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边贸重镇――亚东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448361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马古道边贸重镇――亚东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茶马古道边贸重镇――亚东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茶马古道边贸重镇――亚东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茶马古道边贸重镇――亚东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茶马古道边贸重镇――亚东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马古道边贸重镇――亚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马古道边贸重镇――亚东(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茶马古道边贸重镇亚东茶马古道是一条绵延在中国西南的商贸古道,横跨了云贵和青藏两大高原,穿越了众多的高山大河,向南的路径经西藏腹地到达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南亚诸国,在中国西藏边境,形成了许多传统商贸重镇。地处西藏南部的日喀则地区亚东县,就曾经是这条古道的终点之一,也是最为著名的集市。 讲亚东、不能不先提帕里。 帕里 在帕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在西藏屈指可数的商贸重镇时,亚东只是卓木山谷里的一个小村子,历史上曾隶属于帕里宗。而在西藏的边贸历史上,帕里曾是非常显赫的一个名字。 帕里镇坐落在一片高原大草坝上,是西藏著名的优质草场之一,海拔 4360 米,在那曲和狮泉河还没有形成城

2、镇时,她曾一度以世界最高镇而闻名。如今,帕里镇也是西藏地区规模最大、最漂亮的乡级城镇,一列列宽大的石砌平顶藏式民居整齐的排列着,每户人家的客厅都异常宽敞,屋子外面还绘有彩色的装饰图案,显得大气又生动。小镇周围被喜马拉雅山脉的崇山峻岭环抱着,其中最美丽的神女峰卓姆拉日峰,在阳光和蓝天下,楚楚动人。 以前这里热闹极了,有很多商人,来自不丹、锡金、印度、尼泊尔,还有很多从康区来的康巴人。不丹人主要出售大米、炒米和各种水果,锡金人和印度人大量的卖布匹惯常后尔的佛灯油很受欢迎。生意做得最大的是巴康人,他们主要经营茶叶和皮毛。 “西藏各大商号在这里都有分号和马帮。一个马帮有时多达八九“拉”(一拉为 10

3、匹骡马),全镇骡马最多时达千余匹。各个地方来的马帮都有,最多是康区。惟有不丹没有马帮,全用背夫,来回 5 天,他们买了肉、羊腿、绸缎等背回去。帕里当时有专门的贸易市场,能看到各种货币,但主要流通西藏的旧币。 ” 75 岁的南木林县人拉巴卓玛原来在贵族家当“差巴” ,后来嫁到白朗县,丈夫是个小商人。1954 年江孜遭遇洪灾,生意做不下去了,听说当时帕里比较繁华,就跟着马帮的一个朋友来到帕里,路上走了 7 天。 到帕里后,丈夫在牧场里给人帮忙, “当时马帮商队多得数不清”,本地也有很多人开马店、种马草, “根本不愁没活干!”拉巴卓玛找了一份织氆氇的活,移民夫妻很快就在帕里安了家, “当时生活很简单

4、,没有太多的要求” 。 帕里最初的发展,缘起于移民。200 多年前,位于西藏南端的帕里草原上只有几户牧民,后来从各地来了一批批移民,有逃来的农奴、有传播宗教的教徒、也有一些寻找机会的商贩。人多了,帕里开始有了贸易,由于地处不丹、锡金、印度几国的交接点上,中外贸易自然产生。到了 20 世纪初。帕里已经发展得有些规模,成为西藏的一个“宗 ”,有不少大家族在此设商号、分号。西藏大宗的对外贸易基本都在此进行,各国商家云集于此,藏区有实力的大商号也纷纷在此设立分号,进行获利不菲的进出口贸易。 “过去帕里镇的人比现在多很多。当时生活比较有意思,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房子,但商业很热闹,满街都是各国的商人和康

5、巴人。康巴人做生意很厉害,又很强悍,我们都不敢惹他们。镇上最大的商号是邦达仓和桑多仓,他们的骡马多得数不清。此外还有热振仓、泽珠仓、色刚仓等等。 ” 78 岁的沙珍阿妈出生在江孜,3 岁时来到帕里。当时父亲做生意,雇请马帮从印度买货到日喀则等地去卖。 沙珍最先嫁给了一个北京来的商人,民主改革后,她将一条洁白的哈达挂在丈夫脖子上,目送他上了回内地的车。后来沙珍又成了热振仓原管家索朗多布杰的夫人,多布杰当时负责管理热振仓从拉萨到噶伦堡的货物交易。 沙珍年轻的时候去过不丹、印度的加尔格达、路过锡金、还两次到过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见识不能说不广。而且。她还写得一手漂亮的藏文, “当时像我这样十几岁上

6、学的女孩子在帕里还是比较多的,我们主要学习藏文”。 老人告诉我,1964 年初亚东口岸关闭后,马帮商队再也没有来过,商号纷纷撤离,帕里一下子荒凉了。当年那些气派的商号建筑,如今只剩旧址。热振仓是由于“热振事件”,被西藏地方政府没收,只留下了他们现在住的这幢房子。 我此次在帕里的采访,有幸由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请来了原亚东县基建委书记阿旺赤列老先生做翻译,老先生高水平的藏汉语互译本领和渊博的学识使得我在帕里的收获非常大,采访结束后,老先生还不厌其烦地带我去看了几个大商号的旧址和帕里边贸市场。 商号的旧址早已为别的建筑取代,再也寻不见一丝半点的痕迹。但边贸市场是前年 4 月才建成的,一个宽敞整洁的大院

7、子。与市场同时起用的还有边贸市场宾馆,就在院子的里面,外边邻街。 宾馆老板德吉措姆说,客人主要是不丹人,多的时候一天二三十,少的时候每天也有一两个。宾馆有 10 个房间,从两人间到 5 人间都有,带卫生间的 25 元 1 间。望果节的时候,来帕里做生意的不丹商人多达 100 多人。他们用美元,说藏语,长得和我们一样。女人喜欢穿有花纹的衣服,男人都穿藏装。他们卖炒米、毛毯,还有“瓦斯针” 表和金戒指,买走的多数是胶鞋、暖水瓶和一些便宜的小电器。 从帕里到不丹大概只需一天半的时间,我们不难想象当年茶马古道上的商队在这条路上往返的热闹场面。 帕里是亚东县南北两部分的地理分界线。过了帕里不久,开阔平坦

8、的视线被深山峡谷收拢。公路一直在下坡,46 公里后,海拔下降了 1000 多米,我由一个冰雪世界进入到一个四季常青、花团锦簇、温暖湿润的天地亚东沟。途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告乌道班,也就是45 道班。这里有两幢锈迹斑斑的铁皮顶房子,是英国人1935 年修建的驿站。道班工人米玛次仁告诉我:“45 道班是从拉萨算起的,石碑上写的 29 道班是从日喀则算的。这原是英国人建的,有房子大小一共 7 栋,现在只剩下两栋,没人住了,但质量很好,一直不漏雨,我们把它们当库房用。 ” 在上个世纪初,这样的英国驿站从春丕一直延伸到江孜,共有 12 个,清政府也曾从拉萨到下司马设立了 19个驿站。从这些密集设立的驿

9、站可以看出,当初这条古道从拉萨到帕里、亚东的商贸是何等的重要和繁忙。 下司马镇 下司马镇是亚东县城所在地,来自温泉之乡的康布和帕里高原的两条河流在此汇集,形成了亚东河,巨大的落差形成的湍急水流,成了整个下司马的天然音箱, “亚东”一名的得来大概与此有关,藏语意为“旋谷、急流的深谷” 。 老街上的木屋沿亚东河一字排开,翠青绿、赭石红、晴空蓝或简或繁或新或旧。屋檐窗框点缀了细致的彩色描边,一楼院子里和二楼阳台上必定有五彩鲜花盛开,一排显眼的大窗户让所有屋子都沐浴着阳光。下司马镇这两条最古老的街道前街和后街,呈 V 字型延伸,其间店铺茶楼不曾少,宁静闲散却也不乏。 镇里的老赶马人 次仁罗布最后一次去印度是 1963 年。当时,他用自己辛苦多年替人赶马攒下的工钱买了 11 头骡子,心里暗自兴奋着:终于不用再给别人打工、总算自己当上了老板、可以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