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2014年版)

上传人:nbwa****ajie 文档编号:33474198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2014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2014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2014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2014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2014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2014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2014年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药物用药安全是关乎人类健康和民生的重要问题。用药错误( medication error)管理是用药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发现,医疗失误中用药错误所占的比率在美国为 24. 7%,英国为 22. 2%,荷兰为 21. 4%,澳大利亚为 19. 70%,加拿大为 17. 3%,新西兰为 9. 1%。美国医疗机构每年因用药错误死亡的患者达数千例,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每年增加医疗机构成本费用达几十亿美元。合理用药国际网络( International N

2、etwork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INRUD) 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成立 2 年来共收到来自全国的 5 000 余例用药错误报告,绝大部分错误属于 B 级及以下(用药错误分级见 1.3)。这些数据显示,在我国医疗机构内,用药错误可发生于处方、调剂、使用等多个环节,音似形似药品是引发用药错误的首要因素,占所有用药错误的 21%。 用药错误与医疗技术水平、科学管理水平有关,也涉及文化、伦理、心理和法律等诸多学科领域。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用药错误的管理与防范,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成熟的用药错误报告系统,在用药错误的报告、监测、评价

3、和防范等方面已有系列工具和措施出台。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用药安全,201 1 年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明确定义了用药错误,并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用药错误监测报告制度。2012 年卫生部颁发的三级综合医疗机构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要求医疗机构应实施用药错误报告制度、建立调查处理程序和采取整改措施。 完善的用药错误管理体系包括监测、报告、评价及防范等多个环节。为更好地落实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等法规,推进各级医疗机构用药错误监测报告体系的构建,最大程度地减少用药错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INRUD 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汇集临床

4、医学、药学、护理学、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管理学及法学等多学科专业人士,历经数次专家论证,达成此版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 (以下简称共识) 。本共识旨在通过对用药错误定义与分级等基本概念的阐释以及监测报告方法的说明,指导医疗机构建立用药错误管理体系,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报告、评价与研究,并通过制定防范策略,最终达到减少用药错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降低医务人员执业风险的目的。 本共识发布之后,将陆续推出用药错误识别与防范系列技术规范,既包含医、护、药、患 4个主要环节,亦将涵盖老人、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同时涉及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电子药柜及自动摆药机等新技术、新设施、新系统带来的新问题,为

5、各级医疗机构用药错误监测报告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指导。1 用药错误的定义、类型、分级及风险因素1.1 用药错误的定义 用药错误是指药品在临床使用及管理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疏失,这些疏失可导致患者发生潜在的或直接的损害。 用药错误可发生于处方(医嘱)开具与传递;药品储存、调剂与分发;药品使用与监测;用药指导及药品管理、信息技术等多个环节。其发生可能与专业医疗行为、医疗产品(药品、给药装置等)和工作流程与系统有关。 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ADR 和用药错误同样会导致患者伤害,二者是

6、药物不良事件( adverse drug events)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药错误和 ADR 的区别在于,ADR 是药品的自然属性,一般而言,医务人员报告 ADR 无需承担相关责任,国家法规亦明确规定不得以 ADR 为理由提起医疗诉讼;而用药错误属于人为疏失,当事人常需承担一定的责任。二者的主要区别见表 1。表 1 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错误的区别药物不良反应 用药错误危害程度:轻严重 危害程度:轻严重隐匿程度:低 隐匿程度:高发生频率:高 发生频率:尚不明确责任关联:低 责任关联:高文化关联:低 文化关联:高制度保障:有 制度保障:无报告系统:较完善 报告系统:尚不完善1.1 用药错误的环节和类

7、型 用药错误涉及多个环节和类型,详见表 2。表 2 用药错误的环节和类型 错误环节 错误类型 释义技术环节 处方(医嘱)开具与传递处方错误 药物选择基于适应证、禁忌证、已知过敏反应、现有药物治疗情况、相互作用(包 括中西药及食物药物相互作用) 、重复给药及其他因素不当,剂量、剂型、数量、 疗程不当,给药途径、时间、频次、速率不当,溶媒、浓度不当,处方潦草导致辨认 错误等处方传递错误 处方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例如:护士转抄错误;收费处转抄错误;医生口头医 嘱未再次确认等药品调剂与分发调剂错误 药物品种、规格、剂型、剂量、数量等与处方规定不符药物配制错误 未能正确配制药物(包括分装、溶解、稀释、

8、混合及研碎等)书写错误 在药袋、瓶签等包装上标注患者姓名、药品名称、规格及用法用量等时写错或书写 不清给药与监测 患者身份识别错误 将患者甲的药物给了患者乙给药技术错误 给药时使用的程序或技术不当。例如:给药途径错误;给药途径正确,但位置错误;给药速度不适宜;溶媒不适宜等用药时间时机错误 未按规定的给药时间间隔或特定的给药时机给药给药顺序错误 给药顺序不当导致错误遗漏错误 未能将医嘱药物提供给患者,或者患者漏服药物用药依从性错误 患者未按要求进行治疗,用药行为与医嘱不一致监测错误 监测缺失、监测方法不适宜、监测数据评估不适宜用药指导 用药指导错误 医生、药师、护士指导患者用药不正确或未指导管理

9、环节 药品管理 药品储存不当 药品没有按照标准储存条件储存,导致变质失效药品摆放错误 药品摆放不合理导致调配、给药错误信息技术 程序错误、系统错误 药品信息系统设计和维护错误1.3 用药错误的分级 根据用药错误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参考国际标准,可将用药错误分为以下 9 级。A 级:客观环境或条件可能引发错误(错误隐患) ;B 级:发生错误但未发给患者,或已发给患者但患者未使用;C 级:患者已使用,但未造成伤害; D 级:患者已使用,需要监测错误对患者造成的后果,并根据后果判断是否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伤害;E 级:错误造成患者暂时性伤害,需要采取处置措施;F 级:错误对患者的伤害导致患者住院或

10、延长患者住院时间;G 级:错误导致患者永久性伤害;H 级:错误导致患者生命垂危,需采取维持生命的措施(如心肺复苏、除颤、插管等) ;I 级:错误导致患者死亡。 上述 9 级可归纳为以下 4 个层级。第一层级:错误未发生(错误隐患) ,包括 A 级;第二层级:发生错误,但未造成患者伤害,包括 B、C 、D 级;第三层级:发生错误,且造成患者伤害,包括 E、F 、G、H 级;第四层级:发生错误,造成患者死亡,包括 I 级。1.4 用药错误的风险因素1.4.1 管理因素:(1)国家相关法规或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落实不够; (2)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缺少专职的管理机构和人员;(3)监测网不统一;(4)未建

11、立健康的安全用药文化。1.4.2 流程因素:(1)医疗机构内部缺乏有效沟通,诸多用药环节衔接不畅,如换班及口头医嘱等环节;(2) 从处方到用药整个过程中的信息系统错误。1.4.3 环境因素:(1)工作环境欠佳,如光线不适、噪音过强、工作被频繁打断等; (2)工作空间狭小,药品或给药装置等摆放混乱。1.4.4 设备因素:(1)信息系统落后,不能发挥基本的用药错误识别和防范功能; (2)设备老化,易出故障;(3)新型设备应用不熟练,程序配置错误,医务人员未能及时识别并采取相应措施。1.4.5 人员因素:(1)知识不足;(2)未遵守规章制度或标准操作规程;(3)培训缺失或培训内容欠妥、陈旧甚至错误;

12、(4)人力资源不足。1.4.6 药品因素:(1)药品名称、标签、包装等外观或读音相近; (2)特定剂型、特殊用法(如鞘内注射) ;(3)给药剂量计算复杂;(4)药品储存条件特殊。2 用药错误的处置、报告、监测与信息利用2.1 用药错误的处置 用药错误一旦发生,医务人员应积极实施处置措施。E 级及以上的错误,医务人员应迅速展开临床救治,将错误对患者的伤害降至最低,同时积极报告并采取整改措施。AD 级用药错误虽未对患者造成伤害,但亦应引起医务人员及医疗机构管理者的重视,除积极报告外,应及时总结分析错误原因,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同类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药错误紧急处理预案以及院内的紧急报

13、告制度。对于涉及群体和多发的用药错误事件,应建立有效的紧急响应流程。2.2 用药错误的报告 发生用药错误,鼓励自愿报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于 2012 年成立 INRUD 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并建立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接收各级医疗机构的用药错误报告。监测网在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和各省市卫生厅(局)的指导下,设立国家级、省市级和医疗机构级三级结构,由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负责具体工作。用药错误采取网络实时报告,网址为 http:/inrud. cdidin. com,采用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监测网具备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报告内容应真实、完整、准确。用

14、药错误报告内容详见表 3。2.3 用药错误的监测 用药错误的发生率或严重程度很难预测。由于医疗机构规模和类型、患者类型、药物使用及用药错误定义等的不同,用药错误的发生数量及对其严重程度的评估差异极大。用药错误的监测方法有多种,包括自愿报告、病历审查、计算机监测和直接观察等方法。推荐医疗机构采用自愿报告法进行日常医疗安全工作的监管。应用自愿报告法获得的数据虽不能完全反映用药错误的实际发生率,但对于识别错误来源,如特定药物、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等具有重要价值,且容易实施。鼓励医务人员报告已经明确的用药错误,具体报告方法见“2.2 用药错误的报告” 。 在条件具备时,病历审查法、计算机监测法及直接观

15、察法也可用于用药错误的实践和研究。2.4 用药错误的信息利用 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药错误信息分析、评价、分享、反馈及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用药错误报告数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采用简报、培训等途径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辨识和防范能力;挖掘用药错误数据资源,改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有效提升防范水平。医疗机构应通过适当途径向卫生和药品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政策建议,促使药品生产及流通企业优化系统和流程,减少因药品包装、标签等原因引起的用药错误。 在用药错误报告和监测过程中获取的患者和报告者信息、个人隐私和商业信息应予保密。用药错误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保障用药安全的依据,不应作为医疗事故、医疗

16、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3 用药错误的防范策略3.1 技术策略 用药错误技术策略主要包括以下 4 个方面,按其有效性由强到弱分为 4 级。第 1 级,实施强制和约束策略,包括执行国家对于医疗机构药品一品两规的规定,使用药物通用名,预混、预配,计算机系统限定用法、用量、给药途径,暂停使用,医疗机构药品品种数量限定,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限制,以及抗肿瘤药物的分级使用限制等。第 2 级,实施自动化和信息化,包括计算机医嘱系统、电子处方、单剂量自动分包机、整包装发药系统、条形码等。第 3 级,制定标准化的标识和流程,包括高危药品标识,音似形似药品标识,药品多规格标识,标准操作流程,以及指南、共识、技术规范等。第 4 级,审核项目清单和复核系统,包括处方审核,对高危药品和细胞毒药物配置加强核对,以及使用两种不同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和药品等。3.2 管理策略3.2.1 建立用药安全相关法规及管理组织。国家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