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502300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内容 提要 “诗必盛唐 ”是明代具有强势传播力的诗学观念,其消极 影响 是法唐而赝,自狭诗道。当时虽有接纳宋诗的呼唤,但难以形成趋势。明末清初,钱谦益以唐宋兼宗为新的诗学选择,具体途辙是以崇尚杜诗为由唐向宋的起点,在诗坛大力导入宋代诗风,融铸异质,求变创新。以沉潜深厚改变浮薄肤浅,以性情为本取代唯务格调,从而形成宏衍阔大的气局,使诗歌创作具有多元组合的美质。钱氏的这一诗学选择开启了清代新诗风。时至明末清初,千余年的诗骚之树已经老了。有明一代出现了几乎一边倒地以盛唐为宗的诗学倾向,主导者意欲使诗高华滋壮,但事实上却使它老得更快。如果作为一种主要的抒情文体形式还要

2、存在下去并发挥功能的话,人们必须接受“惟正有渐衰,故变能启盛” 的逻辑,通过新变来维护和复兴诗歌。对于清人来说,在唐诗、宋诗建立了两大诗学格局,囊括了尽可能多的诗学范畴、诗法家数以后,要想完全超离于这两大格局而另辟天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时的所谓“变” ,似乎只能是对既有的两大格局重新体认、选择和融通。然而, “清人生明后” 。既然认识到明人是法唐而赝,自狭诗道,那么他们为拓宽路途最能有所作为的就是接纳宋诗了。清初诗人邵长蘅研堂诗稿序曾指出:“诗之不得不趋于宋,势也 ”,这是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当然这一“势 ”,既是循环往复、剥复代序的诗坛风会的内在 规律 性,同时也是清代诗人的审美心理结

3、构的能动支配。对于唐宋诗的不同特点,邵长蘅曾说“唐人尚蕴藉,宋人喜径露;唐人情与景涵,才为法敛,宋人无不可状之景,无不可畅之情”,颇能说明一些 问题 。就其体格之殊而论,如果以人为喻的话,则“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1) 如果以佛学为喻的话,则唐诗如禅,深玄窎远,宋诗如净,含容广大。前者境界高华,然参究不易,后者气度汪然,有修必成。明人标举第一义却未必俱臻通慧,清人要一变风气,走向“无不可状之景,无不可畅之情”,诗学空间更大的宋诗,确是十分明智的。然而正象推行“净” 法需要禅净合行的永明延寿式的宗师一样,清人要融汇宋诗却需要兼擅唐宋的大家来开其风气,钱谦益的选择和被

4、选择正成为个人创作祈向与诗歌史内在趋向相重合的必然结果。一、接纳宋诗:一个长期的潜隐走向 宋代的诗歌史是在“江西” 与“晚唐”之争中划上句号的,随着蒙古王朝统一全国,南北诗学逐渐从趋尚的多元化转为反拨宋诗,迈开了回归唐代乃至汉魏的最初步履。只是元代国祚不长,诗道亦未远。当四大家以盛唐诗风为典范的诗歌出现,产生了具有 时代 特征的体派时,朝代却也走到了下坡路上。其实,如果元代享祚如宋,并且返回汉唐的步履强劲不衰的话,明代诗歌史的起承转合很可能是另外一种格局。从文体文风随时代而兴替的规律来看,我们似乎可以说,明代并没有一反元代诗风,反而与元代诗歌合为一个大的文学阶段,具有基本相同的主导风尚,多少具

5、有些特殊性。当然,将元明诗合为一个大的阶段,是一个笼统的看法。明人弘唐诗之法,诛宋诗之罪,除了元人“五十步唐诗” 未臻胜境外,时代心理的因素也不可忽视。明太祖朱元璋这位集雄才大略与果毅残暴于一身的开国君主,鉴于元代 政治 制度松懈与思想统治不力而产生 社会 异变,在夺鼎定基伊始便强化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一方面着手诏复唐制,纯洁文化习俗,创造沉潜执着地追求 理学 的学术环境,一方面力求高扬新的时代精神,创造与大一统的 历史 进程相一致的文化氛围。在诗歌风格上,太祖“尤恶寒酸咿嘤,龌龊鄙陋,以为衰世之为,不足观”,(2) 因此舍弃宋调而尚“盛世清明广大 ”的盛唐之音就是必然的了。明初士人既诛宋,又

6、伐晚唐,王彝著文妖力斥元季杨维桢及宗奉者,方孝孺也强烈地诋斥铁崖体云:“近代文士有好奇者,以诞涩之词饰其浅易之意,攻讦当世之文。昧者群和而从之,而三吴诸郡为尤甚。此皆挟鬼磷而訾日月也。其力虽不足为斯文害,然不除灭而禁斥之,何由复古之盛乎?”(3) 这里提出要“除灭而禁斥”铁崖体以“复古之盛”,也典型地反映出强烈的时代心理。有明一代的文化具有浓厚的庙堂色彩,在这种文化心态中长期闪回着“盛世” 的幻影,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宦官专权和商品 经济 的 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化,都从不同角度激活这种幻影,尽管七子派在政治上试图远离庙堂文化,但片面地崇尚雅正的思维 方法 ,使他们实际上进入并不自觉地强化了这种

7、文化机制。直到嘉靖以后,权力机制逐渐瓦解,而随着启蒙学术的展开,知识群体知性精神觉醒,人们才开始冲破思想的囚缚,走出虚幻盛世精神的光圈。也只有在这时,人们才能重新审视既有的具有统治力的文学 理论 ,一种与七子派相悖,对庙堂文化具有巨大冲击力的新的诗学价值观才真正得以提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明初到晚明,接纳宋诗的过程将是十分艰难。有学者认为在明末以前至少出现过两次提倡学宋的潮流。一次是前期方孝孺、陈献章、庄昶等人,一次是唐顺之、王慎中、茅坤等中后期唐宋文派作家,而且“ 这些提倡学宋的作家几乎清一色是 理学 家。 ”(4) 其实,有明一代肯定宋诗者赓续不断,但“潮流” 并未形成。肯定者中固然有

8、崇尚理学, “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已任”的方氏作出“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前宋文章配两周,盛时诗律更无俦”(5) 这样的力排众议的论辩,但更多的为宋诗辩护者则与理学并无深刻的联系。如明初诗学盛唐祈向已十分明显,刘崧以雅正标宗,一时风从影动,黄容即对其黜宋之论极为不满,作江雨轩诗序云:“宋苏文忠公与先文节公独宗少陵、谪仙二家之妙,虽不拘拘其似,而其意远义该,是有苏、黄并李、杜之称。当时如临川、后山诸公,皆杰然无让古者近世有刘崧者,以一言断绝宋代曰:宋绝无诗 。崧者人不短则己不长,言不大则人不骇,欲眩区区之才,无忌惮若是,诟天吠月,固不足与辨。 ”瞿佑亦排除门户之见,反对当

9、时流行的“诗盛于唐至宋而坏” 之说,仿效唐诗鼓吹 例,辑宋、金、元三朝之作一千二百首为鼓吹续音 ,明其宗尚,有自题诗云:“吟窗玩味韦编绝,举世宗唐恐未公” 。其后都穆、俞弁、李濂、归有光等人都反对崇唐斥宋,不断发出异见者之声。如都穆南濠诗话云:“昔人谓诗盛于唐坏于宋,近亦有谓元诗过宋诗者,陋哉见也。 ”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上亦云:“古今诗人措语工拙不同,岂可以唐宋轻重论之?余讶世人但知宗唐,于宋则弃不取。 ”即使是总体上扬唐抑宋的杨慎,也屡有“今日 宋无诗 ,其然乎” 的质询。(6) 但明万历以前,在前后七子“劫持当世” ,倾动天下时,接纳宋诗只能是一种潜隐的走向,所有这些对宋诗的呼唤都仿佛是一股

10、股潜流,难以形成冲击波,无法改变宋诗被用于覆瓿的命运。即使是李于田的宋艺圃集和曹学佺的石仓宋诗选出现,因其所选远于宋而近于唐,并不能增加宋诗的份量,在呼唤接纳宋诗的潜流中迸出新人耳目的声色。如果说明代在肯定宋诗方面,曾有过砉然鞺鞳,颇能振荡诗坛的声音的话,那已经是在晚明公安派出现以后了。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明确地将“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作为谬论加以辩驳,在与冯琢庵诗中极称元、白、欧、苏四家诗文足以与李、杜、班、马雁行并观, “而学语之士乃以诗不唐、文不汉病之,何异责南威以脂粉,而唾西施之不能效颦也?”与丘长孺一文更从文学史 发展 趋势阐述其诗学观,宏道认为唐自有诗,不必选体, 选

11、不必为汉魏,汉魏同样不必为三百篇 。如以不唐病宋,文学创作必以前代为准,那么就会推衍到以不结绳鸟迹病三百篇的荒谬地步,那么岂不是“诗灯一派,扫土而尽” ?二百多年来呼唤宋诗的潜流,蓄势至此,正期待着一种内旋与外驱力量助其奔突。钱谦益早年曾汩没于俗学, “空同、弇山二集,澜翻背诵,暗中摸索,能了知某纸,摇笔自喜,欲与驱驾,以为莫己若也”。万历三十七年赴京城应会试寓居极乐寺时,与袁小修相识,得以闻知公安派的 理论 ,又从嘉定林下诸君子处得知归有光之“绪言” 。如果说他的文学观的整体性改弦易辙是转益多师,并直接受到多方指授的结果的话,就诗学观来说,则显然受袁宏道理论阐发的 影响 极大。二百多年被奉为

12、圭臬的唐诗,至晚明师范的窠臼已过于深重,诗界“厌而学宋 ”之气已经萌动,风会递嬗实属必然。但是公安袁氏虽可谓具有知性精神的觉醒者,但力尚不足以纠偏,创作亦不无弊端,竟陵起而反拨,以深峭幽渺为宗,更失于仟佻诡异。显然,要改变明代诗坛积弊,不仅需要在理论上重新思考和选择,而且需要在理论和创作之间真正打通,取得实绩。钱谦益能够卷动潜流细浪为耸峰飞瀑,绍承前哲之绪而大开风气,其功即在此端。也正是以谦益开山拓路的卓越努力,接纳宋诗的潜隐走向才演变为一种显见的趋势。 二、唐宋并重:一种新的诗学选择但是我们对钱谦益在接纳宋诗过程中的角色和策略尚须深入考察。如果把唐宋诗之争简单地归类为“扬唐抑宋”或“ 扬宋抑

13、唐” 的话,那么可以说钱谦益并没有参与此“争”。作为一个具有成熟的诗史观的学人和诗人,我们虽然能发现他在特定的比较中发表过“圣俞之诗,辞非一体,不若唐诸子为诗人者僻固而狭隘”(7) 之类的意见,但并不能说他在唐宋之间月旦褒贬。其实唐诗是牧斋诗歌创作重要的诗学源头,他常常表示出对唐代诗歌成就的景慕和赞叹,更明确地申说过“诗莫盛于唐 ”。(8) 他的诗学历程中由义山而上溯少陵,兼涉昌黎、香山的路径是十分清晰的。然而他同时强调宋诗作为一种文学史上的存在,其美学意义不应否定,应当充分重视宋诗的典范意义。在七子派和竟陵派先后纵横天下, “诗必盛唐 ”说挟裹文士的背景下,反其道而黜唐崇宋,难免会成为另一种

14、偏颇,而从诗歌史 发展 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倡唐宋并重,兼宗双修,客观上便肯定和提升了宋诗,形成有利于诗歌发展的新局面。这显然已成为一种新的诗学选择。要实现这种诗学选择,改变传统观念,使对唐诗的认识从“盛唐 ”走向“全唐”是十分重要的。严羽的 沧浪诗话是晚宋最重要的诗学著作,在明代的 影响 几如胡应麟所谓“ 达摩西来,独辟禅宗” ,(9) 盛唐与宋诗之争实源于此。高棅唐诗品汇承接其脉,其后便成为七子派以盛唐相高的 理论 支柱。在初学集卷三十二黄子羽诗序中牧斋即以“别裁伪体 ”为旨,反复申斥明代俗学,尤对 “哆口称汉魏,称盛唐者”痛加针砭。在徐元叹诗序中直接将沧浪之说究为伪体之嚆矢:“自羽卿之说行

15、,本朝奉以为律令,谈诗者必学杜,必汉魏、盛唐,而诗道之榛芜弥甚。羽卿之言,二百年来遂若塗鼓之毒药。甚矣!伪体之多,而别裁之不可以易也。呜呼,诗难言也。不识古学之从来,不知古人之用心,狥人封已,而矜其所知,此所谓以大海内于牛迹者也。 ”入清以后,谦益在这一 问题 上的思考更为深入, 有学集中有相当系统的理论阐述。如唐诗英华序 、 唐诗鼓吹序以大量的笔墨梳理“初、盛、中、晚” 四唐分界说的源起与流变,强调“临济、曹调初无胜劣” , “唐人一代之诗,各有神髓,各有气候”,不仅箴严氏膏盲之癖,亦洗高棅耳食之陋。至于“荆公、遗山之选,未必足以尽唐诗,然是二公者,生于五、六百年之前,其神识种子,皆未受今人

16、之熏变者也”云云,强调宋元诗家的识见,则显然将七子派及影从者裨贩而赝一并掊击。牧斋认为人为地将一个前后紧密相连,与世而移的完整的唐诗过程分为初、盛、中、晚,并由此作出价值判断,这是将 社会 与人生、生活与创作断裂开来。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文学史是一个承前续后,不断推进的过程。苏、李、枚乘之后自有建安,有黄初,正始之后,自有太康,有元嘉。如此而论,唐是一个诗歌高峰,它是一种典范,也是一个过程。 “唐人一代之诗,各有神髓,各有气候”,如果独尊盛唐,排斥其他,那么文学史便是一片苍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否定了后代的可创造、可超越性,学诗者就势必脱离生活,刻意仿效, “佣耳借目,寻条屈步,终其身为隶人而不能自出。 ”(10) 一步一趋,势必成为毫无精神气格的赝品的制造者。牧斋强调,诗歌不当以“时” 分界定格,而既然唐代之诗不必如汉魏,那么后代之诗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