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复习版 师大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451086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复习版  师大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生态复习版  师大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生态复习版  师大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生态复习版  师大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生态复习版  师大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复习版 师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复习版 师大(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次作业 生物与环境1.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有哪些?标准答案: (1) 综合作用:每一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 而是在与其它因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如作物生长受水、光、营养物综合作用(2) 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必有 1-2 个起主要作用,其改变会导致其它因子作用的变化,称为主导因子。如 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3)阶段性作用: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如水是蝌蚪期青蛙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成体青蛙对水的依赖性就大大减弱。4)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作用:一因子的作用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但如一因子数量不足,可部分由另一因子的加强来补偿

2、。如植物生长需要土壤中 N、P、K、Ca、Mg 等多种营养元素,缺一不可。光照不足导致的光和作用效率下降可部分由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来补偿。(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等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如温度、光照、水分等直接影响植物生长,而山脉坡向、高度等通过影响光照、风、温度等因素间接对树木生长发生作用。2. 生物可通过哪些方式调节耐受范围? 标准答案: 第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自然驯化或人为驯化可改变生物的耐受范围,使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发生移动,形成一个新的最适度,去适应环境的变化。第二:休眠:当环境条件超出了生物的适宜范

3、围(但不能致死),生物常常进入休眠(不活动状态)状态,来抵御暂时的不利环境。这时生物对环境条件的耐受范围要比正常活动状态宽得多。如莲的种子、卤虫卵。第三:生物的耐受范围可随昼夜、季节呈现节律性变化。第四: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机制:行为(爬行动物),生理(产热、渗透压)。第五: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s):生物对特定环境条件所表现出的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3. 何谓驯化?有哪些实际应用?标准答案: 如果一个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的上下限会发生

4、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这一过程叫驯化(acclimation 或 acclimatization)。其实际应用有品种移植、长途运输和实验室实验。二、名词解释(共有题目 4 题,共计 40.0 分) 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叫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2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叫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3. 生态幅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环境因素都要求有适宜的量,过多或不足都会使其生命活动受到抑制,乃至死亡,这种生物对每一个

5、因素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4.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下限和上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第二次作业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性一、单选题(共有题目 2 题,共计 20.0 分) 1.为什么你常常在低光照的地方发现蓝细菌和红藻 A它们都很小并竞争不过迅速生长物种它们对光非常敏感它们的色素能有效地利用光能A. 和正确B. 仅正确C. 仅正确D. 仅正确2.

6、通过检查提供光合作用的光子,而获得光曲线(曲线到)插图说明:DA. B. C. D. E. V二、问答题(共有题目 2 题,共计 60.0 分) 1.光照强度对生物有何影响?举例说明其生产应用。标准答案: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光是绿色植物进行有机物合成的能量来源,而有机物积累的多少必然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植物许多器官的形成以及各器官和组织的比例都与光照强度有直接关系。黄化(etiolation)现象就是光照严重不足或无光所引起的影响植物生长及形态建成的例子。黄化植物的节间特别长,叶不发达且小,缺少叶绿素而呈现黄色,植物体含水量高,薄壁组织发达,机械组织和维管束分化

7、很差,特别是输导水的组织不发达。光照不足可引起植物体内养分供应出现障碍,导致已经形成的花芽、果实发育不良或早期死亡,也会影响果实的品质。果树进行必要的修剪,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果树枝叶分布合理,果树内外都能较好地接收光照,从而不影响开花、结果。2. 生物的光周期现象有哪些? 其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 生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方式,称为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如植物开花、休眠,动物繁殖、换毛、迁徙等。植物的光周期现象体现为其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依据这一点可把植物分成四类: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根据动物繁殖与日照长

8、短的关系,也可将动物分成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典型动物光周期现象还有昆虫滞育、换毛与换羽(温带和寒带地区,大部分兽于春秋两季换毛,许多鸟每年换羽一次)以及动物迁徙(鸟类的长距离迁徙都由日照长短的变化引起的)。这些现象都是由日照长短的变化引起的。三、名词解释(共有题目 2 题,共计 20.0 分) 1.长日照植物(long-day plants)标准答案: 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等。2. 短日照植物(short-day plants)标准答案: 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第三次作业 生物对温

9、度的适应一、单选题(共有题目 4 题,共计 40.0 分)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度的生态效应:BA. 冬眠的蛇相互缠绕B. 石莼分布于近海水的表层C. 厄尔尼诺现象使某种生物冬季发情D. 北极狐的耳朵比非洲狐的小2. 在湖泊的季节变化中,秋季的初级生产力较夏季高,试分析其原因。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A. 秋季水体产生对流,将水底丰富的营养物质带到浅层B. 秋季光照强度更适宜藻类生长C. 植物的生长季节在秋季D. 夏季气温高3. 如图所示为 A、B、C、D 四种动物的代谢耗氧率随温度变化的实验结果。试判断下面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CA. 动物 A 的体温随环境温度而改变B. 动物 C 的热中性区

10、小于动物 BC. 动物 B、C、D 栖息地的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 B、C、DD. 动物 A 的代谢率小于动物 D4. 下图比较了两类牛的外形 A 型和 B 型。两种牛哪一种能更好地适应和耐受高温?AA. 左图B. 右图二、问答题(共有题目 3 题,共计 60.0 分) 1.什么是有效积温法则,有哪些应用?标准答案: 植物和变温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这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称为有效积温。该规律称为有效积温法则有效积温法则的公式:K = N (T-C)(K:有效积温,N:发育历期,T:发育期间平均环境温度,C: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

11、上的应用:(1)可预测某地区害虫发生的世代数;(2)可作为农业规划、引种、作物布局、预测农时的重要依据;(3)预测生物地理分布北界;(4)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5)利用天敌昆虫进行害虫防治时,可以用来计算天敌昆虫合适的释放时间2. 植物对低温的耐受方式有哪些?标准答案: 包括形态适应和生理适应。形态适应: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保护、表面有蜡粉和密毛、植株矮小,常呈垫状或莲花状。生理适应:减少细胞中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冰点、增加抗寒能力。3. 内温动物如何适应低温环境?标准答案: (一)形态适应,动物对温度的适应体现为,在形态方面遵循以下两个定律:1.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

12、的恒温动物个体比低纬度同类个体大。2. 阿伦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在冬季增加了羽、毛的密度、提高了羽毛的质量,增加了皮下脂肪的厚度。(二)生理适应:1. 增加产热:颤抖性产热与非颤抖性产热2. 逆流热交换机制:肢体中动静脉血管/的几何排列,增加了逆流热交换。动物体温呈现空间异温性。3. 局部异温性:肢体末端温度比核心温度低,减少了体表热散失。热中性区:适应低温的内温动物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下临界点温度以下曲线斜率小(增加产热)。4. 寒冷的冬季动物有适应性低体温,以及冬眠。(三)行为适应:迁徙、集群、穴居。第四

13、次作业 生物对水分 、土壤的适应一、单选题(共有题目 3 题,共计 30.0 分) 1.有 A B C 三种啮齿类动物,当肺泡内温度均为 37时,其呼出气体温度分别为 a: 30 b: 25 c: 20。试判断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BA. 三种动物中 a 所处的生境最缺水B. 三种动物中 c 的鼻道最复杂C. 三种动物中 c 所处的环境最寒冷D. 三种动物中 a 肾脏的髓质层最厚2. a 种植物根系特别发达,生长速度快,叶面多绒毛,气孔下陷形成气孔腔,气孔腔内有许多细长的毛。b 种植物具浅根,无根毛,体内通气组织发达。假定(1)为湿生植物,(2)为中生植物,(3)为旱生植物。请指出下面哪项判断

14、是正确的?DA. a(1),b(2) B. a(1),b(3)C. a(2),b(1) D. a(3),b(1)3. 下图表示的是:(1)淡水鱼的肾单位,(2)海水鱼的肾单位。以下哪一说法是正确的?DA. 海洋鱼会比淡水鱼随尿液失去更多的水B. 海洋鱼缺少肾小球这样可以除去更多的水分C. 海水鱼肾小管对盐分的重吸收要大于淡水鱼缠绕的肾小管对盐的重吸收D. 肾小球帮助淡水鱼除去多余的水分二、问答题(共有题目 3 题,共计 70.0 分) 1. 水生动物如何适应高盐或低盐环境?标准答案: 水生动物可进行渗透压调节。淡水硬骨鱼:淡水硬骨鱼血液渗透压高于水的渗透压,属于高渗性,其本身处于低渗环境。渗透

15、压调节机制:肾脏发育完善,有发达的肾小球,滤过率高,一般没有膀胱,或膀胱很小,肾脏排出大量低浓度尿。丢失的溶质可从食物中得到,而鳃能主动从周围稀浓度溶液中摄取盐离子,保证了体内盐离子的平衡。海洋硬骨鱼类:海洋硬骨鱼处于高渗环境中,其血液渗透压低于环境渗透压,是低渗性的。渗透调节机制:经常吞海水,补充水分;肾小球退化,排出极少的低渗尿,主要是二价离子 Mg2+, SO42-;鳃主动向外排盐。海洋软骨鱼:处于等渗环境中,其血液渗透压等于环境渗透压,是等渗性的。渗透压调节机制:高渗透压的维持是依靠血液中储存大量尿素和氧化三钾胺。广盐性洄游鱼类:渗透调节机制:具有淡水硬骨鱼与海水硬骨鱼的调节特征。靠肾

16、脏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在海水中排尿量少。在海水中大量吞水,以补充水分。靠鳃调节盐的代谢,鳃在海水中排出盐,在淡水中摄取盐。海洋无脊椎动物是渗透压顺应者;、海龟、海鸟具盐腺;海洋兽类(鲸)排高浓度的尿。2. 陆生动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标准答案: 脊椎动物羊膜动物卵的产生就代表了一种机制,使脊椎动物在发育过程中能阻止水的丢失,而允许脊椎动物去开拓陆地。一、动物得水的形式:1)如蟑螂、蜘蛛等昆虫类通过体表可直接从较潮湿的大气中吸水。2)各种物质氧化产生的代谢水。如蜂鸟。3) 骆驼, 大量饮水贮存二、动物减少失水的适应形式:减少蒸发失水。节肢动物体表具厚厚的角质层及其上面的腊膜; 爬行动物体表具鳞片,可阻碍体表水的蒸发。兽类与鸟类皮肤也具有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减少呼吸失水:昆虫通过气孔的开放与关闭,可使失水量相差数倍。逆流交换机理(荒漠鸟兽):即当吸气时,空气沿着呼吸道到达肺泡的巨大表面积上,使空气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