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508207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94 大小:5.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二一四年四月目 录第一部分 规划导引一、建设背景二、重要意义三、指导思想与基本方针四、编制依据与规划性质第二部分 闽南历史文化与文化生态一、闽南区域与地理位置二、闽南文化发展历史三、闽南文化的表现形式与特征四、闽南文化传播区和文化生态保护区五、闽南文化生态评估第三部分 总体思路、工作原则、建设目标一、总体思路二、工作原则三、建设目标第四部分 保护范围与保护对象、内容一、保护范围二、保护对象、内容第五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全面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建

2、设五、支持群众举行积极有益的民俗活动六、加强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七、支持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八、加强理论研究与经验交流九、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建设第六部分 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一、重点区域选择的基本条件二、重点区域的划分三、重点区域的管理和保护方法第七部分 生产性保护与合理利用一、生产性保护二、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发展三、与旅游结合的合理利用第八部分 营造有利于文化遗产保存、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一、营造有利于文化遗产保存、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二、发挥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作用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第九部分 实施方案一、近期(2

3、011 2015)二、中期(2016 2020)三、远期(2021 2025)第十部分 保障措施一、工作机制保障 二、政策法规保障三、经费保障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形式相关的事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历来

4、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保存、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一些依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的整体风貌遭到破坏;在传统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地区,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也在不断消褪。为了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及其保存、生存的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国家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

5、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静态的、单项的保护进入动态的、整体性保护新阶段。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于 2007 年 6 月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更好地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提出的“加快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的战略部署,按照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编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第一部分

6、规划导引一、建设背景 20 世纪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生态的保护成了世界性共识和行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72)、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等一系列有关文件,有力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等学科的兴起,为文化生态保护积累了实际经验和打下理论基础。我国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

7、约等文件的缔约国,在文化遗产保护、自然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居世界前列。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全社会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多数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保护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提出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我国已建立了 12 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各级政府、广大群众高度重视、热心投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

8、设纳入“建设两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的战略部署。福建省在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09)、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等重要文件中,多次提到要保护闽南文化,加快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泉州、漳州、厦门三市政府积极行动,各自已编制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人民群众也积极投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之中。二、重要意义(一)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闽南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闽南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体,融合了闽越文化、闽南本土文化,吸收了异域有益文化,既保留了闽越文化、中原汉文化的浓厚色彩,又

9、具有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特色。闽南文化既是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在闽南地区的具体表现。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闽南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二)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闽南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继承闽南文化的优秀传统、激活闽南文化创造力,发挥闽南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闽南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于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维护两岸

10、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重要作用。福建省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台湾是闽南文化重要的传播区,1700 万闽南人在传承闽南文化。闽南文化对加强闽台两岸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两岸和平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作用。三、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

1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基本方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四、编制依据与规划性质规划根据以下相关的主要文件编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

12、要(2006)、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09)、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文化部“十二五”时期

13、文化改革发展规划(2012)等,以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2007),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规划。规划属于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保护的核心对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范围为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三市行政区,规划期为 2011 年至 2025 年。规划主要阐述规划期内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建设目标、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保护方法、保护措施和保障措施,是政府引导和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制定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 各级政府要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第二部分 闽南历史文化与文化生态闽南文化

14、的产生与形成,与闽南地处东南沿海的地理环境和移民社会历史、航海贸易活动等各种经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闽南区域与地理位置福建古称“闽”,闽南是福建南部地区。现今闽南地区指的是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三市共辖十二区四市(县级市)十三县(含金门县)。泉州市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四区,晋江、石狮、南安三市(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五县;漳州市辖芗城、龙文二区,龙海市(县级市)、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南靖、平和、长泰、华安八县;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六区。三市常住人口约 1647 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壮、畲、苗、高山等多个少数民族

15、,全区通行闽南方言。闽南陆地总面积约 2.5 万平方公里。西北多山,东南濒海,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河流俱全。在晋江、九龙江中下游,形成了福建两大著名的三角洲平原 泉州平原和漳州平原,有着比较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闽南海域面积约 3 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约 1400 公里。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拥有大小港湾数十个,主要有湄洲湾、大港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安海湾、厦门湾、旧镇湾、东山湾、诏安湾等。自古以来,沿海闽南人过着“以海为田”的生产生活方式。北部的戴云山、南部的博平岭以及东临的台湾海峡大体构成闽南区域范围。戴云山脉主峰在泉州市德化县,呈东南走向,从德化延伸到

16、惠安县西北部临海;博平岭山脉起于漳平南部,呈东北 西南走向,沿龙岩与漳州两地市交界处延伸至广东省境内。两条山脉走向将闽南与闽中、闽西、广东天然区隔。区域内晋江、九龙江蜿蜒而过,直入大海,成为闽南地区物质能量循环的两大动脉。两江串联着两岸众多的河谷盆地,成为闽南区域文化发展的物质依托。历史上闽南的州、府、县大都散布于这些河谷盆地之中。“三面环山、两江入海”的地理环境,是闽南文化生成、发展的舞台。(图 1 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三市行政区划图) (图 2 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三市地理位置图) 二、闽南文化发展历史闽南文化经历了先秦时期闽越文化的融合、汉晋至唐末五代时期的形成、宋元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曲折前进等历史发展阶段。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山海经称“闽在海中”。考古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