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质、量互变关系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467212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质、量互变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质、量互变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质、量互变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质、量互变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质、量互变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质、量互变关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质、量互变关系质是事物自身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是在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它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它是统一的多方面的;在不同关系上,同质事物所表现的属性是可变的,相对的。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水平,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顺序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吾以为事物之量乃事物构成组成成分才是最重要的,而这种构成成分最能决定事物之质变。正因为如此,我认为量变与质变规律有一十分重要之缺陷,即表述不正确。吾以为唯有不同物质构成或不同事物之量的增加方能引起质变。而且凡有不同组分之事物的量之增加,其至一定程度时必定引起质变。反之,单纯的数

2、量增减,永远不可能引起质变。吾以为量变不一定引起质变,而质变也不一定引起量变。由量变到质变其中有一必不可少的要件乃是不同组分之量和一定的空间排列顺序,其中最重要的是前者。即量的积累乃指不同组分即不同事物的量的积累,而且量的积累要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研究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扩大知识面,扩大不同知识的积累,而且要注重这种量的空间排列顺序;只有当这种不同组分的量有一定顺序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发生我们所预期或期望的质变。而且质变有叁种可能一是变好,二是变坏;还有一种则是仅有量变而没有质变。之所以会有此三种不同情况,吾以为主要是由于量的积累时其组分和空间

3、排列顺序不同使然;所以科学研究工作者之重要任务之一,便是研究找到这种量的空间排列顺序和哪些不同组分的事物组合最为合理。以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质变。例如,一个人可以认识很多字,但至少有三种可能:一是不会写文章;二是会写糟糕的文章;三是能写优美的文章。同样的量之所以会有三种结果,究根溯源乃思维空间排列组合规律掌握不同所致;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科学家,智者如此之少之故;量变易而质变难!学习勤奋刻苦者有的是,然而达到造诣高深者却少得可怜!根本原因即在于没有掌握不同质的量和其空间排列顺序。似乎可以得出如下推论:事物并非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而可能有三种情形:一是变低级;二是基本不变;三是变高级。

4、生物进化论表明:正由于质量互变存在着三种情形,所以有的物种一直朝着进步的方向进化;有的物种亘古未变;有的物种则向相反方向变而在地球上消失;进一步推论可知:外界因素即各种外部条件对质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现代世界上许多物种一个个地灭绝;并非由于其本身质变而灭亡;即并非由于其内因变化。而是人类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和破坏,环境污染所致。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其灭亡。此外,质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人类的意志加以控制。猿在当今条件下不再有可能进化为人,其根源在于人类控制了外部条件。质变需要有不同组分之量的积累。而相同组分之量的增加无论如何不可能引起质变。共产主义国家皆实行一党专政,是造成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

5、经济落后,政治僵化的根源,因为其违背了质量互变规律。全民统一思想,是灾难而非好事。由于统一,变得单调变得呆板,缺乏活力更缺乏创造力。应当提倡思想自由,政治思想更应绝对自由。在平等条件下各种思想通过争辩交流争论,优胜劣汰,才符合客观自然规律。而统一思想之举带来的灾难我们还记忆犹新。文革时代,全民成了只会喊万岁的顺民愚民。思想绝对统一,但它靠的是高压,而非理性。一旦一个国家人民不敢讲真话,没有自由思想这个国家肯定没有前途,而且危机必然四伏。若人人皆国事莫谈,安于小家庭的安乐,国家就十分危险了。根据环境科学原理,环境中的要素越多,其环境自净能力越强,而且呈等比级数增长,环境中的因素的数量与此种自净能力成正比。环境生态平衡原理同样适用于社会生态平衡。既然社会是由各阶层人民组成,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人,那么当然各社会阶层都应当有其代表参政。事实证明,单一政治力量一统天下的政体,遗害无穷。原因在于没有与执政党抗衡的政治力量,使社会生态严重不平衡。因此这种社会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引起社会动乱,进而引起社会灾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