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权的渊源、法理依据和学理分析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492394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监管权的渊源、法理依据和学理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金融监管权的渊源、法理依据和学理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金融监管权的渊源、法理依据和学理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金融监管权的渊源、法理依据和学理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金融监管权的渊源、法理依据和学理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监管权的渊源、法理依据和学理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监管权的渊源、法理依据和学理分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融监管权的渊源、法理依据和学理分析一、金融监管权的来源宏观审慎需求宏观审慎监管主要着眼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并成为传统金融监管的权力来源。本文主要针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演进、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逻辑和维度进行论述。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演进“宏观审慎 ”这一概念发端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前身库克委员会在 1979 年 6 月关于国际银行贷款期限转换的讨论会中第一次提到“宏观审慎” 概念。随后,英格兰银行在 1979 年 10 月首次在限制单个银行放贷问题上探讨宏观审慎理念的适用性。欧洲煤钢联营于1986 年在国际银行新近创新报告中正式讨

2、论了宏观审慎政策。但直至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才广泛引用宏观审慎理论。1998 年 1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迈向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框架的报告中首次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纳入监管金融体系中,自此,宏观审慎监管正式适用于对金融系统性稳定的维护策略中。宏观审慎监管指的是系统性或系统层面的监管框架及其与宏观经济的联系,强调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安全,通过制定全面的金融稳联盟定性政策,避免金融动荡对于国民经济所造成的损失。宏观金融监管体系的框架将金融系统,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看作一个整体,全面考虑其风险和收益的权衡问题。区别于微观审慎监管的系统性风险防范2000 年 10 月,时任国际清算银行总裁

3、的 Andrew Crockett 在银行业监管的国际会议演讲中,首次将金融稳定划分为微观审慎层面的稳定和宏观审慎层面的稳定,对应的是以确保单个金融机构稳健为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和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 而 Claudio Borio 在 Andrew Crockett 的基础上从目标、关注点和风险性质等方面对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作了具体区分:第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最终目标是避免金融体系的风险给实体经济带来破坏,从而对宏观经济造成较大幅度的波动;微观审慎监管则主要通过对金融机构个体的约束以期实现对投资者在个案中的利益进行保护。第二,宏观审慎监管理念下,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具有内

4、生属性,金融机构的“集体行动 ”通过影响金融资产价格等方式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而实体经济又通过反馈机制对金融体系产生反作用;而微观审慎监管理念中,金融风险具有外生属性,单个金融机构对资产价格、市场状况和实体经济不存在影响。第三,相关性,宏观审慎监管认为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资产负债表相互关联,存在着共同的风险暴露;微观审慎监管不研究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彼此作用。 第四,校准目标和方式,由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因而其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校准方式,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校准方式。基于上述四点区别,宏观审慎监管强调了金融监管的目的与宗旨维护

5、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而以风险资本要求为基础的微观审慎监管体制无法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通过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和归入系统重要性范畴的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所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是宏观审慎监管的本质,也是传统金融监管的权力来源。宏观审慎监管的维度解读宏观审慎监管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跨行业维度,一个是时间维度。第一是跨行业维度。跨行业维度主要关注单个金融机构在某一时点的风险是如何在金融体系内分布的,即分析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的范围,并测算其对金融体系的风险贡献率,从而为监管机构对那些“大而不倒” 的金融机构提供监管依据。其一,由于金融机构可能直接暴露于相同

6、或类似的资产类别,或间接地暴露于与这些资产类别相关的其他资产,因此跨行业维度可以分析对单个金融机构的投资组合和金融产品风险之间的关联性。白川方明曾用举例,当某个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集中于房地产等特定行业时,一旦房地产行业因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开始下跌,则该金融机构将面临巨大的风险暴露。如果多家企业都对房地产市场的贷款和投资具有特殊的偏好,则整个金融体系都可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暴露。即使单个金融机构没有将全部风险敞口暴露于房地产等特定行业,而是部分集中在此行业,但如果众多金融机构都部分地持有相似的风险敞口,则整个金融体系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此时,系统性的风险敞口难以弥补与掩盖,问题资产的流动性和融资

7、流动性都会出现不足,即为“拥挤交易” 。概言之,市场参与者对市场风险的同质性判断造成对经济走势的趋同性判断,进而导致拥挤交易的发生。其二,目前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采用复杂的数学模型作为衡量和管理风险头寸的工具,但由于数学模型的复杂性,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没有能力研发适合自身风险管理模式的数学模型,导致金融机构之间采用了雷同的风险管理方法。在应对风险时,金融机构面临相似的风险暴露,其交易期限、处理风险的方式也出现同步趋势。金融系统性风险因此被放大。其三,大型金融机构处于支付的中心环节,风险暴露后会产生溢出效应,进而波及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放大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形成的关联性。此时

8、,就需要宏观审慎监管来判断哪些金融机构具有系统重要性,并进行相应约束。第二是时间维度。时间维度关注的是风险的动态变化,即金融体系内生风险的波动。系统性风险的时间维度与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相关,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风险会通过金融体系内部运行机制以及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而放大。金融稳定论坛于 2016 年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定义为金融体系和经济周期波动的相互反馈机制。金融体系可以延伸经济周期,而经济周期的波动也会放大金融体系的波动性。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常规解释是融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经济低谷期,抵押物价格下降,此时,信息不对称表现在,即便融资方是具备盈利能力的项目,也难以满足必要的融资需求。一

9、旦经济开始回暖,抵押物价格上升,融资方通过外部杠杆融资刺激经济繁荣乃至过热。所以,金融体系成为经济周期的金融加速器。Claudio Borio,Craig Furfine and Philip Lowe 认为,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主要源于市场参与者对随时间而变化的风险的不适当反应所致。而这些不适当的反应主要是由于风险随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无法有效测量。风险测量的困难往往导致风险在经济繁荣时被低估,在经济衰退时被高估。因为在经济繁荣时期,信贷过快增长,抵押品价值膨胀,存贷息差被人为压低,金融机构持有相对较低的资本和拨备。在经济衰退时,风险和贷款违约率则被人为高估。从较长周期来观测风险有利于金融机构的

10、稳健,并缓解金融对经济的强化作用。二、宏观审慎监管的法理依据金融创新过度导致了系统性风险的加大金融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提升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二是利用适度的银行体系货币乘数效应和金融市场杠杆效应。 但是,一旦金融创新超出金融体系的承受能力和监管主体的约束能力时,会出现创新过度的乱局。 而金融创新的本质要求是把风险转移给有承受能力、承受意愿而且能够管理这些风险的合适的金融投资者。此时,过度创新就偏离金融创新的初衷,单个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衍生品的设计者,只关心自身风险的转移,对“受让” 风险的投资者或交易对手的风险承受能力并不做考察。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没有通过金融创新的原

11、始功能得到降低,而是在金融产品链条中不断传递,并通过衍生品的杠杆效益放大风险,将风险“传染” 给产品的所有参与方。当金融体系内的风险集聚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诱发危机,并系统性破坏金融体系。原来出售风险的金融机构和风险转移过程中的每一个承接方都会因此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而对实体经济而言,金融系统性风险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在某些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金融系统性风险面前都难以维持原有的功能,经济产出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下跌。因此,金融创新必须对应宏观审慎监管,在风险监测的基础上平缓金融风险的波动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源于金融市场的同质化金融市场具备合理流动性和稳定性的前提是拥有大

12、量目标迥异且预期稳定的市场参与者,即市场中的异质性。而如今的金融市场却充满了严重的同质性。金融市场同质性的主要表现是,金融机构在资产利用和投资方向上主要集中于某个行业或产品。例如在 2000 年美国 IT 泡沫前期,金融资本积聚在互联网行业中;xx 年次贷危机前期,金融资本的投向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的产品和房地产行业,换言之,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在泡沫形成期间逐渐过度集中于特定一个或多个行业或产品。一旦特定行业或产品因为经济环境影响出现不景气或贬值的现象,例如美国 IT 泡沫的破裂、次贷危机中房地产价格的下跌、次级抵押贷款的折价抛售都对金融机构造成受到了严重的创伤。罗伯特希勒认为交易市场一旦流动性

13、过剩,将诱发非理性行为,并受到自我增强的羊群效应和动量效应的影响,此时,金融机构作为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会呈现趋同局面,最终将某一类金融资产的价格推高为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集聚高峰。所以,金融市场的同质化风险是指规模迥异的市场微观主体基于同一制度规模要求、按照相同或相近的思维模式或认知模型预期而采取相同或类似的行为,这些行为在系统内的作用力方向基本一致,无法彼此抵消,所以形成了金融系统内部的正反馈环,从而强化了放大作用,在正的一面会催化金融泡沫的膨胀,并在负的一面加剧金融危机冲击的恶性循环,正负两方面都使系统缺乏收敛性,放大了金融系统的波动性。 如果市场参与者均采取趋同投资行为,随着同质化风险的

14、加剧,金融系统风险也在正反馈环的作用下不断放大。顺周期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波动顺周期性表现在,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动态作用,放大了实体经济周期的波动并引起或加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现代金融体系中诸多因素对金融体系具有显著的顺周期性影响, 由于顺周期性具有内生特征,所以顺周期性成为金融机构可持续增长的最大威胁:其一,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在经济上行周期相对乐观,投资项目财务状况和信用评级都较为良好,资金投放会提升市场流动性;其二,经济下行期间金融机构的反向操作会加剧流动性欠缺的市场的紧缩性。影子银行系统的扩张与监管真空影子银行系统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通常是从事放款、接受抵押、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

15、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 影子银行系统多年来一直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通过高杠杆投资放大利润,刺激金融系统的信用扩张和风险承受,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多头监管诱发监管套利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使得各类金融机构在业务上开展了激烈的竞争,金融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渗透,不同行业的金融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同质性很高。 在此情境下,单纯的机构监管开始突显不足,也就是纵向规制将导致不同机构开展的同种业务受到差异化的监管。然而金融“ 混血 ”产品的不断涌现, 突显了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等问题。监管重叠中,不同监管部门所发布的监管规定互相矛

16、盾的情形并不鲜见,而且金融公司经常发现自己必须接受来自于不同监管者的重复监管。在次贷危机中,监管真空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金融衍生品到底由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还是美联储来监管,难以从法律中寻找依据。 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为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提供了空间,诱导金融机构选择监管宽松的监管者,形成了竞择监管者行为。三、金融监管的成本收益理论监管成本以 Julian R. Franks, Stephen M. Schaefer, Michael D. Staunton 为代表将其分为直接成本和执行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由监管当局在制定和实施监管措施过程中承担的雇员费用和日常运作费用,也即金融监管的行政成本。与直接成本相比,金融监管的执行成本则相对复杂,主要包括被监管者为监管所支付的成本。Howell E. Jackson 在直接成本和执行成本基础上引入了罚金、酬金和交易费用的概念。国内的学者则习惯于将金融监管的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的间接成本。第一种是分为直接成本和执行成本都应归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