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上(孟子)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3479889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惠王上(孟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梁惠王上(孟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梁惠王上(孟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梁惠王上(孟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梁惠王上(孟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梁惠王上(孟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惠王上(孟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孟子练习 梁惠王上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 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对前来拜见的孟子很不礼貌,用“叟”来称呼,就象今人说:“老头子。 ”B由于梁惠王对孟子的无礼,孟子

2、认为梁惠王真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昏君,简直无可救药。C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反面推论,指出交互征利的严重后果,严正警告梁惠王。D在孟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章里,孟子就提出仁政的思想,他主张君王必须施行仁义,仁义才是治国的至德要道。2针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在正面否定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二、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

3、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孟子梁惠王上 )(1)下面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贤人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不贤的人纵然拥有珍禽异兽,也不会感到真正快乐。B、老百姓积极支持文王建筑灵台,灵台很快就建好了。说明百姓能主动与文王共同拥有快乐。C、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但百姓却高高兴兴。说明文王能够主动与百姓共同拥有快乐。D、 汤誓中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当百姓要与统治者同归于尽时,统治者是不会快乐的。(2)概括上

4、面选段的主旨。答: 三、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2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上1)【注】安:乐意。梃:木棒。 庖:厨房。厩:马栏。恶(wu):疑问副词,何,怎么。俑: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梃与刃” 的譬喻是为

5、了说明“以刃与政” 的“不仁” ,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B、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人民的仁心。D、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直接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2)分析上面选段,你认为和下面选段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答: 四阅读下

6、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梁惠王曰:“晋国 ,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 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 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比:替,

7、为。一:全,都。洒:洗刷。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梁惠王与孟子谈论如何治理国家的一段经典对话,梁惠王向孟子请教雪耻图强的良方。B孟子就施行仁政提出减轻百姓负担来发展生产和重视教化这两个方面的建议。C纵观全文,梁 惠王问的是如何报仇雪恨,而孟子却避开了梁惠王的问题,大谈施行仁政,使得他3们谈话的话题最终未达成一致。D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2)从以上文字来看,孟子认为怎样做才能“仁者无敌”?五、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

8、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孟子梁惠王上 )【注】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 318 年至公元前 296 年在位。语:动词,告诉。卒然:突然。卒同“猝” 。 与:从,跟。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渤然:兴起的样子。渤然兴

9、之即蓬勃地兴起。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 “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由:同“犹” ,好像,如同。(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记录的是孟子见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谈话内容。B、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这两句著名的话描绘一个国君不成器的样子,真是形象生动而入木三分。C、孟子给梁襄王谈的其实是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得非常简单: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D、孟子在这里用了两个举例论证,表面上分别写的是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和百姓归顺犹如水往低处流的不可阻挡。实际上更指实行仁义

10、之后的天下统一。(2)就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定天下”主张的理解。答: 六、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4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

11、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孟子梁惠王上1)(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 “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C、孟子就是要使齐宣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

12、不愿做。D、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 ,即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2)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答: 七、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种仁爱

13、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统治天下。B、 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恩是一样的。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不同的。D、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2) “推恩”就是推行仁政,这里孟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认识。答: 5孟子练习答案 梁惠王上2、 (1)A(3 分)(2) (3 分)答:只有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快乐。3、(1)D(这句不是直接揭露梁惠王的残暴行径,而是委婉说明产生这种情况无异于驱兽食人。 )(2)两个

14、选段都体现了孟子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 ,即实行所谓“王道” 。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4、 (1)C【解析】“话题最终未达成一致”选文未涉及此问题。(2)孟子认为应重视物质生产和思想教育,一方面应减轻刑罚和赋税,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应强调“孝悌忠信” ,提高国民凝聚力。5、(1)D(喻证法)(2)因为当时战火纷飞,征伐不断,各国的老百姓都吃够了战争的苦头,就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样,痛苦不堪。如果这时候有哪个国君公然树起和平的旗帜,不再让他的老百姓去打仗卖命,而营造出一派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的局面,那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闻风而至,诚心归服了。6、(1)D(“不能”应是指没有能力)(2)“推己及人” ,首先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那么,天下便可安定。7、 (1)D (“善于推销自己”有误。 )(2)孟子用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君王由修身做起,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孟子强调君王要善于将自己的一切好的行为推广到百姓的身上,这样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戴,从而稳固国家的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