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复习笔记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3463190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部解剖学复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局部解剖学复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复习笔记(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局部解剖学复习笔记 Chapter1 头部 1.头部与颈部的分界:头部借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突的连线与颈部分界。头部又借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和乳突的连线,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1. 头部的体表标志:眉弓:深面有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前部。眶上切迹:位于眶上缘中内 1/3 交界处,眶上血管和神经通过,按压此处可感疼痛,是判断一个人意识是否清楚的标志。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 1cm 处,眶下血管和神经从此穿出。此处是眶下 N(上颌 N 分支)阻滞麻醉点。颏孔:是颏 N(下颌 N)麻醉的穿刺部位。翼点:在颞窝处,由额、顶、颞、蝶四骨会合成 H 形的骨缝。属于

2、一薄弱区,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来源于颈外 A 的上颌 A 分支)经过。颧弓: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 N 封闭及上下颌 N 阻滞麻醉的进针点。乳突:位于耳垂后方,面 N 由茎乳孔出颅。行乳突根治术时注意勿伤及面 N 和乙状窦。2. 面部浅层结构:皮肤:皮纹与皮内胶原纤维束的长轴一致。所以面部皮肤切口方向应与皮纹方向一致。浅筋膜:内有血管,神经和表情肌通过。血管: 面 A:起于颈外 A,穿经下颌下三角,经下颌下腺深方,在咬肌止点前缘绕过下颌体下缘转至面部,迂行至内上,经口角和鼻翼外侧到内眦,改称为内眦动脉。 面 V:起始于内眦 V,伴行于面 A 后方,至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 V

3、前支汇合,穿颈深筋膜,注入颈内 V。神经:三叉 N:面部皮肤感觉由三叉神经分布,眶上神经、眶下神经和颏神经分别为眼 N、上颌 N、和下颌 N 的终支。面 N:(实验至少分离出 2 个分支来)支配面肌的神经是面神经,自茎乳孔出颅后,转向前穿腮腺并在其内吻合成丛,分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5 组分支。颞支:从腮腺上缘穿出,斜越颧弓后断浅面行向前上。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上分。颧支:从腮腺前缘穿出,支配眼轮匝肌下分和颧肌。颊支:由腮腺前缘穿出,分别位于腮腺导管上方和下方。水平行向口角。支配颊肌和口轮匝肌。下颌缘支:从腮腺下端穿出,行于颈阔肌深面,支配颏肌和下唇诸肌。颈支:从腮腺下端穿出,在下

4、颌角附近至颈部,行于颈阔肌深面,支配颈阔肌。3 .面部危险三角的解剖学基础:面静脉可通过两条途径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即通过内眦静脉和眼上静脉至海绵窦;借面深静脉经翼静脉丛至海绵窦。同时口角以上的面静脉无静脉瓣,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域内的感染,若处理不当(如挤压) ,细菌可随血液经上述途径逆流入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故临床上将此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 。4 .穿过腮腺的血管神经:横行的有上颌 A/V,面横 A/V,面 N 和其分支通过,纵行的有颈外 A、下颌后 V、颞浅 A/V 和耳颞 N 通过。 (横 3 竖 4)5 .腮腺鞘的特点:腮腺鞘是颈深筋膜的延续,分两层包绕腮腺。它与腮腺结合紧密,

5、发出许多间隔伸入腺体,将其分成许多小叶。另外,腮腺鞘 2,深层薄弱不完整,腮腺化脓时易穿越深层,形成咽旁脓肿。 6.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和后四对脑神经(舌咽 N,迷走N,副 N,舌下 N) ,共同形成腮腺床。7. 腮腺管的体表投影:鼻翼与口角的中点至耳屏间切迹连线的中 1/3 段。8.一些腮腺咬肌区重要的血管:下颌后 V:由颞浅 V 和上颌 V 汇合而成。翼静脉丛:位于翼内肌,翼外肌和颞肌之间,收纳与上颌 A 伴行的 V,最后汇成上颌 V,回流至下颌后 V,翼静脉丛通过面深 V 与面 V 交通,经卵圆孔网和破裂孔导血管与海绵窦交通。上颌 A:主要分支为脑膜中

6、 A。 下颌 N:(实验时做出下面两个神经)耳颞 N:多于两根起于下颌 N,夹着脑膜中 A,合成一干,于翼外肌深面,绕下颌颈内侧至其后方转向上行,穿入腮腺鞘,于腮腺上缘浅出,分布于耳廓,外耳道及颞区皮肤。舌 N:为下颌 N(最终来源为三叉 N)的分支,在翼外肌深面与面 N 发出的鼓索汇合,继续向前下行。分布于舌的神经 1舌下神经支配舌内、外肌的运动;2面神经支配舌前 2/3 的味觉;3舌咽神经支配舌后 1/3 舌觉和一般感觉;4三叉神经的舌神经支配舌前 2/3 的一般感觉。 9.咬肌间隙(masseter space):位于咬肌和下颌支之间的间隙,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间隙。咬肌间隙

7、下部前临第三磨牙。10.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和咬肌间隙隔下颌支,经下颌切迹二间隙交通,后邻腮腺,此间隙内舌 N,下牙槽 N 和下牙槽 A/V 通过。11.颅顶软组织共分几层?各层有何结构特点? 答:颅顶软组织的由浅入深的层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额枕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5 层。 皮肤 厚而致密,血供好;浅筋膜内有纵向行走的纤维束,连接皮肤和深层的帽状腱膜;帽状腱膜和额枕肌帽状腱膜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相连,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称为头皮;腱膜下疏松组织 范围大,出血易广泛蔓延,头皮亦极易从此层分离,炎症可经此层的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和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

8、,故称此层为“危险区” ;颅骨外膜薄而致密。12 头部血肿及其鉴别方式:(1)皮下血肿:枣形或栗子形,血肿轮廓清楚,局部疼痛明显。(2)帽状腱膜下血肿:范围较广,常形成较大血肿, (3)骨膜下血肿:局限于一块颅骨,不超出骨缝界限,成馒头状。13 .蝶鞍区:主要有垂体、垂体窝和两侧的海绵窦。14 .垂体窝的毗邻及垂体瘤的影响:垂体窝前面为鞍结节,前外侧为视神经管,后方为鞍背,两侧为海绵窦,顶为硬脑膜形成的鞍膈,鞍膈前上方有视交叉,视神经,底与蝶窦相邻。垂体瘤向上压迫鞍膈,会压迫视交叉和视神经,出现视野缺损,向上突入第三脑室,会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压增高。向下侵及蝶窦,两侧会压迫海绵窦。1

9、5.经海绵窦的结构 窦内侧部有展神经和颈内动脉经过;窦外侧壁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经过(从上到下)。17.颅底孔裂通行的结构:*筛孔:嗅神经 *颈静脉孔:颈内静脉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眶上裂: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展神经 眼神经 眼上静脉 *圆孔:上颌神经 *卵圆孔:下颌神经*棘孔:脑膜中动脉 枕骨大孔:副神经的脊髓根,椎动脉和椎内静脉丛通过。舌下神经管内口:舌下神经 内耳门: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迷路动、静脉视神经管:视神经 眼神经 上矢状窦沟 横窦沟 乙状窦沟:同名静脉窦 脑膜中动脉沟:脑膜中动脉sternal angle 胸骨角pterion 翼点artic

10、ular cavity 关节腔intervertebral disc 椎间盘isthmus of fauces 咽峡McBurney point 麦氏点Porta hepatis 肝门Triangle of calot 胆囊三角 Calot 三角root of lung 肺根trigone of bladder 膀胱三角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 肋膈隐窝mediastinum 纵膈renal region 肾区isthmus of uterus 子宫峡rectouterine pouch 直肠子宫陷凹 Douglas 腔tricuspid valve complex

11、三尖瓣复合体transverse pericardial sinus 心包横窦superficial palmar arch 掌浅弓arterial ligament 动脉韧带 动脉导管索venous angle 静脉角papilla nervi optic(optic disc) 视神经乳头 视神经盘crista ampullaris 壶腹嵴nucleus 神经核fasciculus 纤维束lateral ventricle 侧脑室internal capsule 内囊terminal cistern 终池cerebral spinal fluid 脑脊液。cerebral arterial

12、 circle 大脑动脉环 脑底动脉环 willis 环sympathetic trunk 交感干referred pain 牵颈动脉沟 颈动脉内外口:颈内动脉18.颅内、外静脉交通的部位及途径部位:1眼上静脉;2颅底导血管;3板障静脉;4椎静脉丛。(5)海绵窦途径:1面静脉内毗静脉眼上静脉海绵窦 2翼静脉丛卵圆孔网、破裂孔处导血管海绵窦 3头皮静脉板障静脉硬脑膜窦 4椎静脉丛枕骨大孔。(5)海绵窦经岩上窦通直窦,再到乙状窦,联通颈内静脉,或者海绵窦直接经岩下窦通颈内静脉。19. 颅中窝骨折可能伤及什么结构?什么症状?1.可能伤及颅底的海绵窦及穿行于窦内的结构。窦内有展神经和颈内动脉,外侧壁有

13、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2.出现相应的脑神经损伤症状。3.颈内动脉破裂时,可导致海绵窦动、静脉瘘,使窦内压增高而引起眼球凸出或波动性眼球。4.还可出现脑脊液鼻漏或耳漏Chapter 2 颈部概述:颈部结构特点(1)以脊柱颈部为支柱,前方正中有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颈段, (2)两侧有纵向排列的大血管和神经,(3)颈根部有胸膜顶,肺尖及斜行的血管神经(4)形成筋膜鞘和筋膜间隙。 (5)颈部淋巴结丰富。 1.颈部的境界与分区:上界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头部分界。下界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肩峰至第 7 颈椎棘突的连线与胸部及上肢分界。 颈部分区

14、:固有颈部(两侧斜方肌前缘之前和脊柱前方的部分)和项部,固有颈部又分为颈前区,颈外侧区和胸锁乳突肌区。 2.环状软骨:环状软骨弓两侧平对第 6 颈椎横突,是喉与气管及咽与食管的分界标志,也可作为计数气管环的标志,甲状腺触诊。 3.锁骨上大窝:位于锁骨中 1/3 上方,窝底可触及到锁骨下 A,臂丛和第 1 肋。 4.神经点:( punctum nervosum)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是颈丛皮支穿经之处,是颈部浅层结构浸润麻醉的重要阻滞点。5. 颈部浅静脉:(1)颈前 V:位于颈前正中线两侧,注入颈外 V。 (2)颈外 V: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下行于锁骨中点上方传 3 个厘米的颈深筋膜,汇入锁骨下 V 或

15、静脉角。上腔 V 血回心受阻时可见颈外V 扩张。颈部神经:(1)颈丛皮支: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分支为枕小 N,耳大 N,颈横 N,锁骨上 N.(实验至少做出两支)(2)面 N 颈支:支配颈阔肌。 6. 颈筋膜:是位于浅筋膜和颈阔肌深面的深筋膜。分为浅、中、深 3 层。浅层即封套筋膜,围绕整个颈部,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在下颌下三角和腮腺区分两层,包裹下颌下腺和腮腺,形成两腺体的鞘。中层,又称气管前筋膜,包裹咽、喉、气管、食管和甲状腺等器官。前下部覆盖于气管前称为气管前筋膜,后上部称为颊咽筋膜。气管前筋膜分 2 层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后部增厚,连于喉软骨及上位气管软骨,形成甲状腺悬

16、韧带。深层又称椎前筋膜,包裹锁骨下 A/V,臂丛。 7. 颈动脉鞘:是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 A,颈内 A/V 和迷走 N 。 8 颈筋膜间隙:胸骨上间隙,内有颈 V 弓和颈前 V 下段。 气管前间隙:内有甲状腺下 V,左头臂 V,头臂干。 咽后间隙;位于椎前筋膜和颊咽筋膜之间。 椎前间隙9.颈前区:(1)颏下三角:有 13 个颏下淋巴结。(2)下颌下三角:境界: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组成。内容:下颌下腺、面 A、舌下 N、舌 N、下颌下神经节和下颌下淋巴结。下颌下腺:浅面有面 V,深面有面 A,内上方有舌 N,下颌下神经节。内下方有舌下 N,舌 A/V。 (3)颈动脉三角;境界: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组成。内容: 颈总 A 及其分支,颈内 V 及其属支,舌下 N,迷走 N,副 N 和部分颈深淋巴结颈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