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489482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其教学理念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前途与命运造成了一定冲击,不仅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培养人才的观念,也使学生的就业形势和空间弹性尺度日益严峻。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课程,而怎样彰显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的优势,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也是当前各院校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是,相关培养目标不明确。一直以来,汉语言文专业都凭借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获得了很强的文化优越感和专业自豪感。然而,随着高等

2、教育的逐渐大众化,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优势和文化地位都逐渐降低。其主要原因是在时代的不断发展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大部分院校依旧保留着传统专业意识,也没有对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做出及时的调整,不仅没有找准定位,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而导致学生综合素养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距1。 二是,学校课程设置不完善。大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浓郁的专业和理论色彩局限了学生的视野,不仅影响着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也可能会对学生今后的择业、就业产生不利影响。二是,课程内容复杂、重复,难以体现时代特色,进而造成学生

3、知识面较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三是,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缺乏协调性。导致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功和文学修养不断降低,在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安排上也缺乏统筹安排,往往会造成学生重必修课轻选修课的情况。 三是,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力度不够。在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常常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依旧沿用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没有积极探索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联盟不仅造成实践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应确立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各行

4、业之间的逐渐融合渗透,传统语言文字人才早已无法满足现代各行业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各院校应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建立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应用型培养模式,并制定出语文教育、新闻传播等不同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 其次,应完成传统型向现代型人才的转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的掌握和应用语言文字工具,还要对现代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且还要能够娴熟的运用汉语和外语。进而使学生在从业过程中,既能编辑与制作、扛摄像机,还能够将语言文字、影像和网络传统融会贯通,进而全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2。 建立健全应用型课程体系 在重新定位完人才

5、培养目标后,各院校可以实施分学制运行与管理模式,采用厚基础、多方向和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同时还要建立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教学体系,重新修订和调整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实施平台架模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来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平台,并在展业拓展的同时构建出语言教育、新闻传播和办公文秘三个模块。从而使学生的言说、写作能力,灵活的沟通与策划能力,以及持续发展的写作能力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与锻炼。 探索应用型实践教学新途径 一是,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一阶段,教师应向学生传授相应的职业规划理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理念与思想价值观念,并指导学

6、生制定大学四年规划。大二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帮助学生科学完善和调整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努力锻炼和提高未来就业需要的素质与技能,打牢基础。大三阶段,为学生详细的分析相关职业的去向,并结合学生不同的职业规划,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在大四阶段,对于考研学生应注重相关学科更深层次的教育,而对于准备就业的学生应引导学生充分重视起就业相关课程的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3。 二是,促进实践内容的实验化,加强专业模块课程内容与产业的对接。对于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应不断推动实践课程的实验化,并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对相应教学体系做出适当调整,积极利用实验室开展相关实践教学

7、内容,进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融入到实验教学活动中,也使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编辑制作等方面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得到全面培养与锻炼。另外,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就必须要重视起专业模块课程与产业的对接,各院校应重点加强校企合作,使毕业生拥有更多实习锻炼的机会,并在实习过程中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业务能力与要求,并在实习锻炼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进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也使学生能够全面适应社会不同阶段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论是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生存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各院校和教师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定位,并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并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培养应用人才的新途径和手段,从而真正实现传统教育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