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的品种介绍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3437100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兜的品种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兜的品种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兜的品种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兜的品种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兜的品种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兜的品种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兜的品种介绍(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兜的品种介绍(入门级)Astrophytum asterias ,星球,兜是一种极具魅力的仙人掌科植物,其遗传特性复杂,交配容易,故变异种和交配种繁多。这不仅仅对园艺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遗传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都有很深刻的意义。但是众多的园艺性状不是单纯的组合,而是都或多或少的发生的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这时就需要我们要把变异和交配出现的众多园艺性状进行分型、分类,这样才有利于对他们的机理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相关的遗传和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这里介绍的兜园艺种分类和分型基本上是依据日系的方法。其实目前世界上,日系的分型还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所以值得我们参考。当然这里也根据我们目前国内的特色

2、进行了调整,加入或删去了一部分类型,以适应国内实际需要。兜从原始种经历了自然状态下若干次的选择,基本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遗传特性,所以多数变种还是来源于园艺学。但是不排除野生兜存在某种园艺性状,所以在谈论这个问题时,就无法准确说出那种性状是纯粹的园艺学性状。也就是说,在讨论兜的园艺品种时,大家就没必要钻牛角尖去硬套哪些品种来源于野生状态。Re: 兜的品种介绍(入门级)兜 1.星点的变化:multipunctata 浓白点兜、nudum 琉璃兜、 2.星点的变化(存在染色体倍比改变):Mirakuru 奇迹兜、Super 超兜3.疣点的变化:Ooibo 大疣兜、Donatu 麦圈形疣兜、rense

3、i 连星兜、连心兜4.疣的变化:Ekubo 切迹兜、Kitsukow 龟甲兜、 Ibo 疣兜5.棱的变化:Rasen 螺旋兜、Fukuryou 亚棱兜(复棱兜)、Fukuriyow 副棱兜(腹隆兜)、Wakareriyow 分割兜、aoi 葵兜、313 棱兜、鸾凤兜6.星点的变化(特殊类型):Hakujo 谷间白条兜、Hakuun 白云兜、Vpattern V 字斑 、kiku 菊兜7.形体改变:star shape 海星兜、 cristata 缀化兜、monstrosa 石化兜、kigan 奇岩兜、caespitosa 子吹兜、嫁接嵌合体8.花园化:ibosaki 疣关兜(花泉)、棱间关兜、

4、hanazono 花园兜、隆起型花园兜9.色素的改变:variegata 锦(斑物)、KOH-YO 红叶、咖啡兜等10.刺: spin 武者兜、瑞凤兜11.花: siyowa 昭和兜、roseflora 赤花兜、花药败育兜、雌蕊隐藏兜、花缀化兜、花缘切迹兜、多重瓣兜、纯黄花兜12.名家兜:兜的育种学家按照各自的风格培育的兜系。注:名称前面的是命名代号,例如花园兜就是:A.asterias hanazonoRe: 兜的品种介绍(入门级)下面以图片为例,向大家逐一介绍各种兜的园艺性状和类型。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一个兜可能存在数个性状,我们在介绍的时候只能按照其代表性状进行讲解,当然我们也会提醒其存在

5、的其他形状的。 为了让讲解所选用的照片尽量典型,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网络,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不能一一申请引用权,但我们不是赢利目的,所以恳请照片拥有者表示谅解。如有异议或投诉请发信至,以便协商解决。参考文献及照片来源:佐藤勉 兜 hand book日本 奈良 http:/ 广仙园 http:/www3.ocn.ne.jp/cacti/Yokohama cactus club http:/www5e.biglobe.ne.jp/hama-jj/ 泰国 http:/ 兜的品种介绍(入门级)兜的原种形态: 12Re: Re: Re: Re: 兜的品种介绍(入门级)兜的原种存在散在的星点和明显的疣,星

6、点密度加大增多就形成了浓白点兜,星点减少直到消失就可以称为“琉璃兜”,所以说浓白点和琉璃兜都是原种兜的自然个体差异造成的。但是要指出,琉璃兜在形成以后逐渐演化为一种隐性基因,按照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进行遗传;浓白点的遗传目前认为和父本有关,但是是否符合孟德尔规律以及它的具体遗传特点,目前还不清楚。 浓白点兜(本图同时存在连星和花园,故名:浓白点连星花园兜)浓白点兜 (本图同时还存在大疣性状,故名浓白点大疣兜)琉璃兜:琉璃兜本来是来源于原始兜,所以现在相当一部分普通兜在逐渐长大后有可能丢掉所有的星点,变成琉璃的。但是这样的琉璃是无法稳定遗传的。稳定遗传的琉璃兜是从实生苗开始就没有星点,这样的一种隐性

7、遗传。实际上,这种隐性遗传的建立可能也是来源于不稳定的琉璃兜的突变,当然这个目前无法考证,只能这样假设。 琉璃兜奇迹兜“Mirakuru”,它的学名的意思就是兜的奇迹。另外我请教了在日本留学多肉植物专业的网友断崖女王,他告诉我在日本这种兜叫做“宇宙兜”,同时还告诉我这种兜目前非常稀少,且现在多数的名品都具有它的遗传性状。 奇迹兜是一个自然的变异个体,从野外采集得到的。他有些类似于我们见到的超兜,但是和他还是有很明显的不同的,这种不同在下面的表格列举了出来。另外,以前我们一直疑惑为什么日本引进的兜都是很大的体型,那么现在可以找到答案,除了日本的栽培技术先进之外,奇迹兜的基因起到了很大作用。Mir

8、akuru Kabuto /Super Kabuto/普通兜体型的差异:大于 19cm/8cm 左右/10cm星点:较多较大,纸样/浓密较大,竖立 /细小晚年体型:晚年多呈海星状/几乎不形成海星状 /较少呈海星状晚年星点:增多增大(棱间尤甚)/基本保持不变/ 不变或减少趋势(棱间尤甚)至于奇迹兜的遗传特点是什么呢,由于目前我们国内难以得到最原始的奇迹兜,所以我们也很难下定论。但是凭借遗传学的经验来看,他很有可能是一种染色体倍比改变的兜,很有可能是多倍体,当然也不排除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可能。奇迹兜的遗传,从日本的文献上看,父系遗传作用可能很明显。但是具体细节和机理目前尚无清楚,有待研究。图片

9、:引自佐藤勉兜手册奇迹兜超兜,A.a. super 这是个大家众所周知的品种,尤其是 v 字斑超兜更是被大家所喜爱。其实超兜目前很难找到比较原始的变体,所以目前认为白点较大、毛绒感强的就属于超兜。但是多数超兜都存在奇迹兜的特性,或者存在瑞峰玉一类的基因,所以现在不太容易详细区分。超兜遗传特性目前比较清楚,属于显性孟德尔遗传。但是超兜也是一系列染色体混乱的变异体,所以有时候会出现奇数倍体的个体情况,这样的变体往往雄蕊花药败育,即所谓“雄性不育”;也有时候雌蕊出现隐蕊现象,或雌蕊舌状畸形等等。具体原因目前尚不清楚。超兜(本图带有 v 字斑,白毛品)超兜超兜 (v 字斑,黄毛品)超兜 snow 型,

10、星点浓密覆盖整个球体,多数疣不明显。 含有奇迹兜特性的超兜,具有海星形和大型化特征: 超兜的品种实在是太多了,国内目前种类和类型和非常的多,且几乎全都经过多次杂交,性状多已不典型,所以在这里也就不再多列举了,希望大家以后遇到实例再行讨论。 下面是介绍以疣的大小和排列改变为特征的一系列性状,他们包括了 Ooibo 大疣兜、Donatu 麦圈形疣兜、rensei 连星兜、连心兜等几个类型。其中大疣兜深受爱好者喜欢,也成为收集兜的主要标准之一。所谓大疣,很难明确规定多大算作大,也许有不同学者有相关的定义,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概念还是相对模糊的。我还是比较倾向于把大疣这种性状当作“评价”指标,而非“定义

11、”指标。也就是说大疣的冠名更适合作为一个形容词性,而非名词性。大疣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据我了解日本的一些大疣名品兜,单个疣直径可以超过 2cm。目前国内能见到的事物直径可以超过 1cm,但是非常少见,且砧木因素也与之密不可分,所以难以明确提出。从这个角度说,大疣在遗传学上,很难把握为一个遗传性状,而只能作为一种筛选标准。其遗传规律存在个体差异,当然父母本都是大疣品,子一代出现大疣的概率要高一些。对于大疣的来源,有的文献记载可能是来源于兜和瑞凤玉系的杂交,经过若干代选育得到的。当然这不排除原种兜存在自发突变形成的因素,所以这一问题又存在一个多因素的形成理论,目前尚难定性。大疣兜大疣兜根据毛色还可

12、以划分为黄毛品和白毛品,这个划分也是刚刚请教了断崖女王兄弟!:在我以前的印象中,对这种划分的确比较淡漠,看来日系对兜的分类实在是详尽细致,不得不佩服。 黄毛品的等级要次于白毛品。这个标准可能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就是观赏方面,白毛品的观赏性要高一些,或者说喜欢白毛的爱好者更多一些。另一方面,可能从遗传学上讲,得到白毛品的概率低,或者说得到很纯正的白毛品的概率很低。下面展示两个大疣兜,分别是黄毛品和白毛品:大疣琉璃兜,黄毛品,该兜同时具备“连心”特点:大疣兜,白毛品Donatu 麦圈形疣兜:这个性状实际上比较常见,他的意思就是兜再开过花以后,在疣上残留下一个凹陷。看上去这个疣点是麦圈形的,故而得名

13、。这个品种多数还是因为个体差异造成的,我个人不认为它能够作为一种单独的性状存在。往往年龄比较大的兜都较容易出现这种性状。 Donatu 麦圈形疣兜锦:连星与连心: 连星是指整条棱上的疣都一个挨一个的连成一条线;连心则是指在兜的生长点部位各棱紧密的联合,每条棱的疣间也靠得很紧(但并没达到一个挨一个的程度)。好像从表型上说,连心是连星的基础,这两种性状看上去仅仅是程度的区别,但实际上从遗传角度连星要比连心更稳定,这说明一部分连星已经可以成为一个独立性状稳定遗传。连星兜:疣体的变化:有时候笼统的叫作“龟甲兜系”,但是这样的说话不太严格。实际上有三个不同类型的疣体变化,包括:切迹龟甲 角疣。这三种从疣

14、的改变上是逐渐隆起的。切迹兜一般来说是指疣点的下方有一道贯通或不贯通的切迹;龟甲兜的切迹要深更多,以至于整个疣呈现整体隆起状;角疣兜则是在龟甲或切迹的基础上,疣点形成一个小疣状隆起。 鉴别要点:切迹兜和龟甲兜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一定的遗传关系,或者说切迹兜是龟甲兜形成的一个初级形态。切迹兜与龟甲兜相比有几点不同:1.切迹兜的切迹多是不贯通的,或者说只有临近生长点的疣才会出现贯通的切迹。2.龟甲兜则多为贯通切迹,这样的疣已经非常类似裸萼球的特征,故名为龟甲,而不叫作切迹。3.从星点遗传上讲,龟甲兜往往要比切迹兜浓密,但要除外琉璃类型。4.花型上:我刚刚请教了断崖女王,他告诉我这两种兜在花型上还是有

15、一定区别的,但是不是很典型。角疣兜或疣兜,其实这个类型和鸾凤玉差不多,鸾凤玉也存在龟甲鸾凤玉和角疣鸾凤玉的区别。角疣兜目前来看还没有正式的文献描述它的遗传特性,所以我们对此了解甚少。据我所知,角疣多和远缘杂交有关,比如用瑞凤玉、鸾凤玉和兜交配之后的回交品,有时候就有角疣出现。此外,在一些特殊条件下,花的子房可以形成子球,即所谓“花变”,也经常会产生角疣的子球,但这些子球多数会恢复原状,但也不排除能够稳定下来的可能。据传说,当年的龟甲兜就是这样选育出来的,但是尚缺乏明确的文献记载。至于切迹兜、龟甲兜和角疣兜的遗传,目前由于开展的研究比较少,所以尚不清楚切迹兜:龟甲琉璃兜:龟甲兜:本品请特别注意生

16、长点的走势和星点,这与切迹兜有很大不同。 疣兜: 本照片是来自于“花变”子球,将来未必能够稳定,但是具有很明显的角疣。疣兜 本植株为村主康瑞先生收藏,巨大株。棱的变化: 主要见到的有类型有:Rasen 螺旋兜、Fukuryou 亚棱兜(复棱兜)、Fukuriyow 副棱兜(腹隆兜)、Wakareriyow 分割兜、aoi葵兜、313 棱兜、鸾凤兜。其中螺旋兜是指所有的棱都呈现一个方向的旋转,生长点的为旋转轴心。这种性状有记载认为是来源于兜和瑞凤玉的交配,也有文献称也存在于原生种当中。此外,星球属乃至多数仙人掌科植物普遍存在螺旋现象,所以这个不得不考虑属于一种普遍存在的隐性基因或者沉默基因,在某种情况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