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轴类专用液流镀铬装置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3455317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轴类专用液流镀铬装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轴类专用液流镀铬装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轴类专用液流镀铬装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轴类专用液流镀铬装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轴类专用液流镀铬装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轴类专用液流镀铬装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轴类专用液流镀铬装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轴类专用液流镀铬装置技术简介联系:QQ:693894828邮箱:目录一、 挂镀技术简介1. 镀铬层厚度不均匀2. 生产效率低3. 氢脆危害4. 环境污染严重5. 导电不良废品率高二、 液流镀铬工作原理三、 液流镀铬主要技术特点1. 均匀镀铬技术2. 快速镀铬技术3. 无氢脆技术4. 低污染技术5. 气缸夹紧导电四、 液流镀铬的操作1. 液流镀铬操作方法2. 液流镀铬装置适用的工件范围五、 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的对比1. 镀铬质量对比2. 操作方式对比3. 生产线结构对比4. 生产成本对比六、 液流镀铬实际应用情况七、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经济效益2. 社会效益八、 总结一、挂镀技术简介在

2、轴表面进行镀铬处理,是广泛应用的提高轴耐磨性能的工艺方法。对于精密零件来说,目前广泛应用的还是挂具镀铬工艺。传统挂镀工艺是先将不需镀铬位置的防镀位进行绝缘包扎,再将工件装在电镀挂具上(一般 1.5 米长的槽子装挂 20 支工件),然后用吊车使工件依次通过除油、清洗、阳极处理、电镀和回收清洗等一系列直线布置的各个槽子,生产线占地面积约为 2.56 米 2。电镀过程中挂具和工件工件放进一个大镀槽内,阳极分布在工件的两侧进行电镀。如图一、图二照片所示 图一挂镀法电镀 图二挂镀镀铬槽传统挂镀工艺缺点主要是:1、 镀铬层厚度不均匀。(1)由于电流边缘效应的影响,槽边缘的工件其电流密度比槽中部的工件大,所

3、以槽边缘的工件镀铬层厚度比槽中间的工件厚;(2)由于阳极及镀槽深度不能与工件镀铬长度匹配,工件杆端部下方还有较深的镀液与较长的阳极,使工件杆端部的电流密度比杆根部大,因而造成杆端部的镀铬层比杆根部镀层厚;(3)由于与阳极距离近的位置电阻较小,所以杆部与阳极距离近的位置电流密度较大,电镀后造成杆部圆周方向镀层厚度不一;(4)多支工件使用同一个大功率电源并联电镀,由于各种因素,电源分配到每个工件支路电流并不相同,造成各支工件的镀铬层厚度差别很大。如图三、图四照片所示图三挂镀法电流分布不均匀示意图由于上述原因,挂镀技术的镀铬层厚度合格率一般只有(7080)%,镀层厚度均匀性只能达到60%( 为镀层厚

4、度工艺要求,下同)甚至更差,如工件镀铬层厚度工艺要求为 72m 时,采用传统挂镀技术只能达到 74m,达不到工件要求的30%(7 2m)。同槽电镀的工件其铬层厚度差达到了(38)m;同一支工件杆端部与杆根部镀层厚度差一般为( 35)m ;同支工件同一位置圆周方向镀铬层厚度差(12)m。另外,当不均匀的镀铬层厚度与工件电镀前杆部直径偏差、圆柱度偏差和圆度偏差叠加后,会造成工件电镀后杆部直径、圆柱度和圆度超差。所以,采用传统挂镀技术时,一般先电镀较厚的铬层,然后通过镀后磨削加工,磨去过厚部份镀层,使镀层厚度和杆部形位公差符合技术要求。2、 生产效率低。根据电镀铬原理,电镀速度由电流密度和电流效率决

5、定。提高电流密度和电流效率,电镀速度都能提高。另外,电流密度与镀液温度需要严格配合。传统挂镀铬不能使用大电流密度电镀,是由于大电流密度时会造成高低电流密度区与温度配合不当,严重时出现脱铬和烧焦情况。如果增加铬酸浓度,提高液温或激烈搅拌,则会因使氢放电加速而导致电流效率下降。所以一般使用较低的电流密度(2060 A/dm2),铬沉积速度一般为( 0.250.5)m/分钟,电镀 7m 厚度一般需要 15-30 分钟。3、 氢脆危害。电镀过程中,阴极表面产生氢气。由于氢原子直径较小,很容易渗入基体及镀层中,造成晶格歪扭而产生很大的内应力。某些氢集中的地方会造成应力集中,结果给在变形时的晶格滑移带来困

6、难,使镀层及基体硬而脆(氢脆)。而这种危害对于高强度高硬度钢影响更大。据国外某公司的研究,在高于55HRC 的硬度下,氢脆使屈服强度降低了 50%(工件淬火区防镀设计就基于此)。同时,析氢也会造成针孔、麻点、镀层烧焦、起泡等缺陷。4、 环境污染严重。(1)挂镀时挂具随工件一起进出镀铬槽,一起进行镀铬前后清洗。电镀挂具入槽总面积一般为工件实际镀铬面积的 46 倍,而且由于挂具不可避免存在缝隙和水平结构面,所以带出了大量镀铬液,造成大量铬污水。(2)传统挂镀技术需人工对不镀区进行包扎防镀,电镀后再人工拆除包扎的防镀材料。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而且防镀材料使用量大,大量沾有镀铬液的防镀材料废弃

7、物,对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3)挂镀的镀槽结构为敞开式,铬废气容易溢出工作现场,操作环境差。5、 导电不良废品率高。挂镀法一般的导电方式为重力压紧导电和弹簧夹紧导电。两种导电方式常会出现电镀过程中导电不良通电断续情况,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工件导电触点烧伤和镀层结合不良,因而废品率大。二、液流镀铬工作原理液流镀铬参考美国某公司的快速镀铬系统设计。所谓液流镀铬,即阴阳极间保持一定的狭窄空间,电镀液从狭窄的缝隙中高速通过,同时施以高电流密度进行高速电镀的方法。传统挂镀所用的电流密度一般为(2060 )A/dm2,如果增加铬酸浓度,提高液温或激烈搅拌,都会因使氢放电加速而导致电流效率下降。然而若以图四

8、所示的装置使镀液高速流动进行电镀,则电流密度超过 250 A/dm2 时,其电流效率高于一般挂镀电流效率。若电流密度超过 500 A/dm2,电流效率可达到 40%以上。这是因为高电流密度下,氢超电压上升,同时有加速溶液中物质(铬离子)向阴极迁移的效果。液流镀铬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如图四所示。图四液流镀铬工作原理 图五16 路独立电源三、液流镀铬主要技术特点1. 均匀镀铬技术(1)每支工件独立微形镀池技术。液流镀铬设计了每支工件都有一个相对独立镀池,该镀池相当于每支工件一个镀槽,因而消除槽边缘工件镀铬层较厚问题,使各支工件的镀层均匀一致;(2)每支工件独立阳极技术。液流镀铬装置的每支工件都有绝对

9、独立的阳极,而且镀池深度和阳极长度能根据工件镀铬长度自动调节。(3)阴阳极均距技术。液流镀铬特殊结构的阳极,使每支工件和同支工件的表面各点与阳极距离完全一致。(4)每支工件独立电源技术。液流镀铬技术独创每支工件一个小功率恒流电源,全部电源统一控制,并能根据各电路电阻大小自动调节电流至设定的统一电流,保证了每支工件电镀电流一致性(整流器需外购,亦可使用原整流器,但效果不如单工件独立电源整流器),如图五照片所示。上面的技术措施,保证了电流密度的均匀性(如图六、图七所示),镀铬层厚度合格率达到了 99.9%以上。其镀层公差控制在21.5%(71.5)m,完全满足工件的镀铬公差要求。同槽电镀的工件其铬

10、层厚度差为(0.51.5 )m;同一支工件杆端部与杆根部镀层厚度差一般为(0.5 1.5)m ;同支工件同一位置圆周方向镀铬层厚度差小于 0.5m。镀层为(71.5 )m 时,镀后杆部粗糙度和形位公差完全符合技术要求,镀层光亮,取消了镀后磨削工序。图六液流镀铬电流均匀分布图图七液流镀铬工件装槽后2. 快速镀铬技术镀液的高速流动使电流密度大幅提高,在适当温度下使用了较大的电流密度进行电镀。液流镀铬技术一般使用(250300)A/dm2 电流密度进行电镀,电镀速度 3.5m/分钟左右,铬沉积速度是挂镀技术的 710 倍,镀层光亮,镀后不需磨削。3. 无氢脆技术 由于镀铬液的高速流动,使阴极(工件)

11、表面上产生的氢气被高速流动的镀液不断地快速带走,氢气无法滞留在阴极表面,极大的减少了氢脆的危害。据美国某公司的研究,奥氏体钢和经过回火处理硬度低于 50HRC 的马氏体,在镀液高速流动状态下(镀层厚度13m 时),以 1200 A/dm2的电流密度进行电镀,也没有发生氢脆现象。而在传统挂镀工艺下,即使是 60 A/dm2 的电流密度,镀层厚度达到 3m 时也很容易发生氢脆现象。4. 低污染技术 (1)电镀过程只有工件进出镀铬槽,大幅减少传统挂镀技术由于挂具进出镀铬槽而带出的大量铬污水。工件出槽后经回收清洗,电镀污水接近零排放。(2)控制镀铬长度时,只需在电镀前调节好电镀装置的镀铬长度,即可对工

12、件进行电镀。电镀前不需再进行人工包扎,工件电镀后也没有需要拆除的防镀材料。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大幅减少了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防镀器件如图九和图十照片所示)(3)液流镀铬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进行,电解液循环使用,所有的铬废气都从封闭的抽风口抽出,不会溢出工作现场,减少了铬废气对工人的危害。图九液流镀铬杆端防镀帽 图十液流镀铬盘部防镀圈5. 气缸夹紧导电液流镀铬采用了气缸夹紧,防止在电镀过程中出现导电不良通电断续情况,工件导电触点烧伤和镀层结合不良情况大幅减少,降低了废品率。图十三液流镀铬气缸夹紧导电 图十四液流镀铬控制箱四、液流镀铬的操作1液流镀铬生产线操作方法液流镀铬不需行车,1 人手

13、动操作。电镀时先在操作台上将工件装到清洗挂具上(不需对防镀位进行绝缘包扎),然后人工将挂具依次放进电解除油槽和清洗槽进行除油、清洗,再将工件取出放入镀铬装置进行阳极处理和镀铬。镀铬后将工件取出,放进清洗挂具进行回收清洗和清水清洗,然后送检验。工艺流程:装工件-电解除油- 清洗 -阳极处理-液流镀铬- 回收-清洗。改进型镀铬装置每次装镀 8 支工件(需 1000-1500A 整流器)。电镀时间(1.5-2)分钟/7m,装槽时间 1 分钟/槽,产量约(160-200)支/小时(以 7m 厚度计算,下同)。转换工件电镀品种时,所需调整时间约(1020)分钟。设备占地面积约 4m2(不含抽风系统和整流

14、器 )。亦可根据生产结构将两个 8 支装置组合成 16 支镀铬装置(产量约 320-400 支/小时2 人),占地面积均约 6-7m2(不含抽风系统和整流器) 。液流镀铬基本布置平面图(镀液槽/液流镀铬装置/ 除油清洗槽/备用镀液槽均为分离式结构,可根据生产场地随意布置)、液流镀铬装置、适用工件范围和清洗挂具如图十五至图十八所示:(备用槽可在镀铬槽调整溶液时使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镀铬层厚度 120m) 图十五液流镀铬基本平面布置图 图十七适用的工件范围五、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的对比传统挂镀技术优点是镀层光亮。缺点是生产效率低、镀层不均匀、电镀后需磨削加工和环境污染严重。美国伊顿工件快速镀

15、铬系统优点是镀层均匀性好,环境污染少,镀铬速度快,缺点是镀层不光亮,电镀后需抛光处理。三种技术对比情况如下(液流镀铬技术以 8 支镀铬装置对比):表一镀铬质量与国内外同类技术对比对比项目 挂具镀铬技术 快速镀铬技术 液流镀铬技术镀层均匀性 60%(74m) 18.5%(71.3m) 21.5%(71.5m)镀层外观 光亮 不光亮 光亮镀后杆径差 0.008mm(不考虑镀前杆径差) 0.0026mm(不考虑镀前杆径差) 0.003mm(不考虑镀前杆径差)形位公差 超差,重新磨削 合格 合格氢脆危害 大 无 无防镀区控制 1 只要求不镀上锥面 1表二操作方式与国内外同类技术对比对比项目 挂具镀铬技术 快速镀铬技术 液流镀铬技术镀铬速度 (0.25-0.5)m/ 分钟 (2030 )m/ 分钟 3.5m/分钟生产效率 约(120180)支/小时 线 406 支/小时线 160-200 支/小时线杆部防镀 需对不镀位置绝缘包扎 不需专门绝缘包扎 不需专门绝缘包扎电解液种类 多使用添加剂 标准镀液 标准镀液电解液搅拌 不搅拌或微搅拌 强烈搅拌 强烈搅拌操作方法 行车、半自动操作 全自动操作 无行车、手动操作操作人数 (3-4)人/班 线 1 人/班线 1 人/ 班 线表三镀槽结构与国内外同类技术对比对比项目 挂具镀铬技术 快速镀铬技术 液流镀铬技术装置设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