罗绮( 珠玑( 暮霭(i)C雨霖铃( 都门( 无语凝噎(重湖( 羌管( 参差( 下列词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B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C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D此去经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执手相看泪眼A洛阳亲友如相问 B故曰教学相长

2、也C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两岸青山相对出5 下列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杏花春雨江南。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6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1)重湖叠 清嘉,_,_。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2)多情自古伤离别,_,_!(3)今宵酒醒何处?_,_。二、精段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3、千 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7 本词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写景上有鲜明的层次,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答: 8 南宋陈振孙用“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来评价这首词,请结合下阕谈谈本词是如何描绘承平气象的。答: 9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词有点,有染” ,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 。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答: 三、一法一练融情于景雨霖铃将“多情”与凄凉的清秋傍晚景色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诗意的境界,从而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如 词开头不仅写出了离 别的时间、地点,更重要的是景中

4、有情,情中有景,做到了字字含情。怎样融情于景?运用修辞, 让景物有情。大自然中的景致是没有情感的,但只要我 们运用拟人的手法,便可化无情为 有情。 斟酌词句,让语言含情。力求用好每一个形容 词,使景物神态毕现;用准每一个动词,使景物活灵活 现。 让感情渗透在字里行 间,进行间接抒情能产生含蓄美。但当情不可遏时 ,直接 议论抒情能形成气势美,增强感染力。10下面这首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一样,上阕都写了杭州的景色,从情与景的关系看,两首词是否相同?为什么?水龙吟西湖怀古陈德武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 丽。 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 豪杰,都忘却、平

5、生志。 可惜天旋 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 注 ,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注 力士、天吴:都是古代 传说中的神人。答: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B2A3C4A5C6(1)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3)杨柳岸晓风残月7先写大背景,写出杭州全景;再写都市的繁荣景象;最后写钱塘江景色,层次分明。8承平气象不仅体现在自然景物上,更体现在人们的活动中。水光潋滟的湖上飘荡着优美的笛声和悠远的歌声,作者从桂子、荷花写到钓叟、莲娃,有静有动,使美丽的西湖洋溢着生气,荡漾着快乐,充满了和谐,呈现出一片承平气象。9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 ,然后展开描写, “烟柳画桥竞豪奢” ,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10两首词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所抒之情有所不同。柳词是以乐景衬乐情,赞美孙何;这首词是以乐景衬悲情,抒发今非昔比的亡国之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