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花间词在两宋的接受史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463224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花间词在两宋的接受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花间词在两宋的接受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花间词在两宋的接受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花间词在两宋的接受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花间词在两宋的接受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花间词在两宋的接受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花间词在两宋的接受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花间词在两宋的接受史【摘 要】花间词为词之鼻祖,以描写女性体貌、生活情态、情思为主,其风格香软纤,缛彩清艳。两宋时期文人对其接受则各有不同。通过两宋时期花间词的接受史可以看出,花间词对我国文学史中词的发展影响深远。 【关键词】花间词;北宋;南宋;接受差异 一 “花间词 ”为早期的一种词,来源于其词集名花间集。 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总集,为五代时后蜀广政三年赵崇祚所编。其中收录了晚唐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绍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十八人作品五百首,计十卷。他们的词风多香软纤,缛彩轻艳、绮靡,内容以描写闺房生活、花柳风月为主,主要着眼于描绘女性的姿色、体貌服饰、生活情态以及

2、内心活动。后人将其归为一类,称为“花间词人” ,其词为花间词。 “花间”得名于张泌的词蝴蝶儿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拭胭脂,惹教双翅垂。 ”i 花间词的风格普遍为绮丽、清艳,词中大量描写女子美貌、娇柔,生活情思的句子,如牛峤女冠子四首其一“绿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月如眉。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 ”ii 韦庄天仙子五首其三“蟾彩霜华夜不分,天外鸿声枕上闻。秀衾香冷懒重熏。 ”iii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其三“翠钗金作股,钗上双蝶舞。心事问谁知,月明花满枝。 ”iv 可见,词中着力写女性生活体貌、闺怨情思、儿女情态。其描写细腻,且多用华美绮丽的辞藻,呈现出一种香软绮丽的审美风格,表现了俗

3、艳婉媚的审美情趣。 花间词在我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夏成涛认为花间词标志着词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立成为一体,与诗并行发展。v 诚然,宋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兴盛于两宋之际,而花间词作为词的“宗祖” ,对后期文人词的创作,或多或少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花间词在两宋的接受史研究便有了特殊的意义。 二 对于花间词的接受,北宋人是一种潜在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创作上,北宋文人以花间词为宗,其创作均潜移默化地受到花间词的影响。吴世昌曾说: 在北宋文人看来, 花间集是当时这一文学新体裁的总集与范本,是填词家的标准与正宗。我们看北宋几个大家,如欧阳修、范仲淹、晏氏父子、张先、贺铸、秦观、赵令、周邦彦其词作莫不

4、如此。柳永和他们稍稍不同,但他所不同者无非是写他个人羁旅离恨之感,而其所感者仍不脱闺友情妇。vi 诚然,北宋文人大多视花间词为词之典范,其创作均与其有着微妙的联系。晏殊继承了花间词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其珠玉词 玉楼春春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vii 其词的温润细腻,雍容和缓,正是花间词的传统的继承。欧阳修的词寄情风月,其踏莎行中写道:“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viii 其写闺人思妇的描写,同样继承了花间词之传统。王灼碧鸡漫志曰:“晏元献、欧阳文忠公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

5、,亦无其比。 ”ix 晏几道则以痴情词为主,陈振孙评之为:“叔原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 ,高处或过之。 ”x 可见晏几道沿袭花间传统,其词受花间影响之大。柳永词情感细腻,直抒胸臆;苏轼词虽豪放,但也未脱离花间词的熏染;秦观词“得 花间 、 尊前 遗韵” ,xi 情韵兼胜,感情真挚,泪水盈盈,亦多有花间之格调;贺铸虽词风奇怪,但其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堪为花间之遗韵。周邦彦等人词作,均受花间之影响,此处便不一一赘述。可见北宋文人词之创作,皆遵循花间之典范,以花间为宗,形成了婉约柔美、感情细腻真挚的创作定式。 此外,除去词的创作,李之仪则在理论上给花间词以肯定: 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

6、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至唐末,遂因其声之长短句,而以意填之,始一变以成音律。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阕。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较之花间所集,韵终不胜。由是知其为难能也。思道覃思精诣,专以花间所集为准,其自得处,未易咫尺可论。苟辅之以晏、欧阳、宋,而取舍于张、柳,其进也,将不得而御矣。xii 这篇跋文中,李之仪提出了“以花间所载为宗” ,这是对花间词在词史上的地位的肯定。可见北宋人除了在创作上受花间词影响,在理论上也开始了探索。然而,李之仪还提到要“辅之以晏、欧阳、宋,而取法于张、柳” ,这是对词的创作师法花间词人的补充,要求博采众长,才能“其进也,将不得而御矣。 ”综而观之,北宋人

7、对花间词的接受主要以肯定为主。早期词主要有晚唐词以及花间词,而随着词体本身的繁荣,北宋人对前代词体的继承乃为必然。正是在前代词体创作范式继承的基础上,后人逐渐打破藩篱,不断创新,才出现了词这一文体在宋的繁盛。当然与宋人重文抑武以及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 词至南宋,花间词的词尊地位到得到进一步确立。首先仍是从词的创作上来讲。赵鼎之的词有“不减花间 、兰畹 ”xiii 之称。吴文英的词语言密丽幽深,色彩鲜明浓艳,装饰性和意象性极强,从中可以看出花间词的痕迹。辛弃疾的词,也有效仿花间词之作,其满江红: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

8、觉千山绿。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xiv 其中描写闺人思妇的情态、生活情致,形象描写的细腻,可谓与花间词一脉而承。又如其青玉案元夕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下片中“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xv 更是一种香软高洁的笔风,在花间女性塑造的基础上,提升到了另一种境界、一个别样的意境。其语言精妙、婉转,含蓄无穷。 其次是在理论上来看。南宋词人张炎对花间词在体制上给予了肯定:“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末句

9、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当以唐花间集中韦庄、温飞卿为则。 ”xvi 张炎从小令的角度出发,认为小令的每一字句都应有其应有之义,尤其是末句,更应该有无穷的意味。而这又要以花间词人韦庄、温庭筠的创作为规则、典范。张炎给了花间词很高的评价。然而相对而言,真正从理论角度上将花间词推为词尊的则是陈善和陈振孙,陈善扪虱新话曰:“唐末诗体卑陋,而小词最为奇绝。今人尽力追之,有不能及者。予故尝以花间集当为长短句之宗。 ”xvii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花间集有云:“此近世倚声填词之祖也。诗至晚唐、五季,气格卑陋,千人一律,而长短句独精巧高丽,后世莫急,此事之不可晓者。 ”xviii 陈善、陈振孙认为花间词为“长短句之宗 ”、 “近世倚声填词之祖也”,这就在理论上给了花间词以极高的评价。在北宋人李之仪“以此为宗”的基础上,南宋二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他们与李之仪的不同之处在于,李之仪虽以花间词为宗,但同样也要博采众长,吸取后人的成果。而二陈,完全将花间词奉为词体之尊。这与当时“今人尽力追之,有不能及者” 不无关系。由此可见,花间词在南宋人心目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