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4-11《漫步在无人区》同步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34784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4-11《漫步在无人区》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4-11《漫步在无人区》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4-11《漫步在无人区》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4-11《漫步在无人区》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4-11《漫步在无人区》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4-11《漫步在无人区》同步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4-11《漫步在无人区》同步练习及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课大师网】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时间:45 分钟 满分:60 分 )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A 间或 ( 低洼(嚣( 着火( B 阒无一人( 嘈杂(砰( 青蛙( 橘林( 篱笆(祷( 关卡( 露天( 雏菊(静( 强迫(析A 项“着”应读 项“卡”应读 项“露”应读 案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3 分)A狼狈监视乱糟糟呆若木鸡B寂静 雀班联络官卷土重来C佩戴 嘈杂电线竿渡过时间D夹杂隐敝水笼头以德抱怨解析A 项没有错别字,B 项“雀班”应为“雀斑” ,C 项“电线竿” “渡过时间”分别应为“电线杆” “度过时间” ,D 项“隐敝” “水笼头

2、” “以德抱怨”分别应为“隐蔽” “水龙头” “以德报怨” 。答案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A学者们认为,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成就的修订版 曾国藩全集 ,不仅真实直接地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历史,也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个人的喜乐与困惑。【备课大师网】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西安地铁二号线在沿途车站设置 46 面人文景观墙,力求充分展示古城的历史沿革和风貌,让乘客在感受现代交通快节奏时也能领略古老历史文化的魅力。C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D学者们呼吁,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启动特别军事法庭的改造修复工

3、作,让法庭旧址早日成为日本法西斯罪行的见证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基地。解析“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结构杂糅,重复啰嗦。 “基于”就是“在基础上”的意思。可以说“在这些真实的文字基础上” ,也可以说“基于这些真实文字” 。答案面是关于扑灰年画的一段报道。请对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超过 40 字。(6 分)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它的创始人是山东高密一个王姓人家,最初他们临摹一些文人画和庙宇壁画出售,后来, 对文人画和庙宇壁画进行借鉴、 创新,开 创了最早的扑灰年画。作画时,先用烧成焦炭的柳枝打好草稿,然后用毛笔描下来,这就叫“ 样子” 。再用白 纸拓

4、扑,一稿可以拓扑上百张, “扑灰 ”由此得名。到清朝道光年间,由于各个派系 竞相发展,涌 现出一批作画能手,有歌谣称:“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吉祥又红火。 ”高密扑灰年画进入鼎盛时期。但扑灰年画的原始性周期长,题 材陈陈相因,从光绪年间开始衰落。 1983 年,高密市成立抢救民间美术领导小组,通过挖掘整理,这一古老画种重新焕发 出生机。高密 现在有 600多家做扑灰年画的,每年能做 15 万张。答: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历史发展过程” ,然后从语段中找出体现“历史发展过程”的时间词以及【备课大师网】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就可以组织

5、出答案。仔细筛选,不 难找到以下时间词及对应的体现主要特点的词:“明朝初年”“起源” ,“清朝道光年间”“鼎盛时期” ,“光绪年间”“衰落” ,“1983 年” “现在”“重新焕发出生机” 。答案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清朝道光年间进入鼎盛时期,从光绪年间开始衰落,今又重现生机。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课文 111 自然段,完成 58 题。5 “一个自来水龙头正在往外淌水,流出来的水在地上形成了小溪,然后一直流到一块曾经是花园的低洼地里。 ”请品味这句话中“淌”字的妙处。(6 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淌”是自然现象,但用于特定语境下,就赋予了其特定的社会内涵。答案“淌”一

6、般用于大自然中水流的状态,顺其自然,没有人去开关,这个动词的主语是“一个自来水龙头” ,鲜明地印证了主题“无人区” 。6 “他们随时都在移动,有时也参加战斗,但多数时候是移动,而且越来越往后撤。 ”一句中能否把“随时”替换成“有时”?为什么?(6 分)答:_解析新闻的用词强调准确性。 “随时”写出了战事的频繁与紧张。答案不能替换。 “随时”强调“不论何时” ,突出人的不由自主。 “有时”是可以自由调节的。7简要赏析下面的语句。(6 分)这里,微风擦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也会使你吓一大跳,赶快隐蔽起来,等到你钻到橘林里,仰望天空,察看是否有飞机之后,你立即会觉得自己太蠢,神经过分紧张。答:_【备课大

7、师网】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鉴赏时要紧扣主题,要抓住人们非常时期的“紧张心理” 。答案“微风擦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与“仰望天空,察看是否有飞机之后”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是由于战火的频繁、不间断性和巨大的灾难性让人的神经错乱,把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与“草木皆兵” 、 “杯弓蛇影”有异曲同工之妙。8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 分)A现场新闻是记者亲眼所见写成的新闻,能使观众身临其境,因而也就更具“征服性的力量” 。B第 1 段中的“寂静”与第 5 段中的“嘈杂”形成对比,突出“没有人,在两个世界之间的这块天地里,死一样的寂静永

8、远也不会消失” 。C第 7 段中,用“聊着天” “紧张”等词语,写出了以色列士兵对战争的厌恶。D阅读本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蒿里行中勾勒的那幅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绝人寰的图景。解析C 项中“以色列士兵对战争的厌恶”错。答案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伊万斯今夜值班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德国对英国狂轰滥炸的时候,人们很少有可能想起伊万斯,更不会在他那瘦削的胸膛上挂一枚奖章,即使在他死后也不会。他绝不会在一次低沉的鼓声和嘶哑的喇叭声中进行的殡仪中接受人们的致敬。事实上,人 们很可能根本不会 为他举行葬礼。战争打响之前,他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他在码头上干过活

9、,那里尘土飞扬,对他的肺部有影响。 战争后期,为招募新兵进行的体格检查并不十分严格。尽管如此,由于视力差和其他缺陷,人们拒绝他入伍。后来,他成了一名防空民防人员。他接受了一年的 训练,学 习如何戴防【备课大师网】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如何让昏倒的妇女苏醒过来,怎 样把行人引导到最近的防空洞等等。在训练中,他表现平常。这一天夜间,约克 伊万斯值班。 过去 1 个月中,他几乎每夜都要值班,因为每夜都有空袭警报。那天夜间 11 时,他打电话给民防指挥中心, 报告说他看到远处有一个亮光。伊万斯的长官听说是伊万斯,就漫不经心地说,那是有人抽雪茄烟,不过烟火太亮罢了。伊万斯守护在郊区某地一个公用电

10、话间旁,敌人轰炸城区时,这里也挨过炸弹。当一枚大炸弹丢下来 时,他没有来得及离开。这个炸弹没有爆炸,对此,伊万斯开始蛮高兴。炸弹 是带着撕裂人神经的尖叫声落到地面上的。过 了一会儿,伊万斯想到他应当去看看这枚炸弹,看后,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哑弹。在受训期间,他看过不少图片和图表,他知道,这是一枚定时炸弹 ,而且是一枚大的。几分钟之后,他把这一切向上司作了报告。“炸弹在哪里?”上司问道。“在街心花园里。 ”伊万斯答道。上司命令说:“把无关的人赶走,把附近住宅里的人撤光,让行人不要靠近!”“是,先生!”伊万斯说。我们也许有必要在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定时炸弹。对美国人说来这更有必要,因为他们大约

11、从来没有 见到过定时炸弹。首先,定时炸弹不像老式鱼雷那样, 头部装有引信,只要有人用钳子把它拧掉就能使之失效,定时 炸弹的结构复杂得多,它装有一个定时装置,其原理是用酸腐蚀金属。被腐蚀 的金属板各处厚度不同,因而腐蚀的速度,可以定在 1 分钟到 1 个月之间。最后当金属被穿透、酸液滴到雷酸汞引信上时,就会把炸弹引爆。伊万斯遵照命令行事。在不到 1 小时内,他把附近几户人家撤走。在 这以后,他坚守在岗位上疏导 行人。早上 7 时以前,行人不多。在这以后,上班的工人和各种行人成群 结队【备课大师网】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有的乘汽 车。在连续遭到轰炸的地区,有这样一种

12、荒唐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对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情,反而非常好奇。突然,约克伊万斯发现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事。这枚炸弹落在两条街的交叉口上,使四个方向的行人受到威胁。伊万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他把炸弹后面 100 多码的地方用绳子拦了起来,然后,他把自己的岗位移到十字路口的中 间。有数以百计的行人听到他说:“此处有定时炸弹,请走开,请走开。 ”他们走开了。从这里路过的人中有一位是附近圣公会教堂的神甫。这位神甫向记者提供了关于伊万斯生命最后一刻的最生动的情况。神甫说:“他几乎完全没有必要用手指炸弹在哪里。炸弹就在他身后的草坪上。很明显,他是了解这是多么危险的。他的面色苍白、憔悴,但是,从他的声音中人们听不到丝毫的颤抖。我永远忘不掉这个场面:他吹哨子,呼喊着,要人们离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像中世纪的麻风 病人, 摇着铃,呼喊着避开我,避开我!我要他用绳子把大街拦起来,然后自己撤离。但是,他却对我说:我的任务是留在这里。请走开,不要 给别 人树立坏榜样。 于是,我只得走开,到电话间打电话 向有关方面求助。 ”9 时 10 分,炸弹爆炸了,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伊万斯连尸骨也没有留下。(选自西方新闻作品选读)9文章一开始为什么一再强调约克伊万斯这个人物是那样的平凡,谈谈这样写的效果。(8 分)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